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永
(重慶市江北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重慶市 400000)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一種常用的抗生素。近年來,隨著現代制藥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應用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已經達到40多種。大量臨床研究與實踐證實[1],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有抗菌范圍廣、殺菌能力強、起效快等優點,因此,此類藥物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隨著該藥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相關的不良反應事件也逐漸增多[2]。為了降低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我們對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123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對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1234例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21例,女性患者613例。他們的年齡在13~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7±12.4)歲。我們按照這些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對其進行分組,將815例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設為A組,將419例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患者設為B組。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A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B組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我們根據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制定了以下應對方案:① 建立和完善藥物不良反應的應急機制,制定不良反應預防手冊。②開展應急技能培訓,增強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③ 醫生在用藥過程中對患者的生理指標進行密切的觀察,患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給其停藥,并對其進行治療。④ 醫生嚴格掌握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適應癥和禁忌癥。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1234例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共計15例,其中,有A組患者5例,有B組患者10例。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1.22%。A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0.61%,B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39%。B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這15例患者不良反應所累及的系統有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神經系統。這些患者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皮疹、蕁麻疹,過敏性休克,腹痛、腹脹、急性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頭暈和頭痛。
有研究發現,特異質反應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的最常見不良反應。特異質反應的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哮喘以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嚴重時會引起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3]。胃腸道菌群失調也是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的常見不良反應,其原因是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會對患者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繁殖產生抑制作用,進而導致其腸道菌群失調。該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為胃腸不適、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使用大劑量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其發生中樞神經不良反應[4],該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等。為了降低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我們對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123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通過本次研究的結果,我們發現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的患者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組進行治療的患者,這一結果與薛雨、宋桂娥[5-6]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相比,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因此,臨床上應建立和完善藥物不良反應應急機制,開展應急技能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醫生應在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過程中對患者的生理指標進行密切的觀察,嚴格掌握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合理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
[1] 許蕾.頭孢菌素類的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21(04):1198-1199.
[2] 羅新春.490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12(02):232-235.
[3] 張晨華,鄭仁達.52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J].海峽藥學,2011,17(02):325-327.
[4] 屈偉紅.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9(09):903-905.
[5] 薛雨,陳宇瑛.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1,26(02):276-279.
[6] 宋桂娥.頭孢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1(05):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