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才
閉合性雙踝骨折合并踝關節半脫位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踝部骨折。此類骨折多因暴力外傷所致[1]。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用中醫療法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不錯,可以有效地促進其骨折部位踝關節功能的恢復[2]。為了進一步驗證此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3例閉合性雙踝骨折合并踝關節向外半脫位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5例。他們的年齡在17~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5±4.6)歲。在這些患者中,有37例患者的左側踝部出現骨折脫位,有36例患者的右側踝部出現骨折脫位。在這些患者中,因受外力撞擊導致踝部骨折脫位的患者有31例,因扭傷導致踝部骨折脫位的患者有24例,因受外力擠壓導致踝部骨折脫位的患者有18例。這些患者受傷至入院的時間在3 h~7 d之間,其受傷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2.1±0.9) d。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CT檢查、X線檢查予以確診。
為這些患者均使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進行中醫治療的方法包括進行手法復位治療、外固定治療、康復訓練及中藥內服治療、熏洗治療。在對患者進行上述治療前,對其骨折部位均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的結果判定其是否具備進行保守治療的適應癥。具體的治療方法是:
1.2.1 進行手法復位治療的方法 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幫助其取平臥位,讓其患肢的膝蓋呈90°彎曲。麻醉效果令人滿意后,1名助手站在患者患肢的外側,抱住其患側的下肢,另1名助手雙手握住其患側下肢的足背、足跟。兩名助手在對抗作用下對患者的踝關節進行順勢牽引、拔伸,時間為2~5min。牽引結束后,觀察患者患側踝關節背伸的情況。如果聽到踝關節復位的聲音,說明牽引成功。然后,施術者將雙手分別放在患者患肢外踝與內踝骨折部位的遠端,用雙手向中間擠壓,同時,兩名助手協助施術者將患者的踝關節輕微地向內翻,以糾正其患肢外踝的旋轉移位,持續的時間為30s左右。
1.2.2 進行外固定治療的方法 使用超踝夾板固定法聯合中立位托板固定法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外固定治療。使用塑形夾板對患者脛骨內外踝的下部進行固定,根據患者小腿的形狀對其進行塑形。使用平墊作為患者內外踝的平板,外踝平板的長度約為6cm,內踝夾板的長度約為4cm。從患者內踝的骨折線開始進行壓墊,并向上對其進行固定,其左右兩側壓墊的寬度與前后兩側壓墊的寬度相同。最后,將患者患肢的踝關節輕微地向內翻,并使其以90°進行背伸,使用托板對此處進行固定處理。
1.2.3 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 麻醉藥效消退后,指導患者對其患肢足趾進行主動的功能訓練。3~7d后,觀察患者患肢腫脹的情況,待其患肢的腫脹癥狀逐漸消退后,可指導其進行膝關節屈伸的功能訓練。如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令人滿意,指導其在2周后使用雙拐下床行走及進行舒張肌肉的不負重訓練。檢查患者患肢骨痂生長的情況,在外固定治療結束后的第3周,將其固定托板拆除,并指導其進行踝關節跖屈、背伸的訓練,訓練的強度以患者的患肢不感覺疼痛為宜。在外固定治療結束后的4周左右,指導患者使用雙拐進行輕度的受力訓練。在外固定治療結束的6周后,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情況決定是否為其拆除夾板,并指導其進行踝關節內外旋的康復訓練。
1.2.4 進行中藥內服治療的方法 在進行康復訓練的2周后,讓患者服用具有活血消腫、化瘀止痛功效的自擬中藥方。該藥方的藥物組成是:桃仁、紅花、三七各12g,乳香、赤芍、血竭、沒藥、澤蘭、大黃各10g,自然銅6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所得藥液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治療2周后,為患者使用續筋接骨方進行治療。該藥方的藥物組成是:續斷、黃芪、當歸、骨碎補各12g,乳香、紅花、三七、沒藥各10g,自然銅、白芍、黨參各6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所得藥液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治療3周后,為患者使用具有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功效的中藥方進行治療。該藥方的藥物組成是:續斷、杜仲、骨碎補、桑寄生各12g,血竭、白術、當歸、黨參、川牛膝各10g,白芥子6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所得藥液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對其進行3~6周的治療。
1.2.5 進行中藥熏洗治療的方法 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使用中藥對其進行熏洗治療。使用的藥物主要包括:獨活、羌活各30g,當歸、丹參、伸筋草各20g,川芎、制川烏、透骨草、制草烏各15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煎好后用此藥液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熏洗治療。每日治療2次,治療10天為1個療程,共進行2個療程的治療。
①治療10周后,根據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的情況評定其治療的效果。臨床愈合的評定標準是:治療結束后,患者的骨折部位無局部壓痛,其骨折部位的縱向無叩擊痛。對患者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線基本消失。為患者拆除固定板后,其能連續走動2min或30步以上。骨性愈合的評定標準是:在臨床愈合標準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患肢的骨小梁超過骨折線。②對這些患者均進行12個月的隨訪,在隨訪期間檢查其患肢踝關節的穩定性,通過X線檢查觀察其骨折部位愈合的情況,并結合Baird-Jackson評分標準對其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定。該評分標準的總分為100分。得分>90分,表示患者患肢踝關節的功能為優。得分在85~90分之間,表示患者患肢踝關節的功能為良。得分<85分,表示患者患肢踝關節的功能為差。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踝關節功能為優的人數+踝關節功能為良的人數)/總人數×100%。
進行治療后,在這些患者中,達到臨床愈合標準的患者有70例,其臨床愈合率為95.89%。達到骨性愈合標準的患者有65例,其骨性愈合率為89.04%。在未達到臨床愈合標準的這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復位失敗而進行手術治療,有2例患者在恢復期間因其他因素導致骨折處移位,轉為進行手術治療。
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在這些患者中,踝關節功能為優的患者有58例(79.45%),為良的患者有12例(16.44%),為差的患者有3例(4.11%),這些患者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為95.89%。
踝關節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活動關節之一。雖然踝關節的關節面小于膝、髖關節的關節面,但其承受的重量卻遠大于膝、髖關節承受的重量。踝關節處在機體的最下端,因此,其對某些外力不能進行有效的緩沖,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踝關節骨折的發生率,也增加了臨床上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難度[3-4]。
踝部骨折多因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其中,外踝部骨折的發生多因外力撞擊所致,此類患者距腓韌帶的完整性較好。內踝骨折的發生多因其足部發生扭轉或三角韌帶受到牽拽所致,此類患者的骨折部位常會出現骨骼向下、向內移動的情況,其患肢的三角韌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松弛、拉傷。由于踝部骨折患者的距骨向外移動,這使其距骨與脛骨的接觸面積減少,其相關部位的壓力加大,進而使其關節滑液的流動出現障礙及軟骨層受損,最終導致其踝部出現創傷性關節炎[5]。
臨床上對踝部骨折患者通常進行保守治療。中醫療法是對此病患者進行保守治療的常用方法。此療法主要包括手法復位療法、外固定療法及中藥內服療法、熏洗療法。研究發現,用中醫療法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恢復其患肢踝關節的功能,減少其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在此期間,讓患者服用具有活血消腫、舒筋活絡功效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可有效地防止其患肢因被長時間固定而導致其關節、經絡被瘀血阻塞,進而使其出現踝關節僵硬、粘連、活動受限等情況。為患者使用中藥進行熏洗治療,可以有效地促進其患肢對藥物的吸收,增強其骨折部位血液的循環,避免其患肢出現肌肉萎縮、痙攣的并發癥,進而縮短其骨愈合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三角韌帶的損傷程度較嚴重,則不應對其進行中醫治療。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中醫療法治療閉合性雙踝骨折合并踝關節向外半脫位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促進其骨折部位的愈合及踝關節功能的恢復。
[1] 葉試南,馮愛連,馬斌,等.手法復位聯合夾板固定在Lauge-Hansen Ⅱ~Ⅲ度踝部骨折脫位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12):185-187.
[2] 王強.按摩復位配合中藥熏洗與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對比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4):897-898.
[3] 張程,林光錨,劉敏.踝關節三角韌帶損傷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中國骨傷.2012,25(11):967-970.
[4] 申練兵,譚俊銘,王朝陽.踝關節骨折保守與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107-110.
[5] 段來寶,楊茂清.手法復位結合經皮穿針治療踝部骨折脫位60例[J],中醫正骨.2012,24(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