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華
南昌市第三醫院 江西南昌 330009
MRI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李登華
南昌市第三醫院 江西南昌 330009
目的探究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接受MRI診斷的價值。方法選取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50例,患者均經關節鏡等檢查確診,對這50例患者實施MRI檢查,并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MRI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中應用,共計半月板100例,0級占13.00%、1級占22.00%、2級占21.00%、3級占44.00%。其中伴有后交叉韌帶損傷4例,伴有內外側副韌帶損傷8例,伴有骨挫傷患者11例,伴有髕上囊積液與關節腔積液27例,伴有半月板囊腫2例。與關節鏡檢查結果對比,0級-1級診斷符合率為100.00%,2級診斷符合率為86.6%,3級診斷符合率為88.64%。MRI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診斷中應用,其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對比,診斷的符合率為92.00%。結論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接受MRI診斷,可以較好對患者的半月板撕裂以及變性情況進行觀察,顯示患者病灶處的形態、損傷程度,且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安全性較高。
MRI;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臨床常見疾病,患者在出現損傷后,其膝關節功能會出現減退的情況,從而導致出現功能紊亂的發生[1],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常規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實施CT、X線等檢查,不易顯影,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關節鏡已經是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金標準,但是其屬于有創性檢查,會增加患者檢驗的痛苦,且可導致患者出現相關并發癥的情況[2]。MRI在半月板損傷中應用,則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可以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對患者的病變位置進行觀察,較好顯示患者半月板的具體結構以及病變情況,同時可以將患者的關節腔、骨質、韌帶等情況進行顯示,且無輻射、無創傷,安全性較高[3]。本文主要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實施MRI診斷的價值作分析,內容如下文:
1.1 基本資料
選取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50例,患者均經關節鏡等檢查確診,對這50例患者實施MRI檢查。50例患者中,男女之比為29/21,年齡在18歲-71歲之間,年齡均值為(41.56±7.33)歲。其中32例患者存在明確外傷史,18例患者不存在明確外傷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跛行、疼痛、交鎖、彈響、腫脹以及行走不穩等。
1.2 方法
采用超導型MR掃描儀(1.5T,西門子)為患者實施掃描,采用膝關節專用線圈進行膝關節成像,通過冠狀位與矢狀位為患者實施相關的掃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TR/TE=3500/99ms,SE序列T1WI成像:TR/TE=549/19ms。所有患者均給予STIR(脂肪抑制序列冠狀位),掃描參數:TR/TE=3000/24ms,將間距設置為1mm,層厚為4mm,FOV180mm,掃描的矩陣為398*512。
1.3 觀察指標
觀察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經MRI掃描的結果,采用4級分級法:0級:半月板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半月板形態正常。1級:半月板內存在球形、卵形高信號,與關節面不接觸。2級:半月板內存在斜行或水平條狀或線樣高信號,可以達到關節囊與半月板的連接處,但是未達到關節面緣。3級:半月板內存在高信號影,延伸至患者的半月板關節面,為半月板撕裂,同時可伴有半月板形態改變的情況[4]。
50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中,共計半月板100例,0級13例,占13.00%;1級22例,占22.00%;2級21例,占21.00%;3級44例,占44.00%。其中伴有后交叉韌帶損傷4例,伴有內外側副韌帶損傷8例,伴有骨挫傷患者11例,伴有髕上囊積液與關節腔積液27例,伴有半月板囊腫2例。
與關節鏡檢查結果對比,MRI信號0級-1級信號患者,其關節鏡檢查結果顯示正常,診斷符合率為100.00%;2級信號中,存在3例經膝關節鏡檢查,發現半月板緣細小撕裂,診斷符合率為86.6%;3級信號中,5例膝關節鏡檢查結果為正常,診斷符合率為 88.64%。MRI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診斷中應用,其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對比,診斷的符合率為92.00%。
半月板主要是由纖維骨組成,在患者的內外各存在一個,兩者主要以膝橫韌帶以及前緣相連接。半月板內緣銳薄,外緣肥厚,在其內部,2/3不存在血供,周緣10%-25%部分血液可以充足的供應,切除部分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再生能力。半月板可以被分為3個部分,主要為后角、前緣、體部,內側半月板主要為C形,體積較大,前端狹窄,而后端較寬,外側半月板則為環狀,體積較小,中部稍微寬,前端和后端略微狹窄。正常情況,半月板的MRI表現為低信號(均勻);矢狀面在患者的半月板處可以發現1層-2層蝶型改變,在其近髁間窩處前以及后角呈現為三角形(相對);冠狀面主要表現為尖端指向患者的髁間窩,呈三角形低信號[5]。
MRI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診斷中應用,具有較高的價值,但是也會出現誤差的情況,分析誤差的原因,主要為:a:少數患者,其半月板內高信號影難以明確是否已經延伸至關節邊緣處;b:連接內側與外側的半月板前角,其膝橫韌帶可能被誤診為斜行撕裂,因為其在膝橫韌帶周圍的脂肪組織以及滑膜處圍繞,較易被誤診為3級信號改變;c:腘肌腱在外側半月板后角后方,部分可被誤診為半月板撕裂;d:部分容積效應,在半月板接近關節囊部位,其矢狀位可表現半月板的2級信號改變,主要是因為半月板邊緣的血管、脂肪結構的高信號,受到容積效應的影響,而出現信號改變,主要發生于內側半月板處[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MRI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其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對比,診斷的符合率為92.00%。
綜上所述,MRI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診斷中應用,具有準確率高、無創等優點,可以為患者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應用價值較高,可推廣。
[1]李飛,張軍,王豐哲等.膝關節內側半月板突出與后根部損傷相關性的MRI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43):7648-7653.
[2]李飛,孟帆,富聰聰等.內側半月板半脫位與膝關節損傷的MRI評價[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4,25(3):182-185.
[3]黃耀渠,趙曉梅,伍瓊慧等.膝板股韌帶附著區半月板真、假性撕裂的 MRI表現及鑒別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50(4):269-273.
[4]王成偉,劉利兵,賈衛東等.磁共振成像評價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與關節鏡檢查的對照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6):7406-7411.
[5]陳巧軍.MRI對膝關節韌帶、半月板及軟骨損傷的分級診斷的臨床意義[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10):139-142.
[6]鄭繼坤,毛曉雯,李國暉等.半月板退變和損傷與滋養血管的MRI鑒別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6):91-94.
R445.2;R684
A
1672-5018(2016)1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