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國
(遂平縣仁安醫院 外科 河南 駐馬店 463100)
?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58例臨床體會
李富國
(遂平縣仁安醫院 外科 河南 駐馬店 463100)
目的 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8月遂平縣仁安醫院收治的58例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57例順利完成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道探查取石術,1例膽總管結石合并膽總管下端梗阻,疑胰頭占位,年齡偏大,行膽腸吻合術。手術時間為(115±26)min,術中出血量為(35±15)ml,術后平均住院7 d,取出結石1~27枚。術后2例發現殘石,6周后經T管竇道膽道鏡取石。有2例發生膽漏,100~120 ml/d,引流5~7 d漸少拔除。隨訪5~46個月,1例膽總管結石復發,無膽管狹窄、胰腺炎等并發癥發生。結論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安全、可行、創傷小、結石清除率高。
膽總管結石;腹腔鏡;膽道鏡;膽總管探查
膽總管結石為肝膽外科常見病之一,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好發于膽總管下端,典型臨床表現為上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等。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逐漸廣泛應用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隨著腔鏡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逐漸得到認可。本文對58例膽總管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5年8月遂平縣仁安醫院收治的58例膽總管結石患者,其中合并膽囊結石45例。術前確診54例,LC術中探查膽總管發現結石4例。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齡為22~80歲,病程為6個月~20 a,均有右上腹疼痛發作史,20例有不同程度的寒顫發熱表現,6例曾有胰腺炎發作史。術前均行B超、CT檢查,3例行MRCP。4例術前未查出膽總管結石。合并糖尿病9例,冠心病3例。
1.2 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取頭高腳低、左傾位,常規三孔法,其中10例肥胖患者采取4孔法,氣腹壓力13~14 mm Hg。對于合并膽囊結石者,首先切除膽囊;對于再次手術者,仔細分離腹腔粘連,尋找膽總管,保護好胃、十二指腸、結腸等。找到膽總管并穿刺證實后切開約10~15 mm,全部采用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膽總管切口10例,1例疑胰頭占位,改膽腸吻合術。常規于小網膜孔處放置腹腔引流管。
57例順利完成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道探查取石術,1例膽總管結石合并膽總管下端梗阻,疑胰頭占位,年齡偏大,行膽腸吻合術。手術時間為(115±26)min,術中出血量為(35±15)ml,術后平均住院7 d,取出結石1~27枚。術后2例發現殘石,6周后經T管竇道膽道鏡取石。有2例發生膽漏,100~120 ml/d,引流5~7 d漸少拔除。隨訪5~46個月,1例膽總管結石復發,無膽管狹窄、胰腺炎等并發癥發生。
3.1 手術方式 膽總管、膽囊結石是肝膽外科常見疾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目前處理方法:①開腹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前、術中、術后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術;③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理論上講,LC聯合EST是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較合理的微創方法,無需切開膽總管,具有患者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但也有一定的缺陷。EST對于高位膽總管大結石(直徑大于2 cm)處理困難,且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導致oddi括約肌功能永久性喪失,腸液向胰膽管反流,可誘發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腸穿孔、十二指腸乳頭狹窄等并發癥[1]。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提高和LC經驗的積累,我們逐漸開展了LCBDE,尤其是聯合應用膽道鏡下的LCBDE,術中通過纖維膽道鏡能直接觀察到肝內外膽管情況,了解膽管內有無狹窄、腫瘤及結石,避免了盲目進行探查引起的副損傷,具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石殘石率、結石復發率低的優勢[2]。但膽總管切開對膽道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有可能會引起膽道狹窄、結石復發及安置T管本身導致的并發癥等[3]。鑒于此,通過復習文獻及臨床實踐,我們先后對10例患者實施一期縫合膽總管,術后未發生膽漏、發熱等。目前,LCBDE術后膽總管一期縫合并無統一的適應證,但原則上膽總管要有一定的直徑(8 mm以上),無狹窄;結石徹底取凈;膽總管及十二指腸乳頭無明顯炎癥或炎癥輕微;膽總管通暢及十二指腸乳頭功能正常。總之,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或單純性膽總管結石,選擇LC+EST還是選擇LCBDE,要根據自身的技術水平及醫院的設備條件等決定。相對來說,LC、EST是兩個獨立的操作過程,不容易被患者接受,三孔腹腔鏡手術相對簡單,易在基層醫院推廣。
3.2 操作技巧
3.2.1 分離粘連,切開取石 實施LCBDE要求術者有熟練的LC經驗及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的經驗,充分分離肝門區粘連,尤其是開腹膽道再次手術,肝門區往往呈封閉狀態,應用超聲刀緊貼肝臟分離,保護好十二指腸、胃、結腸等,手法要輕柔,切開膽總管前常規行細針穿刺,大致了解膽管壁的厚度及膽汁性狀等,掌握好切開的力度,勿損傷門靜脈。對于膽管壁上的少許滲血,不要反復用電凝燒灼,避免損傷滋養血管。對于膽總管擴張明顯、結石較多者,切開后往往有膿性膽汁夾雜結石涌出,腔鏡取石鉗輔助取石,配合尿管沖洗,遇膽總管大結石、十二指腸乳頭結石嵌頓,此時網籃難以通過,偶爾雖能通過,卻難以套住結石,如系膽色素結石較松軟,利用取石網籃來回抖動,使結石松動或裂開,拖釣出;遇膽管感染很重,可經導管向內高壓注水,以沖動結石,利于取出,且借沖洗水于鏡頭端形成漩流,將細小結石及絮狀物排入腸道,以起到凈化膽管的作用。對于膽總管下端極小嵌頓結石,可用膽道鏡將結石向前推入十二指腸或配合鈥激光碎石;如實在操作困難或條件所限,術后可經竇道取石。
3.2.2 縫合膽管、T管引流 本研究一期縫合10例,T管引流47例,應用4-0可吸收線間斷全層縫合,針距不超過2 mm,對膽管壁菲薄者采取連續鎖邊縫合,動作輕柔,避免撕裂膽管或擴大膽道針孔,打結時要求松緊合適;如膽管張力大,打結過緊,可引起縫線切割膽管壁,增加針孔滲漏膽汁風險;如感覺縫合不滿意,也可于膽管切開處噴醫用生物膠,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膽漏有一定的作用。T管應于肋緣下合適位置引出,體內段力求短、直、無張力。曾有1例開放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術后膽漏量大,T管引流少,二次開腹證實T管脫出,分析原因可能是T管腹內段短,搬動患者上抬腰部時T管脫出所致。
3.3 圍手術期處理
3.3.1 術前診斷 目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確診手段很多,諸如彩超、CT、MRI等,各有優點,有很大的互補性,對于膽總管擴張明顯,腹疼、發熱、黃疸患者容易作出明確診斷。有部分膽總管結石較小,容易漏診。本研究有4例患者術前檢查系膽囊多發結石,有膽絞痛發作史,B超檢查膽總管不擴張,無黃疸,CT檢查也未發現膽總管結石,但化驗肝功能,總膽紅素少許升高,轉氨酶、堿性磷酸酶、r-谷氨酰轉移酶等不同程度升高,疑有膽囊結石下排,術中膽道鏡探查膽總管,確有小的結石,順利取出。
3.3.2 膽漏問題 LCBDE后出現膽漏也是常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膽漏的發生率為0.8%~12%[4]。膽總管壁較薄或愈合不佳,術者鏡下縫合打結不熟練,針距過寬,線結過緊或過松,低蛋白血癥,肥胖及糖尿病等原因均可能導致術后膽漏,要以預防為主,放置合適的腹腔引流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有2例膽漏量較多,但引流通暢,無腹疼發熱,1周后引流量漸少,拔除引流管。
3.3.3 夾閉T管及拔除T管時機 LCBDE術后安置T管起到減壓引流的作用,可減少膽漏的發生。如果膽總管結石不多,感染不重,10 d后可間斷夾閉T管,2周后T管造影示膽總管下端通暢,持續閉管,4周后拔除T管。對于合并有糖尿病、營養不良、殘石,需要術后膽道鏡檢查老年患者,6~8周為宜。
3.3.4 預防結石復發 膽系結石成因與很多因素有關,術后怎么防止結石復發,需要醫患共同努力。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衡飲食。對于有結石復發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口服消炎利膽片+熊去氧膽酸6個月~1 a,降低結石復發率。
總之,LCBDE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重要手段,安全、可行、微創,尤其適合在基層有條件的醫院推廣。
[1] 王立新,彭穎,徐智,等.膽總管結石的內鏡治療[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27(1):836-838.
[2] 所廣軍,胡海.膽總管結石內鏡治療術式的選擇[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9,18(8):775-778.
[3] 胡三元.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的并發癥及其防治[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4,27(14):7-9.
[4] 張禮才,趙士沖.膽總管探查術后選擇性一期縫合106例臨床研究[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2,24(2):150-151.
R 657.4+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0.023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