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張 凱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 墊江 4083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致死率較高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目前,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進行介入治療[1]。但是,部分接受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術后會再次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吳炯等人[2]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時,其cTNI的水平和CK-MB的水平均明顯升高,其LVEF的水平則明顯下降。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QRS碎裂波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獨立的預測因子。為了進一步探討QRS碎裂波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關性,筆者對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介入治療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介入治療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將在接受介入治療時未出現QRS碎裂波的48例患者作為甲組,將在接受介入治療時出現QRS碎裂波的48例患者作為乙組。甲組患者從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為1~13小時,平均時間為4.1±0.6小時。在甲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1例。他們的年齡在48歲~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3±6.4歲。這些患者的體重為44~78kg,平均體重為53.7±3.5kg。乙組患者從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為1~14小時,平均時間為4.3±0.9小時。在乙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0例。他們的年齡在49歲~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6±6.2歲。這些患者的體重為44~73kg,平均體重為53.2±3.4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QRS碎裂波的判定標準為:①患者的QRS波呈三相波或多相波。多相波多經R波和S波的多個頓挫或切跡而形成,S波的切跡多在S波的底部發生。②患者的Q波存在單個或多個切跡或頓挫,會形成QR或Qr型QRS波。③患者出現QRS波的時限不足120ms。④患者未出現完全性束支阻滯、不完全性束支阻滯及室內阻滯。⑤患者出現三相波或多相碎裂QRS波時,多在其冠狀動脈供血區域出現對應的2個或2個以上的導聯。⑥患者同次心電圖可出現不同的導聯,其碎裂QRS波可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1.3 研究方法 對這96例患者均進行介入治療。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cTNI、CK-MB和LVEF的檢測。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cTNI的水平、CK-MB的水平和LVEF的水平及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cTNI水平、CK-MB水平和LVEF水平的比較 乙組患者cTNI的平均水平為16.98±2.15ng/L,其CK-MB的平均水平為303.55±59.73U/L。甲組患者cTNI的平均水平為10.06±1.73ng/L,其CK-MB的平均水平為192.48±42.06U/L。乙組患者cTNI的水平和CK-MB的水平均明顯高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患者LVEF的平均水平為47.29±5.10%,甲組患者LVEF的平均水平為55.82±5.04%。乙組患者LVEF的水平明顯低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在甲組的4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2.08%。在乙組的48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8.75%。甲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乙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QRS碎裂波與心肌疤痕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梗死區域中殘存的島狀存活心肌或多灶性梗死病灶,均可使其心電圖表現為QRS碎裂波形成[3]。QRS碎裂波不僅是對陳舊性、靜息狀態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診斷的參考依據,也是對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再次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進行預測的非常重要的獨立預測因子。進行心電圖監測時,出現QRS碎裂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冠脈病變程度相對較重,其因心肌缺血發生壞死所波及到的范圍相對較廣,且其心肌纖維化的程度較為嚴重,其心臟的各項生理功能相對較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后,其心肌疤痕的范圍、位置、透壁的程度均會影響其左室的容積和左室的射血分數[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cTNI的水平和CK-MB的水平均明顯高于甲組患者,乙組患者LVEF的水平明顯低于甲組患者。乙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這說明,在接受介入治療時,出現QRS碎裂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術后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增加。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屬于單中心研究,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臨床研究中,應注意加大樣本的數量,以便對在接受介入治療時出現心電圖QRS碎裂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關性進行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在接受介入治療期間,出現QRS碎裂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未出現QRS碎裂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此,臨床醫生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時,應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QRS碎裂波,并為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等.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29(12):710-725.
[2]吳炯,宋凌燕,張春燕,等.高敏感心肌肌鈣蛋白T檢測方法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價值[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0,33(9):825-830.
[3]杜曉馬,蘭景良,沈昕,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感染率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9):4630-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