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玲
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開放教育學生評價研究*
陳麗玲
(桂林市廣播電視大學,廣西桂林541002)
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開放教育質量評價具有職業性、專業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于把握學生學習效果、考查教學管理水平有積極現實意義。在評價體系構建中應堅持人才結構、多元智力等基礎理論,在邏輯構成上涵蓋思想道德指標、能力指標。同時,將確定評價的基本目標、對學生培養目標進行了解和熟悉、對教學計劃進行研究和掌握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內容貫穿構建全過程。
開放教育;職業能力本位;學業評價;體系構建
隨著我國開放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關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也隨之調整。為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部分高校堅持以職業能力本位為考察導向形成開放教育評價體系,即從過去注重對學生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考評方式轉為注重對學業知識點和邏輯思維綜合學習掌握運用能力的考查,這種教育評價方式的轉變是精細化、職業化社會分工的現實要求,有利于克服傳統教育評價模式所帶來的學非所用的弊端,體現了新時期開放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職業能力本位學生質量評價的含義
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作用,人才和教育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學術型人才,它所對應的是科學教育;工程類型的人才所對應的是工程教育;技能型人才所對應的是職業教育。因此高校培養人才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地區的發展,這樣才能被行業所需要。在職業能力本位視角下,學生不僅僅需要較為專業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能力結構需要從未來的職業崗位出發去確定。當前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特點非常突出,那么就是讓學生擁有高層次的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及實踐性,這三者缺一不可。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院校傳統上以理論為本位的一種教學情況反思,目前,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是對以前教學模式的突破,它的實質就是讓學生的知識轉化成實踐能力,讓學生的技能和態度結合在一起[1]。
在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評價體系中,主要是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不僅僅有高尚的品格,還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在體力、智力以及能力上都能為社會所用。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需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其中學生質量僅僅是組成評價的一個小部分,在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情況下,注重學生學習知識以后的實際操作能力,重點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展現[2]。
(二)職業能力本位學生評價的特點
1.針對性
針對性主要是指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以德智美體勞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的目標,但是這種評價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非常大,從學生的職業能力出發去評價,不僅包含了上述內容,還讓評價更加有針對性,以此達到有效評價的目的,以免教師和學校都承擔較大的心理負擔[7]。
2.職業性
能力本位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需要顯示出職業性所在,因為在職業能力本位的培養過程中,這是學生最為本質的特征表現,也包含了學生在思想道德、能力以及知識等方面的掌握效果,充分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加符合學生和高校發展的實際,突破了以往學校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培養的局限。
(三)職業能力本位學生評價的現實意義
1.職業能力本位為主的學業評價能夠對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效果進行把握
通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所得出的反饋結果,極大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充分地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補缺。與此同時,評價結果的反饋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情況進行反思,在學習中注重動手操作的能力[3]。
2.職業能力本位的評價方式也是對高校教學以及管理水平的考查
學生質量和就業能力成正比例關系,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主要是讓他們在以后能夠為社會所用,為國家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通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也能夠清楚地看出一所學校的真實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晰的認識[4]。
3.職業能力本位的教育能夠看出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通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考查,可以看到高校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基本問題,讓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秉承的教育原則以及教學思路在新的角度上被檢驗,由此成為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的主要依據[5]。
4.檢查高等院校在職業人才教育方面目標的實現情況
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人才的培養目標越來越傾向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高校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適應生產的需求,還要有服務意識,采用職業能力本位的評價方法,可以有效地檢驗出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目標的實現情況[6]。
(一)職業能力本位開放教育評價體系的理論構建
1.人才結構理論
在職業能力本位的開放教育評價體系中,以人才學基礎為根本理論。我國的人才如果按照工作活動的過程以及目的進行劃分,可以分出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以及技術和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結構理論中,對學生和高校進行的評價需要僅僅圍繞在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質量方面,因為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所取得的評價結果不同,例如在職業院校中主要培養的是勞動職業能力的人才,學生需要在畢業之前勝任某種職業崗位,讓自己的職業技能更加突出[9]。
2.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主要是對人的神經系統經過分析以后,提出了人的智力是一種多元化的結構體,并且人的每一種智力都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以職業本位能力為基礎的學生評價體系中,要對學生外顯的智力行為進行評價,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的言語智力和數學智力。言語主要是指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工作總結的書寫以及日常與人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邏輯能力也被稱為是學生的數學智力,表現為數學的運算和邏輯思考能力。
二是空間智力和學生的音樂智力。空間智力在職業本位的方面的表現是學生對工作環境的識別,對方向感的識別能力等等。音樂智力主要是指學生對聲音的辨別和對聲音韻律的表達能力等等。
三是社交能力和身體運動能力。身體運動能力主要是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以后,身體是否能夠支撐住工作所帶來的壓力,社交能力主要是人際交往過程中所達到的和諧程度。這些理論的存在都成為職業能力本位評價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10]。
(二)職業能力本位開放教育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
開放教育對人才培養在職業能力上主要體現在為社會提供有效供給服務上,即以適應職業化社會分工的現實就業需求為導向,在職業本位開放教育培養工作中引導學生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明確作為社會分工的一員理應順應時代發展,在服務社會中提升和實現個人價值。因此,職業本位開放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應首先明確社會服務的根本原則,在評價理念塑化中堅持知識、素質、能力和技巧為一體,并體現在具體教學效果上。只有堅持職業本位基于社會服務的教學原則,才能更好地將社會服務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并作為教學效果效率評價的最終價值目標,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標準。當然,在職業本位開放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上應以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為終極導向,并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價值導向的學生采取社會化、職業化的多種評價方式展開教學培養,進行綜合性職業能力評價[8]。
1.思想道德指標
在對學生進行的職業能力本位評價過程中,思想道德指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是工作中經常涉及到的職業道德,即在工作過程中,人們需要秉持一定的信念和特殊的手段去維系自己的工作,擁有評價善惡的心理意識,以此指導自身的工作行為。這里的評價內容有文明禮貌、遵紀守法、政治覺悟、團結互助、熱愛集體和誠實守信等等。
2.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主要是學生的職業能力,即投入到工作過程以后,學生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正確地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基本過程。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專業能力主要是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方法,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時間等。方法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工作以后,是否可以再進行獨立的學習,以此獲取新的知識,其中也包含對工作計劃的制定,工作目標的達成等。社會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交往能力、勞動組織能力以及工作集體認識感和工作社會責任心等。
(三)職業能力本位的開放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
1.在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要確定評價的基本目標
評價活動的開始需要制定出詳細的目標,如應對學生哪些方面開展評價等。這些評價開展的意義并且評價最后想要達到的效果,這是構建評價體系過程中始終需要遵循的標準和原則。以職業能力本位為標準對學生展開評價所遵循的目標和基礎就是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基本目標。在評價指標設計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基本特點,并且以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基本核心,達到評價學生學習質量提升的目的[11]。
2.對學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解和熟悉
每一個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式不同,專業不同,所以人才培養的目標也不同,因此,在具體評價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在學校的不同專業中展開,但是前文講過,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所以在建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需要重點了解高校不同專業不同人才的培養標準,這是評價的基礎。
3.對各個專業所制定的教學計劃進行研究
教學計劃中涵蓋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具體方案,是教師組織教學,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通過制定完善的計劃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就業崗位上有更為出色的表現,讓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能充分運用到實踐當中。
4.掌握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內容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常見的方法有因素分解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依據評價對象內在的邏輯結構,然后進行拆分,并且將分解出來的主要因素當成對學生職業本位能力的評價指標。在使用該方法的過程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評價目標的結構進行研究并確定,然后去分析和了解其中的主要元素;第二,對要素的層次進行劃分,然后按照逐級對照的方法由高到低地進行分解,對照上下層指標的完成程度;最后,把分解出來的目標進行縮小,明確指標的范圍和指標的獨立程度[12]。
[參考文獻]
[1]張翠,唐志宏.中職護生職業能力評價工具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3).
[2]方金生.高職園林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4 (26).
[3]李建中.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新編機床電氣與PLC控制技術》課程設計[J].亞太教育,2015(27).
[4]鄭文玲.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
[5]李杰.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案例初探——以會計憑證教學單元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5(18).
[6]盧曉麗.高職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與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9).
[7]房曉東.“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課程的項目教學創新與實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8]李慕吾.會計學專業大學生職業勝任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財經界,2015(26).
[9]張寧.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能力構成與標準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6).
[10]張偉,張海濤,張煥新,等.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15(5).
[11]唐明軍,周惠忠.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傳感器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15(5).
[12]丁銳,張兵營,郭宜勇,等.用智慧打造高效課堂——記江蘇省淮海技師學院《機械拆裝》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職業,2015(26).
G728
A
1008-7656(2016)04-0053-04
陳麗玲,桂林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改革。
[責任編輯 時錦雯]
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職業能力本位的開放教育學生評價研究”
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