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群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病醫院 云南昆明 650011
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及護理干預
陳世群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病醫院 云南昆明 650011
目的:對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產生因素進行有效分析,并探討出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舉措。方法:本文通過對 2014年 1月~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38例有暴力行為的住院精神病人進行分析。結果:引起精神病患者發生暴力行為主要原因是受到精神癥狀影響,有20例,占52.63%;其次,7例與家庭成員等人發生矛盾,占18.42%;3例缺失自知力,占7.89%,及其他因素等。結論:對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采取相對應的護理干預方法,可有效降低暴力行為發生率。
精神病人;暴力行為;護理干預
精神科暴力行為,意是指精神患者在精神表現或精神因素的影響下,突然發生的自傷、傷人、毀壞物件等一系列沖動行為[1],通常以攻擊行為最普遍。暴力行為的出現,無論是對于同一科室精神患者還是相關工作人員的安全,均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對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誘導因素進行熟悉,并應用與之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舉措,這對于保護患者及他人安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選取對我院曾接收的38例有暴力行為的住院精神病人給予分析,并對該患者應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策略進行了探究,詳細醫學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3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納入此次觀察研究中,且所有患者都符合CCMD—3精神疾病診斷標準[2]。在所有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17~58歲。疾病類型:22例精神分裂癥,4例躁狂癥;3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3例智能發育遲滯,4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3例人格障礙。
1.2 方法
對住院期間發生暴力行為的患者開展相對應的調查,按照臨床觀察、閱覽護理記錄等相關方式進行對資料收集,對暴力行為發生的因素進行總結。
1.3 統計學方法
本文根據所得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所使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13.0,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生暴力行為的因素
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受到精神癥狀影響有20例,占52.63%;與家庭成員、患友發生矛盾7例,占18.42%;缺失自知力3例,占7.89%;受到病房環境干擾2例,占5.26%;護理人員態度差3例,占7.89%;藥物不良反應2例,占5.26%;患者意識不清晰1例,占2.63%。
2.2 暴力行為主要對象
男護士11例,占28.94%;女護士7例,占18.42%;病人7例,占18.42%;醫生4例,占10.52%;公共設施4例,占10.52%;3例探訪家屬,占7.89%;自傷2例,占5.26%。
2.3 暴力行為與住院時長所發生的關系
暴力行為一般主要發生在剛入住醫院病情未得到控制并且出現命令性幻聽或是被害妄想的患者。時間多發生在入院初步階段以及病情發作時。因患者對于陌生環境或相關治療產生的恐懼、不安心理,所以,在入院初期易發生暴力行為,需相關醫護人員提高警惕性。
2.4 主要暴力行為方式
主要是抓傷、拳擊、咬傷、撞傷、自傷、毀壞物品等。其中自傷比較隱秘,危害性大,需要相關醫護人員加以重視。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精神癥狀是造成整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原因,達 52.63%。當患者在出現幻覺的情況下會感到自己在遭遇迫害,而為對自己保護則先對他人進行傷害和攻擊。患者缺乏自知力,與家人產生別扭,對醫院新環境的陌生,拒絕相關治療均易出現暴力行為。通常精神患者暴力行為主要對象是護理人員、患友、醫生。雖然在醫院的所有工作人員均可能成為暴力傷害者,但與病患發生直接接觸的護理人員危險性更大,本次研究得出達50%左右。因工作職責,醫護人員務必得與患者接觸,除了要面對幻想和妄想支配的病患,還需應對出現智障等患者,且對于其紊亂行為給予有效控制,對患者的飲食、吃藥等情況進行監管,因此受到攻擊的機率性大。通過以上相關的調查,也使得為護理干預舉措的制定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第一,全方位熟悉患者的具體病況,尤其是對于剛進入醫院額患者要采取精細的評析,仔細對病歷進行研究,加強于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平常的表現,是否有無暴力行為等。對于有暴力行為患者,則要細致分析出現的因素,并努力對這些因素給予消除,實行相關防御對策。
第二,對病房環境加以改善,加大安全管理力度[3]。對危險物品的管理體系嚴謹操作,重視對病房的安全檢查,例如病床、玻璃、門窗等有損壞,則立馬修護,遇到丟失則馬上尋找。患者要開展分級管理陌生,將新入院的患者與年齡、文化接受程度等相關方面相同的患者安排入住一間,利于其溝通。此外,有激烈沖動招惹病人與被害妄想癥患者不得安排一室,將重點患者安排在一級病房,嚴格看護。有條件的醫院,則可安裝監控。
第三,對暴力行為發生時的護理給予高度重視。護理人員應當以直接、簡單的語言對患者的暴力行為后果給予提醒,進而控制病人的行為。而當無法有效控制時,需理智、冷靜,從側面去阻止其傷害行為,且將其安排到隔離室亦或是開展保護性束縛。
第四,做好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工作。對于產生沖動之后的患者,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讓病患說出沖動因素及事件原委,便于下一步的防御舉措的制定。護理人員要以尊重、關愛的態度與患者構建友好的關系,及時了解病人的內心需求,適宜滿足其所提出的要求,助力患者熟悉自己的病況,達到改善負面情緒額目的,加強其自控能力。與此同時,可按照患者的性格、品德等方面采取健康宣教,告訴病人舒緩壓力的方法,以及如何慢慢掌控以非暴力行為方式處理自己的緊張,進一步提升遵守社會標準制度的水平和他人構建關系的良好。此外,相關醫護人員可經常激勵患者多參與多元化的工娛療活動,落實降低暴力行為發生率。
[1]張秋紅.張玉國.蘇靜.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及護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學,2008,5:479—480.
[2]閻淑君.崔紅梅.趙艷玲.住院精神病病人暴力行為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齊魯醫學雜志,2009,5:457—458.
[3]高玉潔.易妍.精神病人住院期間暴力行為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0,9:1359—1360.
R473.74
A
1672-5018(2016)10-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