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Yang等著,林廈菁 譯,蔣守群校
飼糧中添加低聚糖對肉雞生長性能、糞便中產生異味的主要化合物濃度和
肉雞盲腸微生物區系的影響
G.Q.Yang等著,林廈菁 譯,蔣守群校
本研究旨在通過在飼糧中添加四種類型的低聚糖,觀察其對肉雞生長性能、糞便中產生異味的主要化合物濃度和盲腸微生物區系的作用。300只平均重量為702.3g的21日齡AA肉雞隨機分為5個處理組:基礎飼糧組、基礎飼糧+5g/kg甘露聚糖-低聚糖、基礎飼糧+1.2g/kg菊粉,、基礎飼糧+1.5g/kg低聚果糖和基礎飼糧+1.25g/kg大豆低聚糖。每個處理組6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雞,試驗期為21天并進行稱重和采食量的記錄。40、41、42日齡時,每個重復采集新鮮的糞便存于-20℃冰箱。42日齡時,在無菌的條件下采集肉雞的盲腸和盲腸內容物并存于-80℃冰箱。結果顯示,飼糧中添加菊粉、低聚果糖和大豆低聚糖可以提高肉雞的日增重(P<0.05)。大豆低聚糖組的料重比(1.84)低于其他處理組(P>0.05)。低聚果糖組糞便中揮發性堿性氮、pH值、吲哚和糞臭素的水平是最低的,大豆低聚糖組揮發性脂肪酸濃度顯著高于基礎飼糧組(P<0.05)。利用PCR-DGGE的方法測定肉雞盲腸微生物區系,結果顯示大豆低聚糖組的盲腸微生物多樣性指數和豐富度指數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組。菊糖組的均勻度最低,除了與大豆低聚糖組無顯著差異外,菊糖組的均勻度顯著的低于其他處理組(P<0.05)。基于DGGE的條帶對應的16srDNA序列,同時結合糞便中產生異味的主要化合物含量,所以我們認為不可培養的毛螺菌科和擬桿菌與糞便中主要產生異味的成分有著相關性。
糞便異味成分;盲腸微生物;低聚糖;生長性能;肉雞
譯自:PoultryScience2016,95(10):2342-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