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
摘 要:當前,病弱職工安置已成為鐵路運輸站段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對于客運乘務單位來說,生產崗位的實際和職工技能素質的特點,決定了在生產力新老交替過程中,適合于病弱職工的安置崗位相對較少,需要調整安置的人員需求在累計增加。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堅持規范管理、友情操作,創新安置辦法、拓展安置空間、增強工作透明度、提高職工滿意度、維護好職工權益、保護職工工作的積極性,逐步破解了這一難題。
關鍵詞:企業;病弱職工;安置;管理;機制
一、實施病弱職工安置的背景分析
我段是客運乘務單位,其工作性質對職工的身體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企業性質也要求我們必須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勞動權益,因此必須對身體客觀條件已不適合一線乘務工作的職工進行崗位的重新安置。
(一)實施病弱職工安置是優化勞動力配置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來,隨著鐵路改革發展,我段擔當乘務任務逐年增加,而每年新入路的大學生和復轉軍人已無法滿足乘務崗位增加對人員的需求。同時,一線乘務隊伍平均年齡已達45歲,呈現老齡化趨勢,部分職工的身體狀況已不適合乘務作業實際,需要合理安置職工崗位,以期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內部挖潛和優化配置。
(二)實施病弱職工安置是保障安全生產的客觀要求
列車乘務員擔負著保障旅客安全的重要職責。特別是我段擔當的部分列車具有運行距離長、終到立折往返運行、全程在夜間運行等特點,職工勞動強度相對較大。
(三)實施病弱職工安置是營造正風正氣的內在要求
長期以來,由于鐵路企業管理的粗放性,在職工崗位安置工作方面,主觀性、隨意性較強,存在不透明、不公開、不合理的問題,以致形成了競相托關系、找領導安排下車的不良現象,職工崗位安置結果不能取信于人,病弱職工不能及時得到合理安置。同時,還有個別職工頻繁無故請假、長期泡病事假逃避工作,這都給生產組織和人員管理帶來了難度和問題,并嚴重影響了職工工作積極性、隊伍的穩定和企業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二、實施病弱職工安置的主要做法
(一)定崗定編,公開職工安置方案
改變長途列車套乘短途列車的生產組織方式,設立短途列車乘務班組;取消列車終到班組看車,成立專職看車班組,以此增設了部分勞動強度相對較低的工作崗位。同時,核定新增班組崗位定員,在全段公布新增崗位及人員定編,為職工填報崗位安置志愿提供參考和依據,并杜絕了超編制安置的問題。
(二)自主報名,充分尊重職工意愿
職工根據安置方案中提供的崗位,結合個人意愿,填報崗位安置志愿。每名職工均可填報三個崗位志愿,首次報名完成后,對職工志愿填報情況進行公示,讓職工清楚所報崗位人員需求和實際報名情況,引導職工合理填報第二輪志愿。
(三)自費體檢,檢查報告客觀獨立
由職工提報檢查項目,并到段指定資質的醫療機構,自費進行體檢。由院方出具的體檢報告獨立于職工和單位,有效保障了檢查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杜絕了職工偽造檢查報告的問題。
(四)綜合評定,合理安置職工崗位
根據職工體檢情況和崗位工作實際,聘請醫學專家對職工病弱情況進行排序和綜合評定,制定職工安置方案,確保重病職工優先安置,職工身體狀況達到崗位需求。
(五)積極創崗,不斷開拓安置途徑
在增設短途列車乘務崗位、地勤專職看車崗位的基礎上,根據生產實際的變化,申請開設火車票代售點、建立客整所看車職工食堂、組建列車電臺充電室,積極為病弱職工安置創立崗位,并結合崗位技能需求,組織病弱職工進行公開競聘,杜絕人為操作,確保安置工作公平公正。針對巖峰水泥廠職工劃歸我段管理后,結合職工實際和生產任務需求,成立乘務包寄存中心和客運職工備班室,創造性的安置了病弱職工,順利完成了巖峰水泥廠人員劃轉過渡,進一步強化了一線職工后勤保障。
(六)健全機構,規范長休人員管理
組建成立勞動力調劑中心,制定《勞調中心病休人員管理辦法》,對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負傷連續休病假超過兩個月的人員,以及職工連續兩個月內累計休病假超過45天,不能上班的人員,納入勞調中心統一管理,并區別職工情況制定了勞調中心人員待遇,分別享受病假工資、最低工資及全額工資。
同時,組織對地勤相關崗位職工實施全解重聘,對長期息工的非生產人員進行集中清理,因身體原因確實不能上車和參與生產的人員納入勞調中心管理,身體狀況較好的人員重返列車乘務崗位。
(七)梯次安置,實行人員動態管理
建立病弱職工數據庫,定期更新補充人員信息。生產任務增加產生空余崗位時,根據職工病情程度排序,依次進行崗位安置。同時,已安置人員和納入勞調中心管理的職工,可視身體狀況好轉實際,返回乘務崗位。
(八)公開透明,全程接受職工監督
段紀檢監察部門對病弱職工安置全程監督,安置小組及時編發情況通報,在段網、廠務公開欄和段刊進行公示,方便職工進行監督,確保安置工作的公開、透明。
三、取得的工作效果
(一)實現了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
從短途列車到地勤服務的梯次安置,充分考慮了崗位要求、職工的身體狀況和專業技能,確保安置人員人盡其才,勝任工作任務。同時,對地勤崗位的勞動組織改革,安排年富力強的職工重返乘務一線,有效釋放了勞動力,緩解了一線乘務隊伍缺員的問題。
(二)保障了安全穩定的生產局面
將病弱職工安置到勞動強度相對較低的崗位以及非生產性崗位,減少和消除了潛在的安全風險,解決了職工身體素質與崗位需求的矛盾,避免了因職工身體問題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同時,加大對安置后的職工關心關愛,讓為企業發展貢獻了力量的職工感受到企業的關懷和溫暖。
(三)促進了廠務管理的公開透明
通過安置實施前,提前公開工作方案;實施中,動態公開進展情況;實施后,及時公開最終結果,使病弱職工安置工作始終處于職工的監督之下,有效消除了職工的懷疑心理,增強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
(四)形成了風正氣順的良好氛圍
通過規范病休人員管理,有效遏制了不上班白拿錢,不勞而獲的不正之風。通過實施病弱職工安置,為職工充分提供了工作崗位和機會,使職工的合理想法通過組織和制度得以公正實現,保障了職工的合法權益,激發了職工的工作熱情,確保了職工隊伍穩定。
自2011年5月24日以來,共計安置病弱職工229名,其中地勤崗位安置72人次,短途車崗位安置102人次,專職看車崗位安置41人次,轉崗到長途車14人次,節省人工成本856萬元,病弱職工安置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