呂建峰
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
呂建峰
目的觀察分析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情況。方法1012例進行肛腸手術患者,術后直腸出血患者60例,對患者出現直腸出血的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進行分析。結果60例出現術后直腸出血患者,無一例死亡。出血平均發生在手術后的第5天,平均出血量為(132.23±78.23)ml,平均住院時間為(20.98±2.12)d,以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出血幾率最高(39.0%)。結論對于進行肛腸手術的患者,在其手術之后,應積極對患者出血的風險實施有效的評估,明確患者出血的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
肛腸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
通常情況下實施肛門直腸手術后的患者,均可能會出現各種并發癥情況,而并發癥因為患者手術的差異以及病變類型的不同,在所有發生的并發癥當中,一般以直腸出血最為多見,并且也是最為嚴重的并發癥[1]。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本次主要對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的臨床分析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進行肛腸手術的患者1012例,所有患者實施的手術為:581例肛瘺切開手術,140例直腸膿腫切開引流術,161例經肛門前括約肌直腸息肉切除手術,89例直腸放射切口瘢痕松懈術,41例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其中術后直腸出血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33~67歲,平均年齡(39.23±9.32)歲。
1.2方法
1.2.1肛瘺切開手術 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輕度擴肛,然后插入槽探針,臨床醫生仔細對患者的皮膚表面進行切開,然后再借助于刮匙,將患者管壁當中已經存在壞死無用的組織等進行搔扒,然后再對創面周圍的皮膚進行仔細整理和修建,并進行及時的止血工作,然后再給予患者敷料,實施加壓包扎。
1.2.2直腸膿腫切開引流術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常規消毒和鋪巾工作,采用手指在患者的直腸當中,以起到引導的作用,當臨床醫生發現患者伴有較為明顯包塊位置的時候,對其進行仔細切開,同時使得外切口擴大,以保證患者更夠更好的進行引流,而不發生堵塞等情況,最后對患者的傷口填塞,填塞的材料為油紗,然后進行加壓包扎。
1.2.3經肛門前括約肌直腸息肉切除手術 臨床醫生在患者的肛門前方位置進行長度大約為5~6 cm的切口,方向為橫向,然后將患者的括約肌進行仔細的切開,針對于患者的實際病情情況進行肛管和直腸的切開術,然后臨床醫生將其息肉進行切斷,再進行縫合,放置引流。
1.2.4放射切口瘢痕松懈術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幫助患者取膀胱結石位,然后對患者的陰部位置和會陰部位實施消毒,使得患者的瘢痕位置得到有效暴露,采取分段的方式進行1~4個放射切口,將瘢痕進行松懈完畢之后,接觸狹窄位置。
1.2.5混合痔外剝內扎術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完畢后,進行鋪巾工作,臨床醫生對患者的外痔實施牽拉,使得內痔能夠得以暴露,同時在患者外痔兩側部位的皮膚進行切口,使得切口的形狀為“V”形,然后再采用形狀為彎形的止血鉗,并夾住其內痔基底的位置,采用絲線,型號為7號,對鉗下采取雙重結扎的方式進行結扎,最后將已經結扎完畢的內痔殘端連接外痔進行一起切除。
1.2.6醫護人員對患者出現術后直腸出血的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分析和記錄,明確患者出血的因素、主要出血的位置、出血的時間、患者住院的時間,以及患者出血量。
1012中有60例患者出現術后直腸出血,出血率為5.93%,沒有死亡患者。60例直腸出血患者的出血情況平均發生在手術后5 d,平均出血量(132.23±78.23)ml,平均住院時間(20.98±2.12)d。以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出血幾率最高(39.0%)。見表1。

表1 1012例患者術后直腸出血情況[n(%)]
3.1出血的原因 ①切口達到齒線上,同時從黏膜層達到了黏膜下層甚至達到基底層位置,由于在上述所講的各個部位當中,均存在十分豐富的血管,倘若未進行及時并且有效的處理則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出血的情況[2,3]。②例如在患者進行內痔結扎手術的時候,主要是由于結扎線出現滑落或脫落的情況,在手術的殘端沒有保留出合適的位置,并且也沒有實施縫扎,而使得結扎線出現脫落或者滑落的情況。③在手術之后,患者沒有多臥床休息,或伴有較大的活動動作或患者手術當天就進行排便等,均會使得患者出現傷口出血的情況[4]。④在進行手術時,操作時切口過大,未及時處理而導致活動性出血的情況發生,同時在對患者的肛門創面進行敷料壓迫的時候,過松等,均會導致患者創面出血的情況。⑤患者凝血功能欠缺,也會出現出血的情況[5]。⑥患者長時間的服用抗凝藥物,例如阿司匹林,會造成出血的情況[6]。⑦患者伴有原發性高血壓、肝硬化以及腹水、腹內腫瘤等,均會使得門靜脈回流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而導致原發性出血或者繼發性出血的情況。⑧患者在大便的時候,大便的性質較為干燥,并且其排便的時候較為用力,由于劇烈的運動或者擴肛等情況,均可以使患者的創面受到不同程度損傷,以及血痂脫落等,而導致患者出現出血的情況。
3.2出血治療 ①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出血的位置進行有效的確定,如此才能夠確保對其進行有效的止血。②醫護人員可以采用云南白藥、明膠海綿等對創面滲血的情況進行壓迫治療[7]。③針對于滲血也不能止住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在出血的位置采用含有腎上腺素的紗布壓迫止血,倘若效果不明顯,或出血依然較多,則應對患者實施輸液,使得其血壓能夠升高,有助于臨床醫生對血灶進行找出。④對于對患者進行常規處理而效果不佳的情況,主要有血管結扎線脫落出血或者綜合搏動性出血[8]。⑤全身治療,對于伴有休克的患者,以及出血較多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對其進行局部的止血治療,同時還應當及時針對于較大的出血點采取控制的措施,幫助患者及時就診休克的情況,同時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處理等[9]。⑥出血后處理,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實施血常規檢查,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等各項情況進行嚴密監測。⑦在手術之后3 d內,醫護人員囑咐患者有效的控制排便,以避免患者手術的部位受到刺激,而引發出血的情況出現[10]。
3.3預防出血 ①嚴格遵循手術指征進行操作,在手術前應當做好對患者的檢查工作,如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時間等。同時應當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明確患者的疾病史,并進行詳細的相關記錄[11]。②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應當操作時動作輕柔,以避免患者組織出現損傷或者撕裂的情況。③在患者完成手術1 d內,應當囑咐患者禁止大便,然后給予患者潤腸通便的藥物,以確?;颊叽蟊愕耐〞?1次/d,對于高危的患者,應當由資質較老且經驗較為豐富的臨床醫生為其進行灌腸排便。
總之,對于進行肛腸手術的患者,在其手術之后,應積極對患者出血的風險實施有效的評估,明確患者出血的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
[1]張博文.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8):50-51.
[2]郭志芳.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基層醫學論壇,2014(8): 1006-1007.
[3]王洋.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20):1006-1007.
[4]趙凱.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醫藥前沿,2015(8): 1006-1007.
[5]趙永江.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中國衛生產業,2014(30): 138-139.
[6]陳昆.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6): 108.
[7]張瑞軍.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刊,2015(15): 28-29.
[8]劉煜.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0):67,75.
[9]劉國棟,劉國成.肛腸手術后結直腸瘺32例臨床治療分析.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1):6492-6493.
[10]黃鎮軍,陳文.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體會.現代養生b,2016(4):109.
[11]田穎.肛腸手術后直腸出血臨床分析//第十六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413-4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25
2016-06-30]
110000 沈陽市肛腸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