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云 姜勝文
(1.貴州省黎平縣高屯街道衛生院 貴州 黎平 557318;2.貴州省黎平縣德鳳街道衛生院 貴州 黎平 557300)
中藥注射劑是指用從中藥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供注入人體(包括肌肉、穴位、靜脈等)的溶液。與其他中藥劑型相比,注射劑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療效確切、作用迅速等特點。中藥注射劑在基層醫療單位的使用頻率較高,但大部分基層醫療人員對中藥注射劑的藥物成分、使用和配伍禁忌等了解甚少,這不僅影響了中藥注射劑的效用,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為了探討基層衛生院使用中藥注射劑的現狀,我們對近年來我院開具的1800張中藥注射劑處方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期間我院開具的1800張中藥注射劑處方。在這些中藥注射劑處方中,排除字跡模糊、無法清晰辨認的處方。
由我院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中、西醫中的藥物人員組成點評分析小組,依據藥品的說明書和《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藥處方格式及書寫規范》[1]等對這1800張中藥注射劑處方的安全性與合理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出其中用藥不合理的處方和引發藥物不良反應的處方,并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分析,然后提出預防措施。
在這1800張中藥注射劑處方中,共篩選出509張用藥不合理的處方,占抽查處方總量的28.28%。在這509張用藥不合理的處方中,有76張處方中的中藥注射劑導致患者發生了藥物不良反應,占抽查處方總量的4.2%,占用藥不合理處方的14.93%。
在這509張用藥不合理的處方中,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的處方有147張,占28.88%;重復用藥的處方有144張,占28.29%;藥物配伍不合理的處方有107張,占21.02%;超劑量與療程用藥的處方有76張,占14.93%;忽略了患者禁忌癥的用藥處方有35張,占6.88%。
在這76例使用中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一例患者可發生多種不良反應),發生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最多,有52例,占68.42%;發生變態反應的患者有45例,占59.21%;發生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6例,占21.05%;發生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2例,占15.79%;發生藥疹的患者有8例,占10.53%;發生泌尿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有4例,占5.26%;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患者有3例,占3.95%。
導致這76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分別是雙黃連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炎琥寧注射液、七葉皂甘鈉注射液、紅花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鹽酸川芎嗪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其中,在靜脈滴注雙黃連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最多,有25例,占32.89%;在靜脈滴注清開靈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6例,占21.05%;在靜脈滴注炎琥寧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8例,占10.53%;在靜脈滴注七葉皂甘鈉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6例,占7.89%;在靜脈滴注紅花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5例,占6.58%;在靜脈滴注刺五加注射液、鹽酸川芎嗪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各有2例,各占2.63%。
3.1.1 辨證和選藥不當:在這76例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中,有52例患者是由于辨證失誤所導致的,占68.42%。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醫生未嚴格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用藥,或其對某些中藥注射劑的功能主治、用藥禁忌等掌握不準。如雙黃連注射液是一種清熱解毒的藥物,具有辛涼解表、清宣風熱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熱之癥。但此藥的藥性寒涼,如果用其治療由受涼引起的發熱、咳嗽或腹瀉等病癥,就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使其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3.1.2 溶媒、劑量、配伍、濃度和滴速不當:①溶媒是中藥注射劑輸入靜脈中的載體,正確地選擇溶媒不僅能保證中藥注射劑中藥物成分的穩定,同時還能減少由不溶性微粒引起的靜脈炎、熱原反應、過敏反應、局部組織壞死等不良反應。但在臨床實踐中,常存在溶媒選擇不當的情況,因此可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②部分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劑量未嚴格按照其說明書上規定的標準使用,存在超劑量或超療程用藥的情況,從而易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③部分中藥注射劑在與西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時,未嚴格根據中西藥聯用的基本原則用藥,未考慮兩種(或幾種)藥物應間隔使用的時間和藥物間相互作用的問題,從而導致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④大部分中藥注射劑對藥液配制的濃度和時間均有明確的要求,如清開靈注射液稀釋后必須在4個小時內使用,如果超出這個時間,就容易使藥液變質,患者在注射這種藥液后就可能發生不良反應。⑤臨床上在為患者靜脈滴注某些中藥注射劑時的滴速過快(80~120滴/min),也會導致其發生不良反應。如某些中藥注射劑具有較強的刺激性,一旦滴速過快,就會使患者發生血管刺激癥等不良反應。
3.1.3 個體差異:絕大多數患者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前均未進行藥敏試驗,這就很容易導致患者發生過敏反應。另外,老年人、兒童或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在使用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也易發生不良反應。
①組織醫護人員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相關知識的學習:醫院要定期組織醫療人員學習《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和《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使用管理的通知》[2],并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的講座,講解中藥注射劑的溶媒選擇、使用劑量、藥物相互作用、配伍及不良反應等知識。②做到辨證施治:中藥理論的精髓在于辨證施治,因此臨床上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以中醫辨證理論為指導,做到辨證施治,杜絕盲目用藥[3]。 ③控制好用藥量和滴速:臨床上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說明書上規定的用法、用量,不可隨意增加藥量。同時,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時,要嚴格控制好滴速,并叮囑患者切不可自行調節滴速。④注意配伍禁忌[4]:中藥注射劑的成分較為復雜,且目前臨床上尚缺乏中藥注射劑與西藥注射劑配伍使用的循證數據。因此,臨床上在聯用中、西藥注射劑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要嚴格注意配伍禁忌,并按照規定進行沖管,以免兩種藥物相互作用而使患者發生不良反應。⑤注意用藥禁忌:臨床上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前,要仔細詢問其是否有過敏史,以防引起其過敏反應。同時,對于老年人、兒童或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應盡量少用中藥注射劑,可改用口服中藥對其進行治療[5]。
綜上所述,基層衛生院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易導致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因此,基層衛生院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必須做到辨證施治,并嚴格規范藥物的用法與用量,從而減少用藥不合理情況的發生,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2010.
[2] 盧海儒,文友民.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
[3] 王玉,劉曉紅.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淺析[J].中國藥學雜志.2007.42(8):633-635.
[4] 梁愛華,李連達.中藥注射劑的現狀和問題[J].中國中藥雜志 .2007.32(11):1119-1120.
[5] 梁俐麗,王琳,高永麗.紅花注射液不良反應文獻概述[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5.21(4):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