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波 龔一博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yī)院康復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8
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8例分析
張慶波 龔一博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yī)院康復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8
目的利用臨床病例對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56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均勻分成兩組,各12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正骨理筋手法進行治療,而實驗組采用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治療前后采用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結果經兩種療法治療后,患者的治療效果和VAS評分均有提高,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程度更高,差異顯著(P<0.01)。結論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進行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可顯著改善治療效果和疼痛反應。
運動療法;正骨理筋手法;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腰椎疾病,目前大有發(fā)病率上升的趨勢。該病是因為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導致的[1]。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脊柱彎曲變形、麻木、不時地腰腿疼痛等,該病還具有反復發(fā)作等頑固性特征。本研究選取本院256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均勻分成兩組進行了正骨理筋手法治療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進而對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做了進一步驗證。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間256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均勻分成兩組,各 128例。對照組包括男性 70例,女性58例,年齡在25~56歲,平均年齡(40±8.23)歲,病程為1周~13周,平均病程(7.3±0.45)周。實驗組包括男性60例,女性68例,年齡在24~55歲,平均年齡(40±8.07)歲,病程為1周~12周,平均病程(6.7±0.53)周。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診查和臨床診斷來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正骨理筋手法治療。患者取平坐位在方凳上,分開兩足至與兩肩寬度相等,右手貼于后頸部,而左手插放于右側腋下。醫(yī)生用右手站于患者搶房并扶持其左肩峰,并囑咐患者要坐正身體、雙足踏地、不可移動臀部,隨后將左手拇指頂向腰椎棘突。患者對面需再站一名助手將患者左大腿固定,以便復位時維持正姿。之后患者左肩需醫(yī)生用右手扶住,向前傾斜上半身60°~90°,并向左側彎,當側彎幅度最大時,向后位內側旋轉使患者軀體,且左拇指需向右邊頂推棘突處,待聽到喀喳聲后,讓患者坐正,醫(yī)生需用雙手從上到下,理順患者的腰肌與棘上韌帶[2]。每周進行復位2次,治療2周。實驗組在以上療法的基礎上進行運動療法,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相應的運動療法。(1)三點或五點支撐法:仰臥于床,用雙肘、雙足跟及頭部作為支點立于床上,同時腹部前凸,待腰背恢復力量后,改成雙足跟與頭部作為支點立于床上同時抬起臀部,停留3~5s,15~30次/組。(2)飛燕式:俯臥于床,以腹部為支點,患者雙手向臀部伸直,胸部與兩下肢抬起,且不可沾床,停留3~5s,15~30次/組。
1.3 評價方法
采用VAS進行疼痛評定,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對療效的評定[3]:①痊愈:無臨床癥狀,腰椎功能正常,70°以上的直腿抬高程度;②顯效:大部分臨床癥狀消失,腰臀部輕微疼痛,50°以上的直腿抬高程度;③好轉:腰腿痛癥減輕、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好轉,10°以上的直腿抬高程度;④無效:臨床癥狀在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得數據均使用 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t檢驗來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對比,以χ2檢驗來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對比,差異顯著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2.1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本研究采用VAS進行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定。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無疼痛上的差異,而在進行治療兩周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有所下降,其中實驗組的下降程度顯著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1.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下降分數對照組 128 7.5±1.2 3.1±1.3 3.3±1.1實驗組 128 7.6±1.5 1.5±1.4* 5.9±0.7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顯示出了較好的療效,其中實驗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目前研究表明,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有許多,如先天性腰骶部異常、受外力損傷、遺傳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髓核的退行性改變。外傷或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導致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對腰椎神經造成壓迫,髓核組織突出,對神經以及硬膜囊產生壓力,引起腰腿疼痛和神經功能障礙[4]。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病發(fā)于25至50歲人群,各行各業(yè)均有病例,特別是以長期坐位工作并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人員多見。
一般治療該疾病時有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方法,但是手術治療費用較高,還有預后不良等問題,所以患者常常選擇非手術治療。目前常用的非手術治療方法是正骨理筋復位法,該療法應用杠桿原理使錯位的椎體回到正確位置,使錯縫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對位,改變了突出物髓核與受壓的神經根的關系,達到治療目的[5]。本研究對12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使用正骨理筋手法的同時結合了運動療法來治療了該病,結果顯示,雙重療法治療該病具有更顯著的療效和疼痛改善程度(P<0.05)。這有可能是因為采用運動療法可以增加損傷脊柱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增強腰椎的被動穩(wěn)定系統(tǒng),恢復腰椎的生物學功能狀態(tài),從而達到保守治療具有良好的長期療效。
綜上所述,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進行運動療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療,可顯著改善治療效果和疼痛反應。
[1]Cao Peng,Chen Zhe,Zheng Yuehuan,et al. Comparison of simple discectomy and 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Modic endplate change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4(15):2789-2794.
[2]楊勇.正骨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6,48(9):75-76.
[3]宋瑞軍,董莉莉,吳威,等.正骨理筋手法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34):107-108.
[4]葉武漢,曾偉權,石一杰.正骨理筋手法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6,32(8):822-823.
[5]張建坡,朱鴻飛,禇立希.理筋手法結合運動療法早期介入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82-385.
R246.2
A
1672-5018(2016)1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