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衛剛 詹 林
(新疆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未來課堂有效教學實踐路徑的思考*
塔衛剛詹林
(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未來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要建構各要素和諧共存關系,實現課堂知識的社會遷移是未來課堂有效教學的價值追求。教師可以在未來課堂技術環境支持下,通過可視化教學實踐、深度學習導向的互動與合作學習過程設計、延伸課堂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把三種路徑進行有效教學實踐,從而實現提高學習者學習效果、課堂要素效率的提升以及課堂社會效益的擴展。
未來課堂;有效教學;實踐路徑
未來課堂是一個面向未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新課程改革需要,對傳統課堂進行重構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一個關注課堂主體發展的和諧新型課堂[1]。當前未來課堂的建設在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四川等地中小學悄然興起,為實現未來課堂效益最大化,需要把未來課堂環境建設同教學方式的變革緊密聯系在一起[2]。因此,應關注未來課堂的有效教學研究,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基于未來課堂環境,以實現教師有效教學為目標,規劃可行的實踐路徑,是當前未來課堂研究的重點。
(一)有效教學概念
關于有效教學,研究者從教師教學品質及專業發展、學習者發展、經濟學效益、目標等不同角度予以闡釋。首先,教師的教學有效性被認為是教師擁有某些特點,特別是人格特征或品質,要成為有效教師,就必須培養應該具有的特征或品質[3]。從學生的發展來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教學預期的教學活動,都可稱為“有效教學”。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教學必須提高效率:在達到相同教學產出的情況下,教學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越少,效率就越高[4]。從有效教學的目標分析,有效的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5]。
(二)有效教學影響因素
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發展以及教師的教學信念對有效教學都會產生影響。教學理論發展過程中有效教學價值經歷了從班級授課制時期尋求降低教師重復教學的比例到“進步主義教育”時期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等視角探尋有效教學,再到當前多元價值取向認為有效教學它需要在“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5]學習理論經歷了從行為取向到認知取向再到情境取向的變革。[6]不同取向的教學在學習環境的創設、課程的編制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等環節各有不同的教學原則與策略。教師教學信念的不同導致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對教學工作、教師角色、課程、學生、學習等相關因素所持的觀點及行為的不同。當前有效教學理念強調教學從知識傳遞觀向知識建構觀的轉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本文中有效教學是指,在創新人才培養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從教師角度出發,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7]
(一)技術在教學中的功能有效的發揮
Hughes(2005)根據技術的功能將技術支持的教學法可以分為三類,(a)替換(b)放大(c)轉換。[8]技術的替換功能主要指技術為達到相同教育目標而采取的不同方式(或者取得同一結果的不同方式),比如,教師為實現將一首詩呈現給學生的目標,他可以通過PowerPoint幻燈片投影的方式替換貼墻海報方式來供學生閱讀。技術放大功能指使用技術在不改變任務目標時能更有效完成任務。比如,教師要求學生在文字處理軟件中編輯同伴的故事,相對于手寫,作者根據同伴的注釋更容易的改編故事,學生不需要每次都重寫故事以適應同伴的反饋。最后,技術的轉換功能是指使用技術嘗試通過重組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問題解決活動而提供改革教育的機遇。比如,學生可以使用計算機數據庫和圖形軟件作為工具做探究性的數據分析、建模,驗證與數據相關的假設。
(二)教師在教學中技術整合的進階
技術支持的教學法的力量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技術價值的詮釋。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是幫助教師看清楚學科內容教學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連接。不斷提高教師技術整合的水平,關于技術整合的水平,有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技術整合是一個進化過程而不是一個變革性的過程,假定技術整合發生在不同的階段:(a)熟悉,(b)利用(C)整合(D)重新定位(e)進化。[9]有效教學應能實現技術整合的進階,也就是隨著有效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出現越多符合教學內容特征的技術應用案例,教師越能看到技術的價值并學習。
技術環境中有效教學開展,需要關注技術功能的充分發揮,技術整合應用于課堂階段的進化,從而使教師能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理念、環境及課程內容的技術整合的方法策略。
張際平、陳衛東認為未來課堂是基于一定的技術和理論,以互動為核心,建構一個服務和支持課堂教學主體的發展和自由的,各構成要素和諧共存的教與學的活動及環境。未來課堂應定位于兩個方面:一是未來課堂應定位于服務與支持教學主體的自由與發展;二是未來課堂應定位于建構課堂各要素之間的和諧關系[10]。因此,未來課堂有效教學必須以實現課堂教學主體的自由與發展以及建構課堂各要素之間的和諧關系為目標。
(一)效果:教學主體教師與學生的自由與發展
所謂“有效教學”,歸根結底離不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為前提的。[11]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是相伴相生的,教師對教學自由的追求和能力發展,必然與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
在未來課堂的學習中,學生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深度學習學習活動為基礎,獲得知識深度理解和技能全面訓練,掌握過程與方法;為終身學習的保持發展持續的興趣、愿望及習慣的養成;[12]發展自己的特長,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自由發展個性,激發創新能力。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創造力的解放,從而實現自由的發展是未來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目標。
教師作為教學實踐的實施者,在未來課堂環境中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有效教學實踐路徑,熟練靈活地使用未來課堂中技術、裝備與資源,充分發揮技術的教學功能,將技術有效融合到教學中,實現技術整合級別的躍遷與階段的進化,形成自己在未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風格,在達成學生發展目標同時促進教師本體自由和教學信念的轉化與提升。
(二)效率:課堂要素功能發揮與和諧關系建構
未來課堂的要素包含人(教師、學生等),資源,技術,環境和方法等,實現有效的教學首先就必須使得要素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即人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積極的信念與態度,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充分發揮,資源的充分發掘與有效利用,技術功能的充分發揮與整合程度的進階,教與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等。其次,要素需要在未來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通過不斷互動協作建構和諧的生態關系。不是只要進入到未來課堂就能充分發揮各自功能作用,需要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在知識的理解、分享和創造過程中,通過要素和諧關系的建構,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以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最優化,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一種“生態課堂”[13]。
(三)效益:課堂知識價值的社會傳播
課堂教學改革,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消除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壁壘,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組織形式[14]。在未來課堂這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通過技術裝備的有效應用,學生可以將課堂內的正式學習和課堂外的非正式學習進行無縫聯接,這種聯接既是互動關系的延伸,也是所學知識能力與生活實踐的聯接。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擴大知識傳遞的范圍。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創造的價值進行社會化的傳播,擴大課堂的社會效益。
有效教學實踐路徑是指教師從自己的教學信念出發,基于某種教學理論,發揮課堂因素作用,進行以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目標的有效教學實踐活動。實現未來課堂的有效教學實踐需要將有效教學的理念與未來課堂環境、要素互動模式、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充分結合,從而實現未來課堂有效教學效果、效率與效益價值目標的追求。在未來課堂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種路徑進行有效教學實踐。
(一)路徑一:進行可視化教學實踐,取得知識與技能學習的良好效果
可視化是應對復雜知識和富信息情景下知識理解和記憶的有效策略[15]。未來課堂環境中配備交互式電子屏技術、多屏顯示技術、平板電腦、學習應答系統、交互工具外設等可視化技術裝備。這些可視化技術裝備在空間上可以拓展知識呈現的范圍,時間邏輯上提供不同的知識呈現策略,學習體驗上提供知識不同的視角。這些可視化技術裝備結合可視化的學習軟件工具可以從可視化知識、可視化認知、可視化問題解決過程以及可視化系統思維等不同維度進行可視化教學過程設計與實踐[16]。
教師的可視化教學是利用圖形、圖像、動畫等視覺表征手段和視覺認知輔助工具,將符合學生認知經驗的教學內容經由相應的教學活動內化為學生認知結構。學生觀察、體驗、發現、干預、利用這些生動可視化知識并通過認知加工將其外化為可視化語言以促進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播和創新,同時自然地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路徑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提高要素互動效率實現學習者深度學習
1.在互動中充分發揮技術環境要素功能
互動是未來課堂的核心,未來課堂的物理架構設計也是充分體現和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在泛在網絡環境支持下,由多屏顯示、活動桌椅、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桌面平板電腦、無線反饋系統、視訊會議系統、智能課堂實錄系統等部分構成,體現、滿足和促進人與人、人與技術、人與資源、人與環境、技術與技術、技術與資源、資源與環境、技術與環境、資源與資源、環境與環境等之間的良好互動。[17]師生在這個技術構建的學習環境,需要尋求有效發揮技術要素的作用[18],應用交互技術提升學習者和學伴的關系緊密度和擴展學伴的范圍。
2.在互動與合作學習實踐中尋求知識的深度學習與理解
未來課堂研究關注通過要素間相互作用建構有效的社會性交互環境,該環境能夠幫助喚起學生對以往知識經驗的理解;能夠提供豐富的互動和協作手段能夠提供豐富教學情境支持;能夠無縫地集成豐富的數字資源;能夠提供即時反饋方法和手段。在這個環境中可以有效進行深度學習實踐,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實現新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新手學習者向熟手或專家型學習者成長的過程。
(三)路徑三: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拓展課堂價值,提高課堂的社會效益
未來課堂的遠程交互視頻技術使學習者的學習社會網絡得以擴展,社會網絡資源能實時的進入學習環節。可以通過適當的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實現課堂社會性的拓展與延伸。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翻轉課堂模式或建立MOOCs課程方式聯接校內校外生活,學生也可以進行知識的積累延伸,從而實現課堂知識與價值的傳播。
在未來課堂中,師生可便捷有效的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首先教師可利用未來課堂的視頻采集與快速處理系統方便快捷的制作教學微視頻,在正式學習中,利用未來課堂豐富的交互技術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的實時交互性;在非正式學習階段,學生根據需要與教師或同學進行交互,這個交互過程包括非正式學習時間的在線交互以及正式學習時間實時交互,從而創造和拓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在未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知識點快捷的制作成微視頻,形成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在線慕課課程。將“慕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既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又能使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實現更大范圍規模的傳遞,課堂中形成的智慧影響更多的人,從而提高未來課堂的效益。
三種有效教學的實踐路徑之間并不是互相獨立,而是緊密聯系的。未來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路徑研究試圖為教師進入未來課堂教學時能夠找到教學理論、技術應用實踐的起點,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實現三種路徑的融會貫通而達到有效教學。未來課堂屬于前瞻性的研究[10],要實現未來課堂的有效教學,除了教師的教學態度與信念,技術整合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相應的學校制度、政策、資源的支持,共同努力促進未來課堂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實現。
[1]陳衛東,張際平.未來課堂設計與應用研究——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新領域[J].遠程教育雜志,2010(4).
[2]許亞鋒,趙博.教師使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5).
[3]姚利民.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8).
[4]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J].現代大學教育,2004(5).
[5]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5(8).
[6]姚梅林,王澤榮,呂紅梅.從學習理論的變革看有效教學的發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5).
[7]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1).
[8]Hughes,J.(2005).The role of teacher knowledgeand learningexperiences in forming technology-integrated pedagogy.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13(2),277-302.
[9]Hokanson,B.,&Hooper,S.(2004).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s:We havemet the enemy and he is u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and Technology,Chicago:IL.
[10]陳衛東,張際平.未來課堂的定位與特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7).
[11]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J].教育研究,2007(6).
[12]文喆.有效教學及其實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9(5).
[13]刁成海.構建高效生態課堂促進師生和諧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09(8).
[14]鄭金洲.重構課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1(3).
[15]葉新東.未來課堂環境下的可視化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16]蔡慧英,陳婧雅,顧小清.支持可視化學習過程的學習技術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
[17]陳衛東,葉新東,秦嘉悅,等.未來課堂——高互動學習空間[J].中國電化教育,2011(8).
[18]葉新東,陳衛東,許亞鋒.未來課堂研究的轉變:社會性回歸和人的回歸[J].遠程教育雜志,2012(3).
[責任編輯沐楒]
G434
A
1008-7656(2016)02-0038-04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青年課題(編號:143077);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文科基地新疆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項目(編號:XJEDU040514C01)
2016-05-31
塔衛剛,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系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新技術新媒體教育;詹林,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