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巧紅 曹莉 羅靜麗
眉山市中醫醫院護理部 四川眉山 620010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暑患者的護理體會
方巧紅 曹莉 羅靜麗
眉山市中醫醫院護理部 四川眉山 620010
目的 探討中暑患者的中西醫治療的護理體會。方法 對2016年我院收治的26例中暑患者的救治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中暑患者的中西醫治療的護理體會。結果 26例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及對癥護理后23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放棄治療。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暑患者的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
護理;中西醫結合;中暑
中暑是在高溫環境下機體因體熱和(或)水、電解質紊亂等而引起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熱致疾病,是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而發生的臨床綜合征[1]。根據臨床表現,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其中重癥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勞力型熱射病和經典型熱射病)[2]。重癥中暑患者容易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病死率很高。中醫認為中暑是機體感受暑熱致邪熱內蘊、清竅閉塞,升降失序,氣化失常,導致陰陽和氣血失和的一種表現。2016年8月我市氣溫居高不下,持續20天溫度達到30-40℃。8月份我院共收治中暑患者26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8月我院收治中暑患者26例,年齡40-92歲,平均年齡55歲,其中男性5例,女性21例。26例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及對癥護理后23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放棄治療。中暑原因:室外高溫,田間勞作,天氣炎熱。
1.2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其中輕癥中暑患者15例,重癥中暑患者11例。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中,出現大汗、口渴、胸悶、心悸、惡心或伴嘔出胃內容物、頭昏、耳鳴、神疲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煩躁不安,體溫不超過 37.5℃, 脈洪數、苔薄黃、小便短赤。輕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癥狀,而體溫在38.5℃以上,并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表現;或者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休克癥狀。重癥中暑:除以上癥狀外,發生昏厥或痙攣,體溫可達40.0℃或以上。
1.3 護理
1.3.1 輕癥中暑護理
輕癥患者入院后予以降溫、遵醫囑靜脈補液,補充電解質、觀察病情變化等對癥處理,結合清熱解暑、益氣生津之中藥口服。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痊愈出院。
1.3.2 重癥中暑護理
患者入院后迅速將其安置在室溫為20-25℃,濕度為40-60%的病室內,保持病室安靜。
第一、立即予以建立雙靜脈通道,一條靜脈通道用于降溫和防抽搐等藥物,另外一條用于補充血容量和糾正酸中毒等藥物[3]。快速靜脈滴注4-10℃的5%葡萄糖鹽水,以補充血容量,糾正體內失水。靜脈滴注剛開始應緩慢,防止痙攣或心律失常,適應后加快滴數,快速糾正重癥中暑患者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和脫水,同時做好中心靜脈壓的監測,維持在8-12mmHg。根據生命體征的變化、尿量來調節補液速度,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第二、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給養4-6L/min,減輕腦水腫,保護腦細胞和其他重要臟器。對于深度昏迷或容易出現誤吸者,可選擇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使用呼吸機患者護士操作時注意手衛生,嚴格操作規范,防止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第三、早期降溫,包括物理降溫、中醫中藥降溫、藥物降溫。
物理降溫:①給予亞低溫治療儀降溫,將冰毯齊枕頭鋪與床上,患者躺在冰毯上,設置冰毯溫度為4-10℃,目標降溫設置為36-37℃,保護耳廓、枕部、腎區。②頭部放置冰帽,體表大動脈部位如頸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注意每20-30分鐘移動一次冰袋,并觀察使用冰袋處皮膚顏色及溫度情況,防止凍傷。③溫水或酒精擦浴:擦洗患者全身皮膚,擦洗時毛巾不宜擰的過干,可保持適當水分,使皮膚上留下水漬,通過水分蒸發降溫。擦拭時加強按摩,以促進氣血運行。④4-10℃冰鹽水1000ml灌腸,以通腑散熱。
中醫、中藥降溫:①針刺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位放血以及風門穴拔罐以助退熱。②中藥予以清熱養陰降溫,采用“清暑益氣湯”加減方煎湯飲。湯藥宜涼服,神昏者可鼻飼給藥。③安宮牛黃丸3g,2次/天,神昏者可鼻飼給藥。
藥物降溫:對于體溫持續在 38.5℃以上的給予氯丙嗪 25mg靜滴,2h內滴完,主要是通過抑制體溫調節中樞,降低機體代謝、減少產熱而起到降溫作用。
第四、中暑時由于大量水分自汗液排出,血液濃縮,可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導致腎衰竭。因此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記錄24h出入量,觀察尿的顏色及量,及時反饋醫生。
第五、在眾多器官損害中,胃腸道最先受影響,且中暑患者營養消耗較大,所以應盡早的給予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提高患者抵抗力。嚴重者提供腸外營養支持,耐受者按醫囑提供腸內營養,量由少到多,由希到稠逐漸過渡。
26例中暑患者中15例輕癥患者經對癥處理后痊愈出院。11例重癥中暑患者中,在ICU監護治療3-5天,意識恢復,平均住院11天后,陸續康復出院;2例患者持續性昏迷,年齡較大,家屬主動放棄治療;1例治療無效死亡。
中暑患者中最嚴重的類型是熱射病,患者持續高熱、缺氧、可嚴重損害腦、心、肺、肝、腎。快速降溫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早期首選物理降溫。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醫、中藥技術,可以有效快速地幫助患者降溫,得到及時救治。降溫的同時注意大腦功能的保護。安宮牛黃丸有鎮靜、抗驚厥、解熱、抗炎、降低機體耗氧量、保護腦組織的作用。在患者頭部放置冰帽除降溫外,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降低腦部溫度,從而降低腦組織代謝,減少其耗氧量,以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減慢或制止其損害的進展,有利于腦細胞的恢復。
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中暑患者多伴有大量電解質流失,可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代謝性酸中毒、嚴重的低鈉低鉀血癥而危及生命,因此需及時有效的補充水電解質。
維護重要臟器的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昏迷患者及時清理呼吸道,因其伴有舌后墜,可用口咽通氣管維持氣道,對分泌物較多患者及時進行氣管插管,改善缺氧狀態。
[1]葉任高.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4.
[2]解放軍醫學雜志.2015,40(1):1-7.
[3]劉英,陳寶明.重癥中暑搶救21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9):110-111.
R473.5
A
1672-5018(2016)1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