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李珊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 26600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護理
高杰 李珊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 266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的缺血導致心肌壞死。臨床上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壞死標記物增高、心電圖進行性改變,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同時還可發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屬冠心病的嚴重類型。
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當病人的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超過75%,一旦狹窄部血管粥樣斑塊增大、破潰、出血,局部血栓形成、栓塞或出現血管持續痙攣,使管腔完全閉塞,而側支循環未完全建立;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達1小時以上,即可發生心肌梗死。誘因包括:①交感神經活動增加,機體應激反應性增強使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冠脈張力增高;②休克、脫水、大量出血、外科手術或嚴重心率失常導致心排血量下降,冠脈血流量銳減;③飽餐特別是進食高脂肪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④重體力活動、情緒過分激動或血壓劇升等使心肌耗氧量
與心肌梗死部位、面積大小、側支循環情況密切相關。
1.先兆癥狀
約有51%-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數日有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癥狀。特別是新發生心絞痛及原有心絞痛加重較為突出,表現為發作較以往頻繁,程度較前劇烈、持續時間較久,硝酸甘油療效較差,誘發因素不明顯。心電圖呈現明顯缺血性改變即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表現。
2.典型癥狀
(1)疼痛:為最早出現的最突出的癥狀。多發生于清晨安靜時,誘因多不明顯,疼痛性質和部位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較重,常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或灼燒樣,伴有大汗、煩躁不安、恐懼及瀕死感,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小時或數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緩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頜、頸部、背部放射而被誤診。
(2)全身癥狀:疼痛后 24-48小時可出現發熱,體溫升高至38℃左右,可持續3-7天。伴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因壞死物被吸收所引起。
(3)胃腸道癥狀: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與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等有關。
(4)心律失常:見于 75%~95%的病人,多發生在起病 1~2周內,而以24h內最多見。室性心律失常最為多見,尤其是室性過早搏動期前收縮,若室性期前收縮頻發(5次/min以上),成對出現或呈非持續性心動過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損期(RonT)時,常為心室顫動的先兆。室顫是AMI早期,特別是入院后的主要死因。
(5)低血壓和休克:疼痛期中常見血壓下降,若無微循環衰竭的表現僅能稱之為低血壓狀態。如疼痛緩解而收縮壓仍低于80mmHg,病人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量減少(<20ml/h)、神志遲鈍、甚至昏厥者則為休克的表現。休克多在起病后數小時至1周內發生,見于20%的病人,主要是心源性,為心肌廣泛(40%以上)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發生率32%~48%,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發病最初數天內發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轉階段出現,也可突然發生肺水腫為最初表現。病人出現胸部壓悶,窒息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發紺、煩躁等,嚴重者可引起頸靜脈怒張、肝大、水腫等右心衰竭的表現。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開始即出現右心衰竭表現,伴血壓下降。
3.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3.1.1 嚴密觀察血壓 有合并癥,血壓不穩定者應每隔10min監測1次,血壓平穩后,根據病情延長測量時間。無合并癥每隔1~2h測1次。
3.1.2 進行心電監護 護士必須熟悉患者心電圖變化及正確識別各種心律失常圖形。對患者采用心電監護儀連續監護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和敏銳感,
及時發現心律、心率的變化,盡快協助醫生采取有效措施。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時,電極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檢查導聯線連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時電極脫落。
3.1.3 心功能的觀察與護理 嚴密觀察患者的液體出入量情況,注意觀察患者顏面、四肢水腫情況,為患者輸液時控制滴速及液體量,避免增加心臟負荷。在使用利尿劑時注意觀察尿量,防止低血鉀發生。
3.1.4 吸氧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狀態,用鼻導管持續高流量吸氧3~5d,流量為4~6L/min,以后間歇吸氧,流量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療中重要措施,氧療可以提高血氧飽和度,緩解心絞痛,減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縮小梗死的面積的擴大,因此及時通暢有效吸氧是至關重要的。
3.2 溶栓的護理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保持輸液通暢。心肌梗死不足6小時的病人遵醫囑給予溶栓治療。溶栓后可根據下列指標間接判斷溶栓是否成功:①胸痛2小時內基本消失;②心電圖的ST段于2小時內回降>50%;③2小時內出現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前出現(14小時以內),或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直接判斷冠狀是否再通。抗凝治療期間,要密切注意有無出血傾向。出血部位多見于穿刺點、粘膜,偶見于顱內、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適當延長局部壓迫止血的時間,必要時可加壓包扎,減少并盡量避免多次靜脈注射。發現病人有神態的變化,以及大小便顏色、皮膚及粘膜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調整肝素的用量。
3.3 飲食護理
AMI病人的飲食中,患者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應給予高維生素,足量蛋白質,低脂,低鹽,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時鼓勵病人多飲水,多吃水果,食用適量的蜂蜜,并強制戒煙。切忌過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以防加重心臟誘發心肌梗死面積擴大。
3.4 心理護理
大部分 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所以我們要為病人提供安靜安全、清潔、舒適的治療護理環境,使患者心情舒暢,精神寬松。對個人隱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減少環境對患者的惡性刺激。鼓勵患者調整心態,樹立信心,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3.5 疼痛護理劇烈的疼痛可導致休克及心律失常,煩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臟負荷,誘發心力衰竭,并伴有疼痛、壓榨感,因此護士要認真觀察疼痛的性質、持續時間。要盡快解除疼痛。
3.6 生活護理
AMI患者發病后2周處于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病人的翻身、洗漱、飲食、大小便等,均由護士協助,并作肢體被動運動,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導在床上活動,動作要緩慢,防止體位性低血壓。3周后,可離床站立和室內緩步走動,病重或有并發癥者,須延長臥床時間。
3.7 保持大便通暢
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可服用蜂蜜水,每晚睡前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促進排便,保持1~2天排便一次。必要時可用緩瀉劑,亦可用開塞露或鹽水低壓灌腸,保持大便通暢。
3.8 加強監護意識
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 溶栓治療是近年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之一。但溶栓后出現的并發癥也是不容忽視的。溶栓治療后應持續心電監護,注意觀察ST段和T波的變化及其心電圖的演變,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
3.9 康復指導
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有計劃地使患者了解該病的醫療知識,教給患者相應的健康知識,即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復發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規律,有利于配合治療,防止或減少誘發因素及并發癥,盡快恢復和促進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減少發病的危險因素。
近年來,我國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嚴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觀察病情,做出早期診斷、積極搶救、有效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
R473.5
A
1672-5018(2016)1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