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達亮
劉女士,45歲,已婚,中學教師。近兩年來常感工作壓力大,不僅出現失眠,還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坐立不安,擔心有什么不幸將要發生,如擔心小孩會出事,擔心自己會得病,擔心家中被盜,擔心學生放學回家途中出車禍,學校評比擔心自己落后(實際上經常是先進),等等。遇事要上廁所,事越急,便意越重。同時,劉女士還伴有失眠、多夢、入睡難,以及心慌、胸悶、胸痛和頭痛,月經不調等多項軀體癥狀。
為此,劉女士在多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消化科、中醫科、心內科、泌尿科、婦科等多個科室就醫,進行了包括胸片、心電圖、腦電圖、胃鏡、B超、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免疫功能、甲狀腺功能等多項檢查,均未見異常。即使經對證處理,治療效果也不明顯。
回顧過去,劉女士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家族中也無類似疾病史。大學畢業,家庭和睦。性格外向,喜歡與人接觸,做事經常會設定目標,但常感著急、憂慮。
診療經過:根據劉女士的病情和檢查結果,醫生診斷劉女士為廣泛性焦慮障礙,并予抗焦慮治療,輔助心理治療。治療1周后劉女士的睡眠明顯改善,躺下后可以較快入睡,做夢減少。2周后焦慮程度減輕,遇事緊張程度降低,自覺有一種踏實感。4周后劉女士感覺病情顯著改善,心慌、胸悶、尿頻等癥狀消失,可以應付生活中的日常事務,且能夠像病前一樣做出決定和判斷。
焦慮,是一種處于應激狀態時的正常情緒反應,表現為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屬于人體防御性的心理反應,多數不需要醫學處理。
焦慮狀態,是一組癥狀,即綜合征,包括軀體性焦慮癥狀(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自主神經系統等)、精神性焦慮癥狀以及坐立不安等運動性焦慮癥狀,個體有與處境不相符的情緒體驗,可伴睡眠困難。癥狀時間可短暫或持久,屬病理性,一般需要醫學處理。
焦慮障礙,是一類疾病診斷,癥狀持續、痛苦,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功能,并會導致其異常行為,需要治療。
焦慮是人們在面對潛在或真實的危險、威脅時產生的情緒反應。焦慮如同我們的喜怒哀樂一樣,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現。適度的焦慮是提高工作動力和效率的保證,如在考試前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復習效率。但如果焦慮持續存在,其嚴重程度超過了個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又影響到社會生活功能,以致使人產生回避或退縮行為,那就發展到了病態焦慮。
廣泛性焦慮障礙又稱慢性焦慮癥,是焦慮障礙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國外報道其年患病率約為1.1%~3.6%,終身患病率約為4.1%~6.6%。45~55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的2倍。該病可出現多種軀體癥狀和體征,成為軀體疾病的“模仿師”,所以大多數患者首先在綜合性醫院相關科室求診,使該病成為綜合性醫院中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報告顯示,廣泛性焦慮障礙是綜合醫院中僅次于抑郁癥的第二大精神障礙。既然這個疾病如此常見,那么它有什么樣的臨床特點呢?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臨床特點表現為精神性焦慮、軀體性焦慮和運動性焦慮。精神性焦慮表現為持續性地過分擔憂,或者在沒有明確客觀對象、具體內容的情況下產生提心吊膽、恐懼不安、“杞人憂天”的感覺。患者擔憂的內容常常是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事情,如崗位的責任性、家庭財政情況、家庭成員的健康、孩子的安全。遇事經常朝壞處想,易心煩意亂、坐臥不寧,沒有耐心。患者的焦慮情緒并非實際威脅所致,或者其緊張、驚恐的程度與現實處境不相稱,導致患者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十分痛苦。
軀體性焦慮表現為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自主神經癥狀,如頭暈、心慌、心悸、胸悶、氣急、口干、面部潮紅或蒼白、吞咽梗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脹、腹瀉、尿頻、出汗、震顫等。
運動性焦慮表現為肌肉緊張及運動性不安,如搓手頓足、緊張不安、來回走動、不能靜坐等。
其他癥狀有易受驚嚇、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跳反應、注意力集中困難、記憶力減退、難以入睡、易驚醒等過分警覺表現,以及陽痿、早泄、月經紊亂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礙。
雖然科學家目前尚未找出有關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確切病因,但不少研究已經發現該病患者血緣親屬中,同病率遠高于一般居民。也有研究發現患者存在大腦神經遞質的紊亂,一種名為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在神經細胞突觸間隙的濃度高于正常人,推測這可能導致了焦慮的發生。目前許多藥物通過降低大腦突觸間隙5-羥色胺濃度達到治療焦慮的目的。
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為揭示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病因提供了新的視角。以正電子斷層顯像 (PET)為代表的功能性神經影像技術可實時觀測活體人腦的功能狀態。國內外科學家對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應用PET顯像發現,患者存在杏仁核、扣帶回、前額葉、眶額回皮質和顳葉的腦代謝異常,這些腦區要比正常人代謝偏高,推測以上腦區的高代謝狀態導致了疾病的發生發展。目前也有科學家致力于通過藥物治療改善患者病情后,再次觀察其腦代謝狀態是否回落到正常人水平的研究。
廣泛性焦慮障礙是高復發性疾病,治療方面倡導全程治療。首次發病后至少有一半的患者有第2次發作,多次發病后會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伴有治療藥物耐受現象,因此維持治療較為重要。一般來說,總的治療療程為1~2年。認識廣泛性焦慮障礙,可以提高公眾對這一常見精神衛生問題的知曉度,有助于早期識別,得到正確醫治,進而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