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余平 蔡蘭
摘 要:本文分析了現行外債管理辦法對中資企業外債管理時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中資企業;外債;管理
2003年,《外債管理暫行辦法》的發布確立了現行企業外債管理模式,即外資企業在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差額(以下簡稱“投注差”)范圍內可自行舉借外債,中資企業借用外債需事先經主管部門審批。綜觀近年改革,均未對2003年確立的管理模式進行根本性調整,呈現“管理部門多元化、內外待遇差別化、控制手段數量化、風險防控相對薄弱、政策聯動尚未形成”的特征。同時,對中、外資企業借用外債的不同管理也影響了中資企業的發展,因此,改進現行的外債管理,統一中外資企業外債政策很有必要。
一、中資企業外債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資企業境外融資渠道不暢
企業自身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境外融資渠道非常廣泛。不僅可以向境外關聯公司或銀行借款,也可以通過境外擔保方式向境內銀行借款。而中資企業與境外機構融資渠道尚未建立,中資企業若要獲得境外機構融資則需要該企業在境外有很好的信譽,還需要提供擔保。因此,即使中資企業有借用短期外債的意愿,但境外融資機構對中資企業的資信等狀況不了解,很難達成融資協議。外債政策方面,外資企業借用外匯外債不需事前批準,可以在“投注差”額度內自行借用外資,而中資企業借用短期外債序事前審批,境外融資渠道不暢,大大降低了中資企業境外融資的熱情。
(二)中資企業所借短期外債資金不能結匯
外商投資企業外債資金可按照實需原則結匯,中資企業借用的短期外債遵循“借外匯、用外匯”原則,只允許對外支付使用,不允許結匯使用。由于某些中資企業對外進口需求不大,多數中資企業借債是為了彌補境內資金的需要,資金不允許結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資企業的對外融資需求。對于無進口需求的中資企業而言,短期外債指標使用性不大。
(三)中資企業借用短期外債的資格要求過高
審批門檻高,中資企業借用外債受到嚴格限制。政策規定借債企業應屬于國家產業政策鼓勵行業、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和較強的償債能力。目前需要從境外融資的中資企業一般是規模不大、財務狀況一般,但成長能力很好的中小型企業,其財務狀況很難滿足借用短債所需的相關條件,影響了企業借債的積極性。
二、政策建議
(一)逐步放松對中資企業借用外債的事前審批
放寬對企業諸多財務指標的限制,對盈利狀況、凈資產等不再做過高要求,對經營趨勢良好的境內中資企業可以向外匯局申請短債指標,經外匯局審核后,可在規??刂苾茸孕薪栌猛鈧?/p>
(二)改革現行核定短債指標方式
建議對中外資企業借用外債實行總量控制下的余額管理制度,將中長期外債由累計發生額管理改為余額管理,在不超過總量的情況下,規定中長期與短期外債的比例。如,國際規定的警戒線中將中長期外債與短期外債的比例規定為7.5:2.5。同時,可以采用靜態指標(如企業的注冊資本)與動態指標(臺企業的現金流量與注冊資本之比,企業的外債余額與凈利潤之比、企業外債余額與凈資產之比)相結合的方法,科學合理核定企業的外債規模。根據這些指標,設置中資企業短期外債余額指標額度。
(三)適當放寬中資企業短期外債資金結匯管理
適當放寬外債資金的使用限制,允許外債資金在一定比例內按照實需原則進行結匯,不區分中、外資企業,具體結匯管理可參照現行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結匯管理模式實行管理。
(四)加強政策宣傳
積極向相關部門、企業、銀行宣傳中資企業可申請短貸指標政策,讓更多的中資企業了解、熟知這一融資渠道。通過銀行等海外分支向境內中資企業搭建融資平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困難,支持企業順利發展,增強中資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實力。
(五)將中資企業財務等指標納入企業征信體系
加快我國企業信息數據庫建設,構建包括法人信用信息、企業財務信息等多方面信息資源的企業征信系統。同時,擴展系統查詢功能,為境外非居民提供快速、直觀、準確了解境內中資企業狀況的渠道。
參考文獻:
[1]靈果.對外債管理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2,02: 45-46.
[2]徐春華.對政府外債管理有關問題的思考——基于績效審計角度[J].財會研究,2011,05:6-9.
[3]譚梓成,胡學光.對我國“八五”期間外債管理問題的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1991,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