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漢碩 吳榮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
毛漢碩 吳榮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基層電大工作辦公室,廣西南寧530023)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具有遠程教育和職業教育屬性、服務農村和基層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它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與否,決定其產生和發展以及改變貧窮的重大歷史使命,承擔著讓廣大農村居民平等參與高等教育共享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構建農村人力資源教育培養和建設學習型新農村服務體系的重任,具有“并行”性、適切性、實用性與創新性、多元性與層級性等特點。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提出了要“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向”,指出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多樣化需求服務,高等院校要合理定位、各展所長,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正是順應這一要求發展起來的??梢娹r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起和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實用人才、教育服務“三農”工作的必然選擇。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職院校,也有別于中心城市的遠程高等教育,要樹立科學、全面的質量觀,確定符合農村現狀的、適合農民學習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才能使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指利用各種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資源和學習理念送往農村地區,以農村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一種的新型教育形式。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遠程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下位概念,它具備了遠程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屬性。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依托教育信息技術來完成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一種教育形式創新,充分遵循、利用了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論、模式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因而它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同時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又結合了農村、農民的具體實際,服務于新形勢下農村發展與變革所需人才培養需求,它具有與當前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相適切、專業設置適合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教學方式適應農村一線管理、經營、種養等技能培養需要以及辦學的設施要求和質量保證體系符合農村現有條件等鮮明特點,體現出為農村培養高等實用型人才的社會目標,是把學歷教育和職業素質提升、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的創新之舉,因此決定了其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基準上。
(一)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讓廣大農村居民平等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的重任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確定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到2002年達到15%,中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到201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各類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已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然而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教育嚴重不平衡,同時期的農村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遠遠低于城鎮和全國平均水平。即使是在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仍是鳳毛麟角,與同期的城鎮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相比,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
長期以來“農業支持工業”的制度安排,導致中國的城鄉發展很不平衡,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嚴重落后于城鎮。要真正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一方面,需要國家調整政策,支持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建設發展要靠農民自己努力,農民才是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要建設生態、文明、小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關鍵的是要有建設新農村的人才。新農村未來的發展與變革對農村人力資源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人才的培養靠教育。顯然,從中國農村農民受教育的現狀看,這個任務是異常艱巨的,待培養、教育的人數是驚人的,特別是應用型建設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巨大的。大眾型、普及型人才的培養,單靠傳統的教育來獨自完成顯然是無法實現的。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有效地發揮現有各種教育資源的優勢,把高等教育的資源輸送到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身邊,提供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高等教育,享受教育改革發展成果,促進農民自身的全面發展,以便他們能持續、平等地參與現代化進程。所以,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首先應該定位在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的進程,促進教育公平,是在農村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是農村勞動力受高等教育人數比例提高的重要貢獻者。
(二)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實現農村發展與變革對農村人力資源全新要求的重要承擔者
農村發展與變革對農村人力資源提出了全新要求。一是人才需求規模擴大。《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要實施農民學歷提升工程,通過探索農業中、高等教育免試入學、免費教育、彈性學制、定向使用的機制和模式,在“十二五”期間,培養大批具有中高等學歷的農村實用人才和職業農民,實現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2500萬人、農民創業培訓25萬人,培養具有中高等學歷的高素質新型農民100萬人。到2020年,農業科技人才要增加到7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要達到1800萬人。二是農村人才結構需要改善。農村發展與變革對農村建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明顯改善農民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大幅提升農民對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吸納、承接和轉化應用能力,讓更多的農民持有綠色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中、高等學歷證書,使農村各類實用人才的結構更加協調,從而明顯提高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到2020年,農村實用人才素質要全面提高,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大幅增加,復合型人才大量涌現。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勢和特點,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覆蓋待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廣大農村居民,為農村培養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本土人才,改善農民知識結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實現農村發展與變革對農村人力資源全新要求的重要實施者和承擔者。
(三)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構建學習型新農村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我國新時期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如何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需要出發,建設包括農村地區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型社會,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重大課題。顯然,要實現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戰略任務,不僅要構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的學習型城市,更要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建設適合中國農村實情的學習型新農村。在中國,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和諧社會,就沒有全國的和諧社會;沒有學習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在我國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如何用好有限的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是選擇建設學習型新農村支持服務的首要因素。傳統的教育因其模式、形式的局限性無法廣泛地為學習型新農村提供全面的學習支持服務。而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具備教學手段現代化、資源多樣化、學習個性化的特點,在滿足社會各類人員多樣化的學習服務上有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讓更多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及其成本較低、輻射面廣的優勢,在建設學習型新農村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也是其他教育模式所不能企及的,必將成為我國構建學習型新農村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并行”性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在教育基礎底子薄,教育資源稀缺的農村辦高等教育,它的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教育培養對象人員眾多,且自身的文化素養良莠并存,受教育對象對參加遠程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是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既要反映新農村建設對人才規格的新需求,又要滿足個體適應社會變遷,實現自我發展的要求,顯然,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應該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不但要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規格定位“并行”,要區分開來,與中心城市的遠程教育高等教育培養目標、規格定位也應有所區別,它應該更強調“應用和適用”。
(二)適切性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適切性,是指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要適應、切合農村社會發展、建設的需要,要適應、切合農村居民的個體身心發展和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需要,要充分考慮農村發展的實際,設計與我國農村發展人才需求相匹配的結構層次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應農村發展需求的人才。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的開放性、靈活性、延伸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點,充分考慮了其學習者的觀念、經驗、知識基礎和學習動機、學習條件和學習特點等現實因素,最大化地滿足了農民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體現了高等教育在農村辦學的思路和恰當的定位。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要體現高等教育從形式到內容、到人才培養規格和數量對農村發展的適應,要能很好地詮釋高等教育發展的適切性。
(三)實用性和創新性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疤岣咿r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保ā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合格農民大學生,為農村培養實用型人才,即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生產型人才、經營型人才、技能服務型人才、社會服務型人才和技能帶動型人才,為“三農”服務,為現代農業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使他們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帶頭人、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的帶頭人。同時,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以滿足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為中心的教育。農民學習是出于自身社會角色發展的需要,農民已經經歷了從事農業生產或相關職業的社會分工選擇,具備了一定的生產、勞動經驗,他們的學習計劃是與他們的社會職責結合起來的,他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掌握知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質量。這種學習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學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或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是“為用而學”,以期學習后能解決實際問題,強調即學即用,特別注重學用結合,他們希望所學知識,不僅具有新穎性,更要有實用性。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旨在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創新人才。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是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專業技能和一定的科學文化修養的新型農民,他們在市場經濟中,能夠成為市場的主體,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采用先進理念和技術來指導經營,是與傳統農民不同的、有市場競爭力的生產者。從本質上來說,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農民。
(四)多元性與層級性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面向的受眾主要是農村居民,在現代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這一群體承擔著生產、生活等家庭重負,他們學習時間有限,但又會因為追求科技進步帶來的顯著效益而容易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他們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學習動機強烈。當然,新時期農民更注重學習的效果,他們已不再滿足一張文憑、一次崗前培訓或一張培訓合格證,而是更加關注學以致用的效果。他們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有的是希望通過學習掌握一門技能,以解決生存問題;有的希望通過學習能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整體綜合素質,從而達到家庭致富、改善生活質量;有的是希望通過學習達到提高社會地位、求得個人發展的目的。以農民為服務對象的遠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顯然具有多元性的特點。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定位的層級性主要體現在: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儲備實用型人才,提高農村勞動者的職業素質,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培養創新型農民,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多層次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是構建學習型新農村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遠程教育很好地體現了終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優勢和特點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型新農村居民終身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它突破了傳統教育體制和辦學模式的束縛,融合了各種教育機構的優勢,整合各種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學習型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最有力、最全面的智力支持。另外,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也是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措施。
農村遠程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從無到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其服務“三農”、滿足農村社會建設人才需求的屬性,其培養目標定位應體現出擔負讓廣大農村居民平等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的重任,承擔實現農村發展與變革對農村人力資源全新要求和構建學習型新農村服務體系重要使命等特色,就是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有實用技能和有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和新型農民。
[1]李國渝,朱肖川.遠程開放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0(5).
[2]冀貞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探究[J].中國電子教育,2011(2).
[3]張菊玲.略論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教育質量觀[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6(1).
[4]別榮海.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觀建構的思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5]譚力民.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目標定位及質量觀淺議[J].科技創業月刊,2006(7).
[6]王忠敏.對教育質量標準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10).
[7]魯秀美,李培湘.我國學習型農村的建構策略思考[J].現代農業,2007(8).
[8]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十二五”發展規劃[Z].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Z].
G72
A
1008-7656(2016)04-0035-04
毛漢碩,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基層電大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遠程教育;吳榮,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遠程開放教育土建專業的教學和教學管理。
[責任編輯 烽燧]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現代遠程教育的智力扶貧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編號:KY2015YB335)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