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偉
摘 要:礦山為我國資源、能源的供應提供了保證。但由于礦山行業涉及產業廣,地域分布廣,以及地質條件復雜和地質災害嚴重等因素,使得礦山的生產安全得不到保證,從而導致礦山事故頻頻發生。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避免事故的發生,本文將針對礦山危險性辨識和危險源控制,以及礦山安全培訓體系作出分析。
關鍵詞:礦山;危險性控制;安全培訓體系
我國的礦山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也偏低,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致使我國的煤礦事故多發。為了不使煤礦事故呈上升趨勢發展,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和較完善的煤礦安全監管體系。但是由于行業特點,為了減少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我們應該對礦山的危險源進行辨識,以便得到相應的控制。更要構建完善的安全培訓體系,為礦山的生產安全做出保證[1]。
一、礦山危險源辨識
我們把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的因素都稱為危險源,它和安全事故是密切相關的。危險源、誘發因素加上組織因素就能形成工業事故。在生產過程中,能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能量是不可控的,它也可能形成危險源,從而導致事故發生。危險物質或危險結構的本身或者其結構自身性質的突變,都能引起事故。因此,根據礦山危險源產生的原因,將礦山危險源劃分為兩類[2]。
(一)礦山第一類危險源的辨識
第一類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前提條件,它主要指的是化學性危險源、機械性危險源、電氣性危險源等,化學性危險源主要包括爆炸性物質以及有害氣體等,例如,瓦斯、煤塵礦塵、一氧化碳等,它會導致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的發生。機械性危險源主要指的是機械設備以及作業場所等因素,導致翻車、水災、擠壓等事故的發生。電氣性危險源就是電氣設備和作業場所等因素,導致電擊、意外停電事故的發生。
(二)礦山第二類危險源的辨識
第二類危險源相對于第一類危險源辨識更加困難。它隨機性強,變化快,主要從人為失誤角度分析。人為失誤再加上物的故障和環境因素就形成了礦山第二類危險源。人為失誤角度是指操作錯誤或使用不安全工具等因素,物的故障指的是設備設施造成局部停止作業等因素,環境因素指的是井下環境和承擔職務的人物環境因素。
二、礦山危險源控制
(一)頂板災害控制
頂板災害屬于第一類危險源中的地質性危險源。礦山開采破壞了巖體和頂板的力學平衡,當巖體和頂板處于失衡狀態時,就會發生因巖石掉落而引發的傷亡事故。頂板災害控制就是,先要觀測礦山的壓力分布狀態并采取防治措施;接下來就要依據頂板的不同性質和上覆巖層壓力的分布規律,采取相應的支護措施;最后為了將事故損失最小化,要及時啟動應急救援措施。
(二)礦井水災害控制
礦井水災害可能是由于天然水體、人工水體和降水導致的。可根據以下措施對水害重大危險源進行控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第一方面,做好預防預測,包括地表防治水、含水隔水層的改造、注漿堵水和避開含水層等之類的預防預測。第二方面,做好防治措施,例如,疏干降壓、防排水系統等。第三方面,做好應急響應,比如,通告與通信聯絡及時和現場恢復工作等[3]。
(三)煤礦瓦斯危險性控制
瓦斯爆炸會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它有客觀實在、潛在和復雜多變等特點。必須具備三點才能引起瓦斯爆炸,一是足夠濃度的瓦斯,二是引火源,三是足量的氧氣。因此,可從這三方面著手對煤礦瓦斯危險進行控制。除了要禁止礦山工人吸煙,還要對礦山的自然條件進行科學的監測。另外,還要進行一些科學的教育和培訓,以減免事故的發生。
三、礦山安全培訓體系的構建
(一)礦山安全培訓體系的目標和原則
礦山安全培訓經過了六個階段的發展,才形成了礦山安全培訓體系。第一階段是1949年到1965年的起步階段;第二階段是1966年到1976年的艱難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1977年到1987年的框架形成階段;第四階段是1988年到1992年的正規化建設階段;第五階段是1993年到1999年的標準化建設階段;第六階段是2000年到現今的內涵發展階段。這些階段的發展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安全的礦山培訓體系,為礦山的可持續安全發展提供保障。礦山安全培訓體系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完善的礦山安全培訓網絡,為服務安全生產建立長效的機制。礦山安全培訓體系的建立離不開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
(二)礦山安全培訓的內容
礦山安全培訓的內容主要由安全思想、法律法規、安全知識技能和典型事故案例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安全思想。它包含兩方面的培訓,一方面是勞動紀律方面的培訓,為了實現安全生產,使管理人員和職工自覺地遵守勞動紀律。另一方面就是思想認識方面的培訓,就是使大家認識到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法律法規。對于安全生產是有具體的法律法規政策的,通過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的貫徹執行,就能提高安全生產意識。第三部分是安全知識技能,包括技術知識和專業安全技能。第四部分是通過典型事故案分析來吸取事故教訓,防止類似事故發生。
(三)礦山安全培訓的現狀和過程控制
礦山安全培訓中在取得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培訓觀念錯誤、培訓計劃不夠合理、培訓需求分析不精細和培訓內容缺少針對性等等。為了改變礦山安全培訓的現狀,我們首先要識別培訓需求,就是通過問卷調查或績效考核的方式來分析需要培訓的方向[4]。其次就是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對培訓計劃做以分類,還要編制好培訓計劃的步驟。然后是組織實施培訓,過程中要注意選擇教材、選擇培訓方法和培訓的注意事項等。最后是評估培訓效果,制定培訓質量評估的步驟和評估方法,并采用一定形式把培訓評估信息搜集起來。
四、結束語
我國的煤礦事故多發,是由于礦山安全生產基礎薄弱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從礦山的危險源出發進行分析,在礦山頂板災害控制、煤礦瓦斯危險性控制以及礦井水災害控制等主要方面做好工作,避免礦山事故的發生。同時,也要對礦山生產過程中各類人員的不安全行為進行研究,保證安全培訓有效落實。加強礦山安全體系方面的研究,不但能提高礦山安全培訓質量,也能使礦山安全培訓更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熊俊杰.礦井沖擊地壓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D].河南理工大學,2012.
[2]劉嘉琪.試析金屬非金屬礦山危險源辨識與事故隱患的排查治理[J].新疆化工,2013,01:24-28.
[3]楊振,胡東濤,陶婷婷,孫瑩.基于危險源辨識的礦山安全管理探討與建議[J].化工礦物與加工,2013,12:49-51.
[4]張吉苗,任宇航.礦山設備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實踐[J].煤炭科技,2013,0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