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 要:“西部大開發”的國家倡導實施的一項重要決策,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余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經濟體系轉型現狀下,西部地區企業通過提高員工綜合素質以適應發展需要。筆者從西部地區勞動力現狀談起,針對西部地區企業員工素質的提高給出措施建議,以期為西部企業員工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勞動力現狀;勞動力素質;措施
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對企業職工的綜合素質要求
(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隨著國家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西部地區交通、水利、電網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得到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初見成效,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等社會事業得到發展。但西部大開發戰略仍然面臨著諸多難題: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擁有近1/4全國人口的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差距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我國歷史上的生產力布局一直就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則很少受到光顧。加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基礎產品的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致使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部分效益外流,導致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逐步拉大。“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經濟發展落后、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勞動力流失嚴重等都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
雖然西部地區發展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但我們也看到,西部地區有著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和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西部地區各類企業的發展壯大將會為全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可以為東部地區發展提供市場和能源、原材料支持,為東部地區的結構調整創造條件。
(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企業職工綜合素質要求
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員工才是真正決定企業未來命運的關鍵。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對西部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企業員工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們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識及諸多方面因素的約束和規范,同時要有健全的法律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標準作為保證。因此,企業職工應具備改革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和法治意識,從而能夠熱愛自己企業、兢兢業業、遵紀守法、嚴以律已、高效務實;其次,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企業員工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對于自己行業的新技能、新知識要善于學習研究,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第三,在新形勢下企業的生存關鍵在于員工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所以必須引導廣大員工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經濟技術創新。現在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最活躍的決定因素,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企業職工具備良好的創造、創新能力。
二、西部地區企業面臨的人力資源現狀
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必須依靠生產力的提高,而要提高生產力,一是需要提高科學技術,二是要提高勞動力素質,二者提升的關鍵,歸根結底在于人的綜合素質提升,但由于西部地區自然環境較差、地域偏僻、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文化基礎薄弱等因素,西部地區企業一直面臨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人員招錄困難的局面,主要原因有:
(一)教育教學環境不理想
西部地區在發展教育方面,由于師資力量及物質資源貧乏、政府投入教育經費有限等因素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加之當地很多居民并不重視文化教育,使得很多孩子接受不到良好教育,大部分孩子中途輟學。西部地區人口中文盲或識字很少的人口數占從業人口總數的4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全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中,僅有15%在西部地區工作。教育教學環境差使得很多渴望求學的人才受到限制,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也無法發現、發揮自己的專長。而那些僅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也很少有愿意再回到家鄉工作。
(二)勞動力流失嚴重
改革開放以后,東部地區依靠良好的政策支持,發揮地理優勢,經濟發展迅速遠超西部,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差距不斷加大,大量的西部地區勞動力棄土離鄉,流轉到東部工作,尤其是高素質人才更向往留在大城市發展,獲得高職位,而很少考慮回到家鄉。導致西部地區勞動力流失嚴重,高素質人才少,經濟發展不平衡。
(三)勞動力保障體制不健全
整個西部地區勞動力保障系統與東部相比很大程度上有不足。首先,當地勞動力法律意識淡薄,當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不知道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是通過“磨洋工”或者暴力形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國家下達的相關政策措施在西部地區并不能完全落實,加之消息傳播速度慢,所以一些勞動力不知曉保障措施,導致保障措施無法落實。勞動保障體制不健全,使得很多外界勞動力顧慮很大,并不愿意來西部工作,而當地的勞動力為了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也更樂意向東部地區尋找工作。
(四) 企業人才招錄困難重重
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導致同等條件下西部企業職工在薪資報酬、福利待遇、專業發揮等方面較東部地區的企業員工存在巨大差異;同時,由于西部地區企業管理模式落后,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自然環境較差、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文化基礎薄弱、教育教學環境較差等因素影響,許多企業難以招錄或留住到高質量人才。
三、西部企業因人才短缺導致的發展難題
(一)生產效率低下
西部地區勞動力流失嚴重,年輕勞動力所占比重小,高級技術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首先沒有足夠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再次沒有專業人才的指導,使得當地企業生產效率低,直接影響其效益。
(二)企業內部經濟轉型困難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經濟轉型成了各大企業的主要任務,但是要西部地區完成這一重大任務,除了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外,非常需要高科技專業人才的協助,沒有他們的出謀劃策企業很難完成轉型,高科技人才的流失成為企業轉型的障礙。
(三)創新能力低下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體制創新可以使企業的日常運作更有秩序,擺脫一些舊的體制的弊端;思想創新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領導者思想創新能夠保障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員工思想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但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的現狀使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四、西部企業員工素質提升對策
(一)加強對西部的政策支持力度
為了改變東西部城市勞動力素質差異過大的現狀,要通過政策鼓勵高技術工作者支援西部經濟建設、到西部地區工作;并對長期工作在西部地區城市、做出突出貢獻者給予一定獎勵,提高廣大高技術工作者到西部城市工作的積極性,充分帶動更多高技術人員到西部城市工作。
(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培養面向市場經濟的企業法人管理結構,突破產權的封閉性和地緣關系的封閉性,吸引的資金來源要有廣泛性,補充的人才要更具專業性,新技術新設備要有可操作性,從而在“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提升勞動力綜合素質。
(三)搭建企業培訓平臺
企業培訓為員工的不斷提升提供了平臺,企業培訓分為內部培訓和社會培訓兩種形式;企業一方面可以采取由內部培訓師或外聘培訓師到企業內部為職工進行集中授課或現場實踐指導等方式提升職工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員工自行選擇參加社會培訓、在職繼續教育等培訓方式,企業報銷費用;企業培訓是員工提升專業技能最直接的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員工的專業知識水平、培養員工創新意識,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四)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職工自學
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各類培訓屬于員工綜合素質的外界條件,但員工自身的努力才是主觀因素,才是決定自身素質提升的關鍵。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企業職工才能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增強自身的實力。因此,西部企業在管理方面從與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如薪酬管理、職務晉升、績效考核等工作入手,將職工學習、自我提升及企業發展所需的應知應會知識考核滲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激勵職工掌握學習方法,主動通過查看相關資料記錄、培訓材料,或利用網絡開展自主學習。
(五)強化內部培養,提升職工綜合素質
在企業內部采取“傳、幫、帶”的形式提升現有職工隊伍綜合素質,在各工作崗位選拔一些層次較高、技能水平過硬的員工,在工作中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幫助受訓職工掌握崗位工作技能,經內部培養考核合格的職工也負責傳授、幫助其他職工,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晉軍.西部大開發中的人力資源分析[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 2003,06:20-21.
[2]張明.關于建立西部農村勞動力素質評價體系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0,04:10-12.
[3]陳家柳.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區域自治——兼論新修改的民族區域自治法對西部大開發的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02,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