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林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 檢驗科 621000
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檢驗的研究進展探討
甘茂林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 檢驗科 621000
化療患者、血栓性疾病患者均可出現血小板減少的現象。對這些患者進行血液微粒檢驗是評估其血小板減少的重要手段。而血小板計數檢驗中容易受到血液其他非血液微粒干擾,容易導致檢驗結果失真。近年來關于血小板減少檢驗以及血液微粒檢驗的研究有一定的進展,現主要在這方面作一綜述。
血小板減少;微粒檢驗;研究進展
血小板計數以及血液微粒檢測是臨床檢驗的常見項目,兩者均對血栓性疾病的診斷起到重要的參考價值[1]。臨床中血小板計數與血液微粒檢測不僅僅是針對血栓性疾病患者,一些化療患者也需要進行血小板計數和血液微粒檢測。近年來關于血小板計數以及血液微粒檢測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進展。現主要對臨床中血小板減少及血液微粒檢驗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血小板減少的檢驗是臨床中監測患者生理變化的重要指標,對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些放化療患者和因某些疾病引起血小板減少的患者要進行血小板計數檢測,判斷血小板減少程度。一般而言,血小板采集環節符合標準,在檢驗中應用光散色法、阻抗法進行血小板計數,如果檢驗的結果最少為 50×109/L,說明檢驗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但如果患者血小板計數過低,則檢驗時將會受到血液中非血小板顆粒的干擾,出現血小板計數假陽性升高的現象。血液中的非血小板顆粒主要由白細胞碎片、紅細胞碎片、某些細菌、免疫復合物等構成。這些顆粒一般會少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計數超過50×109/L時,這些微粒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而如果血小板計數過低,這些微粒計入到血小板計數中,將會使檢驗結果失真。
1.1 血小板計數研究
覃氏等用流式細胞儀用全血法、PRP法檢查冠心病、慢性腎衰、急性白血病化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并將結果與健康人群比較。檢驗時血小板微粒內參標準為0.8μm和3mm。結果顯示[2],健康人群和白血病化療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相差不大,而其他疾病的患者血小板計數比健康人群高。除此以外,相關研究顯示健康人體的血小板釋放中,活化血小板高于靜息血小板[3]。該研究認為血小板計數對血栓性疾病有重大的預測價值。而對于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則會失真[4]。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計數檢測中,用二維光散法檢出的結果和草酸銨參考方法比較誤差較小,而采用阻抗法則出現顯著性偏差。
1.2 血小板鑒別研究
血液中白細胞碎片、紅細胞碎片、某些細菌、免疫復合物的微粒大小和血小板相近,對血小板計數檢驗產生較大的干擾。顯微鏡下能夠對這些微顆粒和血小板進行鑒別。用血液涂片進行檢驗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檢驗結果與草酸銨法存在很大偏差。在顯微鏡下進行鑒別分析表明,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計數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惡性細胞漿質體干擾導致。白血病患者在化療后,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惡性細胞漿質體顆粒,而其血小板計數較低,這些非血液可以計入血小板計數中,造成血小板計數失真。因此,當用血小板計數方法度白血病患者檢驗出現異常時,可以利用顯微進行鑒別。
1.3 血液微粒檢驗
現階段人們比較一致認為血小板微粒和機體外外傷時的止血有緊密聯系,當人體出現外傷時,皮損處會聚集大量的血小板,其表面磷脂能夠加快皮損處凝血。血栓性疾病多存在血小板聚集的情況,并使血小板微粒顯著增加。但關于血液微粒的增加目前醫學上缺乏確切的描述。在血液微粒的鑒別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免疫組法進行檢驗。
1.4 表達組織因子微粒
研究顯示,健康人群和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的表達組織因子微粒無顯著差異。說明機體損傷對患者微粒的表達組織因子無顯著性的影響。在血小板微粒的活化研究方面,研究顯示,融合蛋白TAP-SSL5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微粒表面Mac-1的活化[5]。抑制血小板微粒表面Mac-1的活化能夠有效減輕血管損傷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反應,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1.5 內皮細胞微粒
研究顯示,全身性脈管炎患者的內皮細胞微粒顯著高于發熱者和健康人群。該研究認為,內皮細胞微粒在全身心脈管炎患者中發病具有特異性,可以作為內皮細胞活化中的參考指標。除此以外,對脈管炎嚴重程度的評估中,還可以將內皮細胞微粒作為參考依據。在冠心病患者以及存在冠狀動脈發生狹窄病變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是加重患者病情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存冠脈病變的患者,監測內皮細胞微粒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關于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研究中,使用凍融和超聲方法處理后,可以獲取具有止血功能的顆粒。其能夠受到血小板聚集誘導劑的誘導反應,出現聚集現象。由此可見,血小板減少癥中血小板膜微粒的制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對提高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止血效果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與血栓性疾病的發病、止血性疾病緊密相關。臨床中對血液疾病、血栓性疾病等患者進行血小板計數檢測,能夠有助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然而血小板計數容易受到一些非血液顆粒的干擾。雖然臨床中可以借助免疫組法、涂片檢測等進行鑒別,但血小板可以檢測水準提升和非血液微粒準確鑒別依然是往后的研方向。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設備精確度的提升,血液中的微粒問題將會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并被人們所克服。
[1]潘中華.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結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6):1174.
[2]覃春艷,周秀琴.試析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0):153-154.
[3]吳杰敏.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減少的臨床檢驗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27):39-40.
[4]李昌將.血小板減少、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探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3):89-90.
[5]劉成海,彭松,胡厚源,等.融合蛋白TAP-SSL5對血小板微粒與 THP-1細胞結合及 Mac-1活化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4,36(9):864-867.
R331.1+43
A
1672-5018(2016)12-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