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形式多樣、新穎獨特的新課導入,能啟開學生思維的閥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覺進入學習新知識的境界。結合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建立高效課堂,以較小的課堂投入,得到較大的課堂產出。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認真抓好新課導入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教學環節?,F就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的新課導入做些粗淺的探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
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外界的某種強刺激誘發學生大腦中樞神經興奮,促其思維火花迸發,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急切地想進入新課的學習。如在教學《蠟燭》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攝影打出一組“特寫鏡頭”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日本偷襲珍珠港》、《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等,播放的同時配以解說,投影放畢,提問學生:“剛才老師播放的投影,反映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事呢?”此時投影片的圖像刺激,加上教者有的放矢的提問,很快便產生了誘導學生表達的欲望,當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小結、過渡并板題。此時學生閱讀課文的情緒便十分高漲,《蠟燭》一文中“南斯拉夫老母親”的形象,很快便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
二、借助插圖導入
新教材每冊的扉頁上,都有好幾幅色彩鮮艷、形象逼真的插圖,這也是我們教學的抓手,須充分利用。講授新課之前,如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有關插圖,學生在學習新課時,就會興趣盎然。如在教學實體說明文《中國石拱橋》時,可引導學生按一定的觀察順序觀察介紹中國石拱橋的兩幅插圖,學生按整體到部分的順序,觀察了趙州橋的雄姿,獨拱、拱上加拱的巧妙設計,又從局部到細部的順序,觀察了盧溝橋上形態各異的石獅子,了解了盧溝橋不同于其他石拱橋的橋欄裝飾,觀察這兩幅插圖后,學生對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有了一個大概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習課文,學生會很快進入了角色,《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的教學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閱讀欣賞導入
學生認識事物首先是從直觀感覺入手,具體形象可感的表達形式是最受歡迎的。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就樂于接受,在教學散文《背影》之前,可先放一段閱讀欣賞的錄音,內容是朱自清的《春》的片段,聽著那渾厚動聽的朗誦,想象那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學生的心和作者的心貼近了,學生的情和課文中的情發生了“共振”。錄音聽結束,教師可趁熱打鐵問學生,“剛才聽到的文章片段記得是誰寫的嗎?”學生答出后,教者順水推舟地問學生,“愿意學習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嗎?”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新課便在活躍的氣氛中開始了。
四、音樂熏陶導入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人的良好心理狀態的形成大有裨益,語文課開始前,有的放矢地放上一段樂曲,讓優美的旋律,通過學生的大腦轉化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學生大都能呈現出良好的心理態勢,而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音樂巨匠貝多芬》這篇課文時,可先讓學生傾聽交響樂《命運交響曲》片段,聽完后問學生,剛才的曲子知道是誰寫的嗎?聽后你有什么感受要告訴老師嗎?學生答出作者后可接著問“你們想知道貝多芬的有關故事嗎?”過渡后即板書課題,導入新課的學習。這樣,上課伊始,學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為理解課文內容作了鋪墊。
五、匯報情況導入
為了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教學某些課文時,可先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家庭訪問等活動。新課開始,由學生匯報情況導入。由于學生身臨其境,步入社會參加某些活動,學習新知識時就目的明確,態度認真,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敬業與樂業》一文時,可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訪學校、家庭或社會上一些自主創業的人,了解他們創業的艱難和快樂,或請身邊的一些勞動模范介紹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樂業的事跡。上課開始,學生們就很踴躍,針對學生的匯報,教者引導“同學們,你們了解到的這些創業者、勞動模范,他們共同的品格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新課的課題和內容也就自然地導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