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華
摘 要:概念含義辨析是成人教育中一個易于為人忽視但卻十分重要的問題。任何事物只有從概念辨析入手,才能準確地認識該事物并對其加以把握。
關鍵詞:教育;含義;內涵;本質
明晰概念的基本含義是準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前提與基礎,但是,這往往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因而就會造成一系列不該有的疏忽和紕漏。
我們以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定義的“教育”一詞的為例來闡明其中的道理。
所有的關于概念含義的考察,一般是從引用名人名言入手。對于“教育”來講,也不例外。我們來看兩例。
一是有人說,孔子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對教育所下的定義。其實,這句話很明顯不是在給“教育”這個詞下定義,而是在談論教育的“目的”、“目標”或“功能”等等,隨便我們怎么理解,也扯不到下定義的層次上。而且,這里明確指出的是“大學之道”(“大學”在古代有二義:一是“博學”;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其言外之意就是“小學之道”與此不同。顯然,這不能看作是對“教育”這個總體所下的定義。
二是引用魯迅先生所說的“教育是要立人”來做教育的定義。應該說,魯迅的話已經十分貼近下定義的概念邏輯結構了,但從內容上來看,其本質上仍然是對“教育目的”的說明。而且,“立人”這兩個字容易引起歧義,比如說,“立”什么人算“立人”,恐怖組織培養圣戰者算不算“立人”。顯然,這種說法中缺少一個公認的人類教育的道德邏輯起點問題。
另有一“類”慣用說法是說“××”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這種思想邏輯更為混亂而有害,如:“教育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前一句“廣義的教育”貼近于在說“教育的內涵”,后面的“狹義的教育”句明明是在說“教育的外延”,但卻稀里糊涂地自認為是在說“狹義的教育的內涵”。
還有一種方法是從字的源頭入手來解讀。如認為“教”字甲骨文右側持鞭(或棍)象意是“抽、打”,左“子”(小孩)字上面的兩個叉就是抽打的象征性符號,并由此推出,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擊打)行為。應該說,這種考證思路并沒有錯,但卻盲目輕信。因為隨著文字的不斷演化,以及對上古文字的真實含義的隨意性引申和望文生義式的解釋,有的字已經遠遠偏離了該字的原始含義。實際上,教字左側原來并不是“孝”字,這個“孝”字中的“老字頭”原本由兩個“×”上下疊加而成,即“爻”字。
簡言之,順此追蹤下去則知,“爻”是表征陰陽符號含義的,是周易的核心概念,是對客觀事物的陰陽屬性的一種哲學抽象,是對天地之道(《周易》所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象意。所以,一個“子(小孩)”用頭“頂起”表征天地之道的陰陽爻的喻意,強調的是“教”的核心問題,是把天地之道當作安身立命的教育內容——敬仰天地!
“教”字右側的“攵”通“攴”,義為“小擊也(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的“小”是“輕輕”的意思)”,應理解成“扣擊”。這又涉及到“擊”字了。在這里,“擊”還是應該作“打”解。所以,一般人到此為止,也就滿足了。
但是,我們知道,西方“教育”一詞源自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這種構詞方式強調的是“教育”的“內發屬性”,因此,所謂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人本身所固有的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某種東西“引發”出來,以成為一種顯現的現實狀態。這就與中文的“棍棒”成“教”思路截然相反了。所以,可能還有沒搞清楚的地方。
再深究,則需從“擊”開始。“擊”的繁體字寫法為“擊”,擊”的古字為“毄”,毄左側“車”下方的“口”實為圓圈,表示“旋轉”右側的這個“殳”。“殳”是古代一種長柄勾頭狀兵器,戰斗時持“殳”的兵士為使擊打有力,需在對攻前不停旋轉手中的“殳”。“毄”在成為單純的字件后,篆文的“毄”才又加上了“手”而造為“擊”。后幾經演化而為“擊”。
再究:《康熙詞典》釋“擊”中有一條寫道:“《易·蒙卦》擊蒙。《注》:擊去童蒙,以發其昧。”意思是說,“擊”的釋義還有一種解釋是“擊蒙”這樣一種“特定的”含義,而“擊蒙”的含義在《易·蒙卦》中是“擊去童蒙,以發其昧”的意思,是說在敲擊振聵蒙昧時,千萬不宜過急過激,不然將激化矛盾,反而釀成仇寇。
至此可見,“教”喻意的是:一是教育內容為知曉天道,二是教育對象為“孩子(包括不懂道理的“成人”)”,三是施教者為老師。而且老師必須啟迪的方式來教育,用物理學語言來講,就是反復努力地去尋找與學生頻率發生共振的途徑,而不是用恐嚇和體罰來對待受教者。
“育”字一直沒有改變“婦女生孩子并喂養”的核心含義。古人只說“教”而不說“教育”(《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的“教育”二字聯用實際上是“教之育之”的簡略,而不是要造“教育”這樣一個具有單獨意義的概念),把教育二字聯用只是近代的事了,是西學東漸時才開始采用的概念,其間的細節和過程沒有值得詳述的意義。
由此可見,由于人類沒有認識到教育的真義是“順應天地”和“引發”內心深處對“人生意義”的渴求,所以,我們就忽視了“生命教育”這個半壁江山,忽略了宗教極端主義者清除異教徒的教育漏洞,因而才造成了今天這種自殺、吸毒、暴力和恐怖襲擊泛濫的積重難返的困境。
參考文獻:
[1]《論語》.
[2]《康熙字典》.
[3]圖解說文解字.(畫說漢字)[東漢]許慎著,吳蘇儀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