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懲治和預防環境犯罪,已成為無法回避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對環境犯罪適用恰當的附加刑,無疑是有效手段之一。在完善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過程中,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價值理念;適當提高罰金刑數額,設立科學的處罰標準;在附加刑體系中增加限制或剝奪從業資格、勒令歇業整改、強制關閉以及剝奪榮譽等資格刑種類;增設行為刑,責令犯罪分子對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或有益行為。
關鍵詞:環境犯罪;價值理念;附加刑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資源破壞現象也日益嚴重。近些年來頻發的空氣霧霾、水質污染、沙塵暴天氣等等這些環境危機,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生存之本。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如何建立環境犯罪的科學法律對策,已經成為法律理論界和實務屆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我國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現狀
刑法典中的環境犯罪主要規定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七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中,全節共有十八個罪名。除此之外,在其他章節中,也規定了侵犯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制度的相關犯罪行為,亦可以納入到環境犯罪范圍之中,如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環境監管失職罪;非法批準征用、占用土地罪等。
針對上述環境犯罪,我國刑法規定了罰金刑和沒收財產兩種附加刑。其中沒收財產僅僅適用于“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一罪,適用范圍非常有限。罰金刑在環境犯罪中應用非常廣泛,幾乎在所有相關的罪名中都規定了罰金刑,適用方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并處適用。此外,對于實施環境犯罪的單位,規定了雙罰制處罰模式,既對單位判處罰金,同時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照自然人犯罪的有關規定處罰。
二、我國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存在的缺陷
(一)忽視“可持續發展”價值理念的科學指導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此消彼長的矛盾體,經濟發展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保護自然環境勢必會抑制經濟的發展。在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們從事各種工作勞動都以滿足自身需求為出發點,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資源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被拋諸腦后。人們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惜毀壞甚至滅絕自然存在物,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倉庫,全然不顧自然界的滿目瘡痍。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從而滿足人類自身無窮的欲望視為自己的價值,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不可避免的。當環境資源被肆意破壞到一定程度時候,人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然對自身的懲罰,更是子孫后代的生存危機。
人類如此自私的毀壞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立法機關在法律層面也不斷的修改和完善有關法律。然而,從刑法針對環境犯罪所設置的附加刑體系和司法審判實踐來看,定罪和量刑的出發點仍然局限在對已經造成的自然危機和環境破壞的處罰,并沒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將環境犯罪日后較長時間內可能造成的損失納入到定罪量刑的考慮范圍之內。環境犯罪具有不同于其他犯罪的滯后性特征,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有時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上百年才能體現出來。如2011年日本發生的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據專家推測其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后果要在之后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會逐步顯現。因此在環境犯罪附加刑的適用中,如果僅僅以當前所遭受的損失為依據和出發點,顯然有悖于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
(二)罰金刑數額偏低,可操作性不強
在環境犯罪中,犯罪的起因大都與犯罪分子追求經濟利益有關,如犯罪分子向空氣排放有毒有害氣體以獲取利益、藥廠向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區域排放廢水來節約成本等。正因如此,從經濟上嚴懲犯罪分子,處以較大數額的財產刑可以使犯罪分子因無利可圖而放棄犯罪,從而有效的防止犯罪的發生。在我國現有的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下,財產刑主要表現為罰金刑。
在一些比較發達國家中,環境犯罪罰金刑已經有逐步取代自由刑的趨勢。罰金數量大、處罰時間長對環境犯罪分子可以起到很好的震懾和遏制作用。相比較而言,我國環境犯罪中雖然在幾乎所有的環境犯罪中都規定了罰金刑,卻存在著不容忽視
的問題:
第一,罰金數額偏低。在我國環境犯罪中,雖然幾乎所有的罪名都規定了罰金刑,但因為考慮到稅收、就業等諸多社會問題,從實踐來看對環境犯罪的處罰數額遠遠低于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正因如此,許多犯罪主體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對罰金刑不甚在意,在繳納罰金之后,仍然能夠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甚至一些企業,在制定企業年度預算的時候,已經將罰金納入到財政支出中。環境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環境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的成本相當高甚至難以恢復,如遭到污染的空氣和水域、被亂砍亂伐的林木、遭到破壞的礦產資源、肆意捕殺的珍貴野生動物等等,要想使其恢復原貌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時間。相比較而言,對犯罪分子僅僅處以較低數量的罰金,顯然是有失公平的。
第二,罰金數額依據模糊不清。在環境犯罪中,所有罪名的罰金刑都以抽象罰金制作為處罰標準,即根據“犯罪情節”作為確定罰金數額的唯一依據。這種抽象的罰金制,缺少參照標準,太過簡單模糊,既不符合生態犯罪的特點,也使實務屆難以把握,會導致同案不同罰,造成司法上的不公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俄羅斯刑法典》中得到一些啟示?!抖砹_斯刑法典》中其罰金的種類為:抽象罰金制和個人收入罰金制兩種。個人收入罰金制規定了最低勞動報酬比例罰金制和一定期限月工資額罰金制。其中最低勞動報酬比例罰金制的最高額度為最低勞動報酬的700 倍;而最低額度為最低勞動報酬 的200 倍[1]。一定期限月工資額罰金制的標準一般為 2 個月至 5 個月的平均工資[2]。這種抽象罰金制和個人收入罰金制的結合,即可以為處罰確定標準和尺度,同時又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有利于司法公正。
(三)缺少非財產附加刑規定
在我國現有的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中,沒有關于非財產附加刑的規定。環境犯罪的主體大都是具有一定從業資格的個人或企業,比如擁有排污許可權、具備捕撈水產品資格、獲得采礦許可證等等,這些主體因為具備從事相關活動的資格,才有可能實施危害環境資源的犯罪行為。對犯罪主體科處財產刑,卻不剝奪其從業資格,無疑是治標不治本的,犯罪主體在繳納一定數額的財產之后,仍然具備有再犯的能力和資格。
此外,環境犯罪具有可恢復性的特征,環境資源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之后如果及時治理補救,仍有可能挽回或彌補損失。如對遭受污染的空氣和水域進行恢復性治理、重新種植因濫砍濫伐而被破壞的山林等等,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對環境資源的補救,其意義大于對犯罪分子本身的處罰。在我國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中,沒有關于強制犯罪分子實施一定補救行為的刑罰措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相比較而言,國外的做法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和借鑒:如在美國的判例中,法官對實施環境犯罪的犯罪分子判處2年緩刑,緩刑的考驗條件是被告人必須對不同的行業組織作3次關于生態犯罪危害的報告[3]。波蘭刑法典中規定,環境犯罪分子除了應承擔其犯罪行為的法律責任之外,還應為某個社會事業從事特定工作或勞動的行為。
三、我國環境犯罪附加刑體系的完善
(一)轉變價值理念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法律需要以科學的價值觀為指導,我們在完善環境犯罪附加刑的時候,既要考慮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要兼顧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追求社會發展和經濟利益的同時,為人類生存和子孫后代的繁衍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應當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以人類科學發展為目標,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土地、森林、淡水和海洋等自然環境和資源,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4]。
因此,在完善和適用附加刑時,立法者和司法者應當放眼全局,全面綜合的考慮犯罪分子所實施的環境犯罪的情節、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危害后果,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采取懲治、預防和治理恢復相結合的方式,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二)提高罰金刑數額,明確處罰標準
為了有效遏制環境犯罪,應當適當提高罰金處罰數額,使犯罪主體感覺違法成本高,得不償失,便會停止犯罪。此外,在決定罰金刑數額時,不僅要考慮犯罪分子所造成的既有損失,還應考慮日后可能出現的損失及環境恢復治理過程中所需的經濟成本,綜合多種因素確定數額。
在確定罰金數額時,應當改變刑法中僅以“犯罪情節”為標準的單一處罰模式,采取抽象罰金制同比例兼倍數制相結合的處罰方式,建立明確統一的罰金刑處罰標準。對實施環境犯罪的個人和企業,根據其收入的比例或獲利的倍數來確定罰金數額,同時輔以犯罪情節作為考慮因素,綜合確定罰金數額。這種處罰標準既清晰明確,司法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又對不同犯罪區分對待,兼顧了公平合理性。
(三)增加非財產附加刑的刑罰種類
1.增加資格刑
所謂資格刑,是指剝奪或限制犯罪主體從事某些活動的權利或資格的刑罰。環境犯罪的主體,大都是具有一定從業資格的個人或者單位,僅僅對其判處罰金刑,難以從根本上有效的遏制再犯。因此應增設資格刑,在一定期限、一定領域內暫時或終身剝奪其從事某些活動的資格,從而杜絕其再犯的可能性。
首先,增設限制或剝奪從業資格刑。對于實施某類環境犯罪情節或后果比較嚴重的犯罪分子,或者多次實施環境犯罪的個人或單位,在一定期限內或永久的剝奪其在此行業的從業資格,如捕魚、采礦、生產加工、伐木等。使其無法再利用自己的資格或便利條件實施危害環境資源的犯罪行為。其次,增設勒令歇業整改刑。此類刑罰的對象是單位,對于實施污染環境、違法采礦等活動的單位,令其在一定期限內歇業整改,使生產經營活動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如在一定期限內沒有達到整改目標,則關閉該企業。再次,增設強制關閉刑。強制關閉的適用對象是單位,對實施了嚴重危害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危害后果惡劣或屢教不改的單位,強制其解散撤銷,徹底杜絕再犯的可能性。強制關閉是資格刑中最為嚴厲的刑罰,一旦適用相當于對單位判處死刑,因此在適用過程中應當全面衡量,謹慎適用。最后,增設剝奪榮譽刑。對于犯罪情節或后果相對較輕,或初犯的個人或單位,通過剝奪其曾經獲得的榮譽稱號或獎勵,使其認識到自身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珍惜來之不易的名譽,嚴于律己,恪守義務,不能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喪失信譽,失去自己在社會上和人民群眾心中的良好形象和較高的地位。
2.增設行為刑
對犯罪分子,無論實施多嚴厲的刑罰,都無法改變環境資源已經被破壞,人們生存遭受威脅的事實。對所遭受的損失,如果能采取積極措施挽回或補救,其現實意義大于事后的懲罰。因此,可考慮增設環境犯罪行為刑,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并附加行為刑,強制其實施一定的行為,如限期治理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或破壞;實施植樹造林、廢物回收、恢復農用土地等彌補行為;責令其從事其他一定的公益勞動等。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使犯罪分子對自己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有所彌補,并樹立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對行為刑執行較好的犯罪分子,可以考慮適當減輕主刑的刑罰。
刑罰的嚴厲性是其他法律手段所不能比擬的,附加刑可以從根本上有效的防治環境犯罪行為。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為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們應當不斷完善環境犯罪的附加刑體系,使其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參見《俄羅斯刑法典》 247 條、256 條.
[2]參見《俄羅斯刑法典》 255條.
[3]張波.生態犯罪的刑罰研究[J].學術交流, 2008(8):49.
[4]楊旻.人與環境關系的法哲學定位.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