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軒
(河南中醫藥大學)
大學生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研究
——以河南中醫藥大學為例
◆李志軒
(河南中醫藥大學)
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是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但隨著近年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大學生在還款、還息方面出現的誠信問題引起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頻頻的失信行為,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 國家助學貸款 誠信 家訪 違約原因
為了有效地解決貧困生因經濟原因無法完成學業這一重大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高校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但隨著近年來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進行,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還款方面,違約率的不斷累加,為我國助學貸款的正常進行增添了阻礙。如何降低這些問題的出現率,是我們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1.調查目的
在國家助學貸款相關工作中,貸款風險控制與管理是其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校2015年度國家助學貸款已畢業需自付本息學生1032人,絕大部分同學都已自付本息,但仍有62位同學未及時還款而違約。為了全面了解本息違約原因,嚴控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我校利用2016年寒假,對省內的69位違約同學進行家訪,以期對國家、銀行、學校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2.調查時間與方法
2016學年寒假,我校組織各二級學院學貸專員,利用假期分組對違約、欠款學生進行家訪。
3.基本調查情況
分為豫北、豫西南、豫南、豫東周口等9個組,分赴長垣、淇縣、滎陽、蘭考等58個縣區,對省內的69位同學進行家訪。
1.違約原因統計
經過家訪,并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2.違約原因分析
第一,在大學生貸款后引起違約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作忙碌或不熟悉還款方式忘記還款時間”。由此,我們就可以找到引起違約的主要根源之所在,貸款學生未能很好的掌握還款流程,從而導致在還款還息時未能及時按照合同約定進行還款還息,進而造成違約現象。
第二,“學生家庭地址變化,未找到學生家庭,或與家人失去聯系”。該原因位居第二,雖與前一原因相差較大,也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違約學生在家庭地址等變化時,未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一方面,反映了違約學生還款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學生可能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找不到我,就可以不還款。
第三,“家庭經濟困難,個人尚未找到工作,有能力后盡快還”。在受訪者中,部分學生家境十分困難,暫時無法按照合同約定如約還款還息,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們的還款時間相對較短。
第四,“有還款能力,惡意拖欠”。有些違約學生并非是因為家庭條件困難而貸款,而是出于“大家貸我也貸”的跟風心理,雖有能力還款,卻惡意拖欠。但這部分學生則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為過錯之所在,從而演變成主觀違約。
第五,“因結婚、工作不順等還款意愿不強”。該部分違約學生,不是不具有還款能力,可能因為生活中的不如意導致情緒較差,從而將情緒轉嫁到還款之上,不愿主動還款還息,從某種程度上說,和惡意拖欠具有相同性質,亦屬于主觀性違約。
第六,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的貸款學生無法還款的情況。對于借款學生如在就學或還款期間發生意外傷害或疾病等人身風險,勢必影響其接受貸款或還款義務履行。這種情況下,已屬不可挽回損失,學校只能等銀行方面做出回應。
第七,“已進行還款操作,但因操作錯誤或系統錯誤未還款成功”。這項原因與第一種原因大致相同,都是因為對還款流程掌握不夠熟練,從而造成操作性違約。
最后,“錢已給我校老師,但該老師給忘還了”“用于還款的錢給學生本人挪用”以及“出國”。在這三方面,違約學生雖然所占比例較小,前者可控制性較強,可避免性較高,但后兩者因缺少監督,而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學生主觀意識上的違約。
通過家訪,我們發現在“對于造成現階段學生違約情況原因”這一問題上,不能單方面認為責任在學生,銀行、學校、學生以及學生家庭均有一定的責任。
1.學生方面
(1)學生還款意識淡薄
有些學生不及時更新、完善自己的相關信息。在部分學生心里,“借貸還錢,天經地義”的思想不夠堅定,存在投機取巧的錯誤思想,同時也說明了該部分學生誠信意識淡薄。
(2)相關政策、流程了解不夠
“因工作忙碌或不熟悉還款方式忘記還款時間”的人數所占比例最多。這就充分的說明了部分貸款學生注重的是能否貸款成功,而對之后的還款還息流程表現出的漠不關心,從而在還款還息階段因政策、流程理解掌握不夠透徹,而出現“操作性違約”的現象。
2.學校方面
(1)相關政策宣傳不夠
46.85%欠款學生表示在還款還息時對相關政策與流程了解不夠透徹,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學校在對貸款學生關于相關政策與流程的問題宣傳、貫徹不到位,力度有待加強。
(2)貸后管理機制不到位
目前。盡管國家、學校、銀行普遍對大學生通過貸款完成學業的積極態度比較贊同,但是在涉及到還款時的大學生信用情況卻依然無法預見,從而讓學校無法建立很好的管理機制,使得學校對貸款學生無法進行強有力的管理。
3.國家以及銀行方面
(1)國家助學貸款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社會信用征信體系沒有實現全面網絡化,也沒有完全對社會公開,用人單位或與欠貸人有金融關系的單位不能很方便地進行查詢畢業生誠信檔案,了解個人信用情況,這些都降低了欠款人的還款違約成本,反過來又弱化了本來就不完善的信用約束機制,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2)銀行催收貸款積極性不高。
銀行對助學貸款貸后管理采取的主要手段有:打電話,發律師函,上門催收三種。但是對貸款學生數量巨大,同時單筆貸款金額只有幾千元的國家助學貸款業務來說,銀行一旦采取這些常規的催收手段進行催收款息的話,就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作支撐,從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來說是得不償失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銀行的工作積極性。
(3)國家助學貸款違約懲罰體系不完善
國家助學貸款開展這么多年來,我們仍然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懲罰體系,學生違約后沒有得到應有的警示。綜合我們學校多年的情況來看,對于違約學生我們往往是通過校園網或者報紙給予通報,學生對著并不在乎。另外,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審批機關國家開發銀行也未采取有效措施來懲戒違約學生。
1.加強學生誠信教育
部分學生誠信意識淡薄,在生活中存在僥幸心理。應將涉及誠信意識提升的內容融入平時的各種思想政治工作中,從而促進大學生誠信意識與行為的提升。
2.推遲還款年限
通過家訪發現,一部分貸款學生雖然已就業但工資收入很低,只能維持其基本生活需要,還有一部分沒能夠及時就業。就業的最初幾年也屬于生存發展的初級階段,收入不高,再加上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等多項固定開支,導致其無能力還款而違約。所以推遲還款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貸款違約率。
3.加強相關政策、流程的宣傳力度
學生了解國家助學貸款的地點多是在學校,應利用學校資源,通過印發宣傳手冊、面對面講解,也可利用qq、微信等載體,加強宣傳教育,使得貸款政策、流程能夠更加廣泛的被學生吸收,從而減少客觀違約率。
4.完善相關機制
學校方面,加強貸后管理機制。對貸款學生所在班級實行月報機制,每班選舉出一位或多位負責該班級所有貸款學生的聯系方式及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進行統計工作,做到月月向所在院系進行信息匯報更新;院系每三個月向學校進行一次匯報,確保學校能夠及時掌握貸款學生的相關動態。
國家及銀行方面,建立信用管理體系,收錄各貸款人的信用檔案,作為貸款人員的第二個“身份證”,并使該檔案可在相關部門查詢。
目前,國家助學貸款評定機制已初步成熟,貸款的申請、發放工作有條不紊。國家助學貸款不僅需要靠規章制度和合同協議來進行還貸保證,更需要的是建立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上的意識,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的主觀違約,這樣才能進一步減少壞賬和不良違約率。
國家助學貸款是一件惠民政策,服務于社會的良好行為,只有實現貸款機制的良性循環,從而保證大學生受教育機會均等,進而才能保證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1]史凌芳.完善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413):59-60.
[2]宋麗麗.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的違約風險分析與對策[J].經濟論壇,2012,(12):54-59.
[3]馮濤.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