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蘭
探討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
謝清蘭
目的研討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方法100例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方案,比較兩組患者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及吞咽功能。結果護理后,觀察組HAMA評分(9.4±4.9)分、HAMD評分(10.8±2.9)分低于對照組的(13.7±7.8)、(16.4±3.9)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護理后,兩組吞咽功能均優于護理前,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集束化護理;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康復效果
腦卒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致病特點為高致殘率與高死亡率[1]。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體征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晰、發音費力以及水電解質失衡等[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使高齡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本文特研究了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4月~2016年10月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按照隨機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66.30±5.24)歲;病程5~11 d,平均病程(7.70±2.32)d。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65.80±5.11)歲;病程5~12 d,平均病程(7.60±2.52)d。100例患者均無其他影響實驗的疾病;患者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協議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其具體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吞咽功能護理三方面內容。其中基礎護理指病房環境的護理、口腔護理等;專科護理是指對患者病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監測護理,同時對其吞咽功能障礙進行動態評估,進而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對肢體康復進行訓練,以及用藥的護理(用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吞咽功能護理是指訓練患者的口、舌部主動肌群和被動肌群、軟腭、喉肌、咀嚼肌訓練,對口、面、舌、下頜運動功能進行改善,使其主動收縮功能達到恢復。患者的吞咽護理可采用門德爾松手法、咽部冷刺激、空吞咽等[3-5]方式進行護理。飲食護理方面注意科學的選擇食具及食物。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其護理內容主要為:①集束化護理小組的成立。根據需要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小組人員應包括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副主任護師、康復訓練護士等專業的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科學的護理之前需接受相關的培訓,包括干預培訓、效果康復訓等,培訓后需通過考核才能任職相關職位;②最佳時間護理。在患者的精神活性提高時間段內對其吞咽功能及心理情況進行護理,研究表明,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最佳訓練時間為10:00、16:00以及21:00;③心理護理。根據每位患者的特殊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包括及時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掌握患者的疑慮,進而解決患者出現的各類問題,幫助患者緩解并改善不良情緒;④健康教育護理。對患者及其患者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包括講解吞咽障礙引發因素、功能性恢復的內容、直接攝食的注意事項、正確的選擇進食體位及工具、去除咽部殘留的方法等,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夠自行解決可能出現的相關問題。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判定 采用HAMA、HAMD評分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分數在18分以上時可判定為焦慮、抑郁;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定吞咽功能,Ⅰ~Ⅴ級分別表示為吞水順利無嗆咳、吞水一般且無嗆咳、吞水一般且有嗆咳、吞水較差有嗆咳、吞水較差嗆咳頻繁[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HAMA、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護理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吞咽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吞咽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吞咽功能均優于護理前,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 HAMA評分 HAMD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0 20.9±1.8 13.7±7.8 21.9±2.8 16.4±3.9觀察組 50 19.7±5.9b 9.4±4.9a 22.7±3.9b 10.8±2.9at1.376 3.301 1.178 8.148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吞咽功能比較(n)
腦卒中的并發癥——吞咽功能障礙的致病機制主要為食物無法經口至胃部,這是由于患者的吞咽功能受損所導致,其中吞咽功能受損包括雙唇、下頜、軟腭、食管括約肌、咽喉及食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4]。
本文研究了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HAMA評分(9.4±4.9)分、HAMD評分(10.8±2.9)分低于對照組(13.7±7.8)、(16.4±3.9)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吞咽功能均優于護理前,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1]洪顯釵,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5,18(8):950-953.
[2]胡迎春,莫翠芳,龍四妹,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康復訓練效果的影響.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6):70-71.
[3]李華.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6):140-142.
[4]唐妮妮,宋惠,于力.探討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影響.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6):189-190.
[5]徐惠蘭,趙新慧.康復護理聯合中藥熏蒸對腦卒中并發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時珍國醫國藥,2016,27(8): 1935-19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103
2016-12-07]
528231 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