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士湲
地方高校捐贈收入研究
覃士湲
(廣西財政廳,廣西南寧530022)
高校接受社會捐贈是社會力量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總結高校接受捐贈收入的總體情況,分析了地方高校捐贈收入相對較少的原因,提出了大力發展地方高校捐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強地方高校分類指導建設、優化地方高校捐贈環境、加強捐贈收入的監督管理、建立配套激勵機制等促進地方高校捐贈收入提升的建議,以進一步促進地方高校的內涵式發展。
地方高校;捐贈收入;管理研究
高校接受社會捐贈是社會力量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具有無償性、非交易性、非行政性、自主決策性、社會受益性和社會目的性等特點。社會捐贈既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常態,又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指標之一,能夠比較有效地檢驗和評價一所大學的教育教學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水平、文化傳承效果、國際合作與交流效果、校企合作成效、校長領導能力和學生滿意度等。從全國情況來看,據艾瑞深研究院統計,1980年至今,全國高校累計接收國內外社會捐贈(含軟件捐贈)總額高達750多億,其中,100億以上的僅有1所,50億以上的有2所,20億以上的有12所,10億以上的有17所,5億以上的捐贈有30所,1億以上的有63所,5000萬以上有88所,累計在1000萬以上大學有172所。從上榜高校所在地區來看,累計社會捐贈總額10億以上的地區有14個,北京高校接收社會捐贈金額最多,高達200多億,遙遙領先其他地區;其次是上海、廣東、湖北、江蘇,分別為100多億、80多億、50多億和40多億,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吉林、陜西、山東、遼寧、天津等地區高校捐贈均在10億上。清華大學累計接收大額社會捐贈總額高達101.82億元,雄居排行榜100強榜首,創中國大學社會捐贈總額最高紀錄;北京大學67.65億,名列第二;清華北大接受社會捐贈總額高達169億,占總數的23%,領先于其他高校,堪稱中國最受社會各界認可的大學,是中國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大學;汕頭大學49.61億,位居第三;上海交通大學44.83億,位列第四;同濟大學40.76億,名列第五;湖南大學28.32億,名列第六;浙江大學27.67億,位居第七;武漢理工大學25.48億,位居第八;武漢大學23.39億,名列第九;南京大學22.58億,位居第十。名列2016中國大學社會捐贈排行榜前二十的其他大學依次是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高校。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地方高校,比如廣西,僅有兩所高校進入“捐贈榜”百強,分別是廣西大學校友捐贈5960萬元、桂林醫學院獲得捐贈5000萬元。
(一)社會捐贈氛圍不濃厚,投資人少
在我國,盡管經濟加速發展,人們財富日益增加,但社會未能形成一種樂善好施的慈善文化,大部分的慈善也是建立在一種“惻隱之心”的基礎上,社會捐贈更是少之又少,富豪更愿把財富留給子女,或是不敢捐贈害怕露富。而在西方國家,慈善被看作是人類最高境界的美德,慈善文化逐漸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人文環境核心的精神支柱,捐贈的行為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西方富豪,十分熱衷于將自己的財產創辦基金會,甚至把慈善事業看作自己的終身事業,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捐贈慈善事業的資金達到310億美元。由于西方國家存在全民慈善文化氛圍,社會捐贈,尤其是校友捐贈為西方各國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最主要動力。
(二)地方政府未建立和完善捐贈配套有關政策,激勵機制少
從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看,我國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法律法規,對于教育捐贈,大多只是停留在鼓勵和支持學校,通過開展社會捐贈的形式來自籌經費的低層面上,政策內容過于膚淺,且對教育捐贈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不大。同時,政策內容缺乏全面性,沒有很好地調節教育捐贈活動中的諸多矛盾,無法起到規范的作用。2009年,為擴寬中央高校多渠道籌資,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向高校捐贈,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中央級普通高校捐贈收入財政配比資金管理辦法》,隨后少部分地方也建立高校捐贈配比辦法,由財政設立配比資金,對普通高校接受捐贈收入實行獎勵補助。由于大部分的省尚未建立相關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地方高校捐贈事業的發展。
(三)捐贈活動的“馬太效應”,大大降低地方高校獲得捐贈的可能性,尤其是中西部地方高校獲得社會捐贈可能性就更小了
由于人們更樂于將錢捐給名牌學校,對名氣小、發展較慢的學校“置若罔聞”,最后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對高校的兩極分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央直屬高校得到中央財政長期大力支持,東部發達地區地方高校由于有地方巨大財力支持等,高校發展速度快,社會知名度高,獲得的社會捐贈多,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汕頭大學接受社會捐贈排名均排位在前十位;而相比之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基礎薄弱、自身財力困難等原因,發展較為緩慢,競爭力不強,受到社會關注程度偏低,大大降低了獲得捐贈的可能性。
(四)對捐贈資金的監管不到位,致使社會大眾不愿意將手中的資金捐贈給學校
一方面政府對高校捐贈活動及捐贈收入使用情況缺乏有效監督,沒有建立起政府、捐贈者、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使得高校所得捐贈款物管理使用情況缺乏公開、透明性,社會公信力不足,導致社會參與度不高;另一方面,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部分地方高校未能對捐贈資金形成一套完成監督管理程序和出臺相關制度,造成有些學校捐贈收入核算管理甚至存在財務處、基金會、校友會多部門交叉管理混亂的問題,一旦管理不當,造成捐贈資金流失或者損失,也使捐贈者喪失捐贈的信心。
(一)努力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提高學校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社會捐贈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加快發展,十八大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籌資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保障,具有戰略全局意義,是“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體現。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創建“雙一流”大學,提高學校知名度,增加地方高校社會捐贈比重,縮小與中央高校發展差距。
(二)大力宣傳社會捐贈發展高等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力量支持高校發展氛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私人資本積累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這個增加了高校獲得越來越多社會捐贈的可能性。向高校捐贈不僅可以使“資本”獲得更大的效益,且在社會資本推動和作用下,促進捐贈風氣的形成,提高社會和諧度,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弘揚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進一步彰顯公平與效率。
(三)從高校發展戰略來看,高校的加快發展離不開巨大的資金支持
自從1999年全國各高校擴大招生規模,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就高校收入來源來說,一是事業收入,二是財政補助,三是包括捐贈收入在內的其他收入。其中:事業收入主要為學費收入,在學校招收學生數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各高校的事業收入增幅不大;就財政補助而言,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及相應的財政收入增長不斷下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也難以保持像過去那樣高增長;相對而言,接受社會捐贈作為高等教育融資的一條重要補充渠道,恰恰可以增加高校的收入,減少付費成本,解決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
(四)地方政府應完善高校捐贈管理制度,促進地方高校捐贈收入管理有序高效
中央財政對中央級高校建立捐贈配比制度,在政策引導方面,有利于地方政府盡快建立地方高校捐贈財政配比制度。《中央級普通高校捐贈收入財政配比資金管理辦法》從實施政策范圍,到配比資金安排、管理和使用,以及監督檢查,都給地方財政部門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地方財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高校捐贈配套有關政策,包括高校捐贈收入財政配比資金政策。
(一)加強地方高校分類指導建設,增強引資吸引力
支持地方高校在建設國內一流大學、國內高水平大學、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地方技術技能型高水平大學等方面進行分類管理,明確各學校的發展定位和主攻方向,通過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以重點領域的有效突破帶動學校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增強引資吸引力,提高地方高校捐贈收入的比重。
(二)優化地方高校社會捐贈環境
一是隨著國民財富的不斷見漲,個人的剩余財產不斷增加,社會逐漸形成“志愿”“奉獻”精神,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校友的捐贈規模將不斷擴大;二是充分發揮校長帶頭的作用。在美國,得到校長接見對捐贈者是種莫大的鼓勵,而校長的首要職責除教書育人外,更要對整個學校資金的良好運轉負責,因此,中國各高校校長應該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為大學的良好運作提供更多資金來源,但“開源”絕不意味著接受賄賂,所以各高校校長在接受捐贈的過程中一定要潔身自好,避免滋生腐敗。
(三)加強地方高校捐贈收入的監督管理
一是各地方高校須理順學校內職能部門的關系,建立有效的聯動合作機制,以財務部門為核心,提高財務部門業務管理水平,優化業務流程體系,加強收支管理和監督工作,做好資金使用明細的公開工作,增強資金使用透明度;二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地方高校捐贈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建立政府、社會公眾和捐贈人“三位一體”的地方高校捐贈監督管理機制。
(四)建立配套激勵機制
一是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地方高校捐贈財政配比制度,按照分類建設的要求,采取分檔按比例核定配比資金,為高校捐贈資金提供配比支持;二是出臺捐贈獎勵辦法,既要對長期從事捐贈的企業或個人給予名譽、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精神獎勵,調動捐贈者積極性,又要發揮捐贈“捐贈”的蝴蝶效應,激發社會各界的捐贈熱情。
社會捐贈的發展可以為地方高校提供大量的有形資產,在地方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建設中可以發揮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地方高校校園的建設發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同時,從教育學生方面來說更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是教育培養學生的無聲教材,社會捐贈者的優良品德、無私精神會在校園內潛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學生,推進良好的校風建設,形成和諧的社會環境。
[1]張小萍,周志凱.中國高校捐贈收入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2(23).
[2]高正.財政配比政策對我國高校社會捐贈的激勵與挑戰[J].財會通訊,2012(2).
[3]陳曉宇,馮倩倩.我國高校的捐贈收入及捐贈人行為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1).
[4]賈博森.高校捐贈收入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與會計,2016(6).
G647.1
A
1008-7656(2016)04-0088-03
覃士湲,廣西財政廳教科文處經濟師,研究方向:財政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 胥曉鳳]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