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加林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社會網絡理論下的高中學生人際交往研究
——基于人大附中高二年級的調研分析
◆馮加林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基于社會網絡理論,運用Nodexl軟件,通過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284名學生的調查分析,借助社會網絡可視化的工具,呈現高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狀況及特點,并基于研究形成的高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相關結論,提出了針對高中學生人際交往需求的建議。
社會網絡 高中學生 人際交往 Nodexl軟件
對于人際關系的考察,現學者多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考察,即利用問卷與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一個群體中的每個個體對自己人際關系的評估,把個體所得的數據累加,從而評估一個群體的人際關系水平。然而,個體的感受不能完全等同于一個整體的實際水平,更不能僅以個體反應的簡單疊加來評估整體水平。一個群體的人際關系水平的優劣,不僅取決于每個個體是否處在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更取決于這一群體人際關系結構性的和諧程度。
就以往針對人大附中學生群體人際關系的研究狀況而言,往往局限于對個體的關系滿意度的調查與心理研究,缺乏一定的整體性考察與研究;此外,就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而言,在國內也尚缺乏足夠的實踐應用,尤其是考察高中學生人際關系的研究。因此,基于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的需求,研究以社會網絡理論為基礎,以社會測量法為整體研究思路,通過對人大附中高二年級學生人際交往網絡的繪制,考察附中高二年級人際交往情況,并進行相應的分析。
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借助社會網絡理論,選取人大附中高二學生這一群體,對其人際關系狀況進行了研究,并在研究中應用Nodexl軟件,以期將研究可視化,進而為社會網絡理論做出應用與驗證。
1.研究基本思路
研究對人大附中的學生關系進行了結構性的評估,評估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其一,男女生的交往交叉率,即考察同性交往與異性交往的比率是否正常,從而從整體上得到人大附中學生異性交往方面的健康程度。其二,班級之間的交往交叉率,即考察班級間交往的頻繁程度,從而推斷班級制對學生交往的局限與分層的影響。
2.數據取得與問卷設計
數據的取得主要依靠類似“指認”式的滾雪球式調查法,即A指認B為其好友,則再對B進行調查。
問卷設計并沒有采用一般社會測量法常用的問卷設計來調查人們的連接關系(例如設計如下題目:“如果去郊游,你最愿意與你們班上的______其次和______再次和______一起去?”而是反其道而行,只是將題目簡單的設置為:“寫出在現實生活中和你關系緊密的人”,并且并未對關系緊密的人給出定義。這樣做的原因是:
(1)研究與這些連接關系本身的屬性無關,無論是偏好還是利益構成的關系在本調查中都表現為強連接,因此無需強調連接屬性,而將題目有意識地設計為“如果去郊游,你最愿意與你們班上的______其次和______再次和______一起去?”看似減少了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實則是對個體主觀選擇的誤導與干擾。(2)不對關系緊密做出人為限定,實則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調查,找到受訪者最直接、最主觀的強連接關系,不假思索的回答往往更能反映出真實心理。(3)為避免信息干擾,并不將選擇被調查者為好友的人告知被調查者,使其只從自己的感覺出發填寫好友。(4)由于缺乏關系緊密的人為限定,勢必會帶來部分受訪者的數據失真,造成整體結構的失真,例如將關系緊密定義過分寬泛,以至于制造出諸多失真的強連接,使整個網絡重心偏移。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數據在處理過程中,部分數據只保留雙相連接馮的強關系,即A選擇B,同時B也選擇A的關系才被繪入網絡中。
3.工具應用
主要應用Nodexl軟件進行。Nodexl軟件是基于微軟Excel表格設計的圖形化插件,適于處理中等大小的網絡連接,可視性與實操性較強。
1.依據網絡中心人物的研究分析
研究總計調查了284名同學,除去無效問卷,總計274名。共錄入554個關系,最遠距離11度,平均分隔4.9度,整體網絡密度0.007,具體數據見表1:

對于社會網絡的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分析它的整體結構與中心節點。研究首先用Frunchterman-Reingold算法進行多次處理,對次要節點進行邊緣化處理,得到圖1,并對此網絡結構做出多中心的假設。

隨后,通過中心度排序,尋找網絡中心,按中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選中節點,對假設進行驗證,可依次對網絡中心做出刻畫(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直觀地看出網絡存在的多個中心,說明學生交往是由多群體組成的有機體。
2.依據男女生性別分組的研究分析
研究對性別進行分組,分別從整體角度研究同性交往與異性交往。
首先,研究考察男女分組后的組內網絡密度(Graph Density)以及平均分隔度(Average Geodesic Distance)。網絡密度描述聯系的緊密程度,數值越高,聯系越緊密;平均分隔度描述組內節點平均距離,數值越小,距離越短,信息傳遞越快。

男生在網絡密度上要低于女生,聯系的緊密程度低于女生,但這似乎并沒有影響到男生之間信息的傳遞,相反,男生的平均分隔仍要低于女生將近0.5度。這種現象可以很好地證明弱連接對于信息傳遞的作用要強于強連接:由于網絡密度較低,小群體較為松散,使得男生更可能接收來自小群體之外的不同群體的信息,致使群體間的信息流通更為通暢,因而表現為較低的分隔度。
其次,研究還利用計算交叉率的方法考察了本年級男女異性交往的情況。
各種類型的人際關系往往具有交叉性,即一個人同時處于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之中。這里通過計算個體中異性親密關系在全部親密關系的比重來衡量異性交往在本年級男生、女生中的地位,用這一比值來間接反映異性交往水平。下表即為統計結果:

從整體水平來看,本年級異性親密關系占全部親密關系的比重約在20.2%左右,可見同性交往仍在中學生交往中占最大比重。異性交往的健康水平有著復雜的評估體系,也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一個交叉率的比值,但通過比較交叉率,確實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些問題來。
據調查,中國高中生有11.52%的同學正在戀愛,日本高中生中戀愛的學生比例為23.68%,因此,按照這一數據來講本年級異性親密關系所占比重低于日本高中生中戀愛的學生比例,減去中國高中生的平均戀愛水平,異性親密交往不超過5%,也就是說,每100人中有不超過5人擁有非戀愛關系的異性好友。可見,本年級異性交往方面,還是較為矜持,多停留與異性的點頭之交(弱連接)上。
再次,綜合考察同性交往、異性交往與中心度的關系。
如圖3所示,藍色節點表示男性,黃色節點表示女性,依照Harle-Koren Fast Multiscale的算法進行繪圖,靠近中心位置的節點中心度越高,影響力越強(popular)。

可以發現,處于邊緣位置的節點往往傾向于與同性交往,而位于中心位置的節點往往并不局限于同性交往,異性關系在其關系中占有很大比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簡要分析如下:一方面,與異性交往通常意味著和另一個群體建立聯系,使自己成為群體間的連接人,令自己的位置更趨于中心;另一方面,與異性交往也意味著其有著一定的個人魅力及其他一些優秀個體特征。
調查表明,對于高中男生而言,他們喜歡相處的異性朋友具有以下特征:溫柔善良(89.89%)、容易相處(84.84%)、漂亮可愛(76.76%)、成績好(50%)、有個性(33%)、時尚前衛(31%);而對于高中女生喜歡交往的異性朋友則具有以下特征:有責任感(88.33%)、親切善良(88.33%)、容易相處(80.83%)、英俊瀟灑(54.16%)、成績好(52.5%)、有個性(48.33%)。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為適應異性的情感需求,男女生均存在不斷地培育并強化上述優秀特質的主觀動機,以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研究不足
其一,是滾雪球抽樣的局限性。為了便于數據收集,研究采用了滾雪球的抽樣方法,在給調查與數據整理帶來方便的同時,卻也造成了數據的局限和失真可能。從隨機抽取的一個人入手,圍繞著他的朋友圈不斷擴展,便帶來了連通分支(Connected Components)缺乏,以及分支過大的現象。如表4所示,在所得到的網絡中共包含274個結點(Vertex)、558條非重復鏈接(Edge),而獨立連通分支(Single-Vertex Connected Components)卻為0,此外一個分支中最多包含的結點高達266,包含的鏈接高達549,分別占到了總數據的97.1%和98.4%,這樣的社會網絡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為總會有一些獨立的分支存在。

滾雪球的抽樣方法使得結點間必有鏈接,因而無法獲得孤立的結點或分支,實際上也就無法討論全體學生從整體上是傾向于孤立的小群體分布,還是傾向于融于整體的分支分布,也自然難以考察學生的樂群性與孤立性。
其二,是抽樣方法的改進。應當首先借助隨機數表確定一個人為限定的隨機范圍,對此范圍的所有人進行調查,并只錄入范圍內的鏈接。但這樣的抽樣方法仍然存在著缺陷與偏差。例如,某人在此范圍內的網絡上可能是孤立的、邊緣的,但他卻可能是另一個網絡的中心人物。因此,問卷的設計,應當是不設范圍的,只是在錄入時關注、強調范圍,從而減少特殊情況帶來的誤差。
2.研究結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三個基本結論:(1)高二年級學生的人際交往呈現多中心現象。(2)高二年級學生的具有性別分異特點,基本符合這一年齡段的異性交往的心理特點,但異性交往整體水平不高。(3)異性交往對于個體的網絡位置具有積極影響。
3.研究建議
學校可以通過校園興趣小組及各類活動的舉辦,為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創造更多條件與機會,以引導并促進更多學生融入到人際交往網絡之中,并成為人際交往多中心網絡中的某個中心人物,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人格發展與人際交往的內在需求。同時,基于異性交往性別分異的特點,理性看待和正確引導高中學生的異性交往,發揮異性交往對個體網絡位置的積極作用,積極引導健康向上的異性交往,激發學生培養和發展自身優秀特質的內在動機,更好地滿足其基本心理交往需求。
[1][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M].簡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53.
[2]楊涇.高校班級凝聚力的影響因素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25.
[3]程曦.社會測量法簡介[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1,(01):31-36.
[4]何彬彬.上外附中中、日高中生性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29.
[5]沈貴鵬,王莉潔.大學生異性交往障礙及其輔導[J].中國輕工教育,2010,(0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