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納 徐卓農 彭鑫 王魯達
【摘要】 隨著通信技術強勁發展的勢頭,通信工程專業發展快,技術新,需求大,湘南學院就通信工程專業辦學存在問題接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對口支援,從專業定位和理論知識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師資培養幾個方面進行改革,適應地方高校轉型,促進職業教育,培養合格應用技術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服務地方通信工程產業。
【關鍵詞】 通信工程 對口支援 培養方案 課程體系 實踐體系 師資建設
一、引言
隨著3G技術、4G網絡的試運行,標志著通信技術發展的強勁勢頭,通信工程專業成為近年發展快、技術新、需求大的專業之一,經教育部批準,湘南學院計通院順勢于2008年招收通信工程本科專業,2012年通過教育廳組織的學士學位授予權合格評估。湘南學院將人才培養定位于“厚基礎,高素質,強實踐,重創新”的標準,積極響應國務院教育部加快地方高校轉型,促進職業教育,培養通信領域應用技術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服務地方通信產業。
二、湘南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存在問題
我院組織院行政領導、各教研室主任于2011年12月28-29號對中南林科大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就院系管理、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通信工程專業評估、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等進行了參觀學習和交流,發現自身在院系管理體系、課程體系、教學手段、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的不足,就存在問題分析如下:
1、我院在專業課程教學手段上過于強調理論推導和公式計算,比如《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設置滯后,課程間的交叉程度較大,教學體系不完善,專業課開設偏向高年級,導致低年級學生的專業興趣大打折扣;專業方向不明確、不具體;
2、實踐教學相對薄弱,實驗室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實驗設備更新較慢,實驗教學以驗證型、描述型實驗為主,并且由于管理體制的問題,實驗室掛靠在相應教研室,功能單一,實驗人員教學水平有限,無力承擔綜合類實驗教學以及科學研究方面的實驗工作。
3、師資隊伍建設相對緩慢,對于工科類專業,教師不光需要較高理論水平,更需要職業資格認證水平,由于一線專業教師多是從高校畢業直接走上教學崗位,行業企業實踐經驗欠缺,成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短板之一;
三、就存在問題的改革策略研究
3.1基于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改革
由于對口支援的良好平臺,林科大的合理的學科建設以及特色的專業定位,成為我院改革教學的一盞明燈,林科大專業定位為:以現代通信技術為主線,融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科學于一體的工程教育,將理論知識體系劃分為學科基礎知識體系與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對與通信工程的兩個不同專業方向-------“無線電技術”和“計算機通信”,其理論知識體系有所不同,學科基礎必修課集中在3、4、5學期,分成四塊知識領域,分別是電路與電子學、信號系統與控制、電磁場知識與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科基礎選修分布在5學期,按專業方向分為無線通信方向選修《離散數學》 、《隨機信號分析》、《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微波技術基礎》,計算機通信方向選修《離散數學》、《隨機信號分析》、《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操作系統原理》。學科專業必修:《通信原理》、《光釬通信》、《移動通信》、《信息論與編碼》、《程控交換》和《計算機網絡》。
而湘南學院作為應用技術型大學,其通信工程專業在學習借鑒研究型一本院校的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外,還需按照“以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服務地方經濟,以特色學科對接區位優勢推動地方產業發展”的思路,面向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提高專業與地方產業匹配度。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系統掌握通信技術、通信網絡、通信系統和數字通信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能在通信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研發、制造、運營管理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
湘南學院將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集中在2、3、4學期,專業必修課分布在4、5、6學期,專業選修課分布在5、 6、7學期,較之林科大四塊知識領域,電路與電子學沒有開設高頻電子線路和數字電子線路,只開設模擬電子電路,信號系統與控制知識中的《數字信號處理》作為了專業選修課,電磁場知識領域開設《電磁場與電磁波》,計算機領域知識中有開設《數字邏輯》,而《單片機與接口技術》替代《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專業必修課。
歸納湘南學院計通院的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如圖。
3.2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
①、以功能模塊方式組建通信實驗室,通過開放實驗室充分調動學生課余時間完成驗證性、描述性的實驗內容。
我院為通信工程專業配備了三個實驗室:無線傳感實驗室、dsp實驗室和交換技術實驗室。由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實驗時間不能完全受限于課堂,為有效利用實驗室資源,提高實驗室使用效益,促進實驗教學改革,本著貫徹“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通過四種形式開放實驗室:預約性開放實驗室、全面開放實驗室、定時開放實驗室和階段性開放實驗室,開放性實驗室為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學生完成課外興趣組的實驗項目、參與科技活動、參與教師科研課題以及集訓學科競賽提供場地。
②、引進企業科研、生產基地,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訓創新創業基地,建構立體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我院與藍狐公司、上海杰普公司聯手打造校企實踐基地,成功為企業輸送符合行業規范的畢業生,學生可以在與企業工程師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參與企業工程項目,作為校內課程設計題目來源,利用企業資源,建模、仿真和數據分析,完成課程設計,最終由指導老師以答辯方式考核課程設計完成情況。
學校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來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創新創業環境,讓學生在校取得職業和行業資格認證,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縮短入職適應期,實現畢業生文憑學歷與職業資格雙贏的良好效應。
3.3師資隊伍建設
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在科研經費、教學經費投入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上差距比較大,因此,湘南學院從2013年起,開始推進師資隊伍建設的“三百工程”,即100個教師干部下行業企業鍛煉、100個教師海外進修、引進高層次人才100名。目前已經選派了97名青年干部、教師奔赴基層,到郴州市11個縣市區的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讓他們在基層增長才干,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打造一支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為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近年來,已經派出500多人次的教師到企業、行業工作,目前,學校有213人取得本專業(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現有“雙師型”教師248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1.6%。師資隊伍建設初現成效,以此推進湘南學院由地方普通本科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為地方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
四、結束
林科大對口支援湘南學院的工作,通過啟動專項資金,建立互訪機制,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跨區教育聯動,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接受教師進修深造,促成兩校互動雙贏的良性機制,產生政策等外力干預所不具備的內生動力,提高受援校學科建設層次,修正受援校人才培養模式。
參 考 文 獻
[1] 謝水珍.查代奉. 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通行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1(11):187-188
[2] 徐卓農.張凌濤. 建設特色通信工程專業的研究與探索 [J] 中國新通信. 2014.10
[3] 李斌.建設特色通信工程實驗室的思考 [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1.4
[4] 任君玉.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專業特色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J] .教育觀察. 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