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玲
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低血壓的護理措施及效果觀察
吳偉玲
目的 探究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低血壓的護理措施與效果觀察。方法 選取78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中有23例患者在術后出現低血壓。并對全部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有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預防出血、用藥護理以及確保血容量充足。結果 23例患者中,有18例痊愈,占78.26%,輕殘3例,占13.04%,重殘1例,占4.35%,死亡1例,占4.35%。結論 對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低血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能夠促使其救治率的明顯提高,同時,能夠使致殘致死率明顯降低,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顱內動脈瘤術;并發低血壓;護理措施
顱內動脈瘤在腦血管突發疾病的發病率中位居前三位,只略低于腦梗塞以及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發病率[1]。治療顱內動脈瘤時,動脈瘤患者術后并發低血壓反應的發生率,明顯優于常規手術者,并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術后患者的平均動脈壓的顯著降低,會致使腦灌注壓明顯降低,導致腦缺血癥狀的出現,對氧供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腦組織缺氧時長大于5分鐘,會產生不可逆損傷,腦組織因為過長時間的缺血與缺氧,使永久性神經受到影響,致使患者的預后效果不佳[2-3]。選取23例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低血壓患者,并對其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中有23例患者在術后出現低血壓。23例患者中,男16例(69.57%),女7例(30.43%),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55.8±2.13)歲,13例接受開顱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治療,10例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術后都有低血壓癥狀的出現,通過密切的監測與有效的處理,血壓得到有效控制。
1.2 低血壓的評定標準 如果患者的平均動脈壓低于
70mmHg時,就可以判定為低血壓。
1.3 護理方法
1.3.1 生命體征的護理 將患者在手術完成后送至重癥監護室中,嚴密監測血氧飽和度、心電監護、吸氧,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給予密切的觀察,在術后的第1天,每隔15~30分鐘對血壓進行1次測量,術后的第2天及以后,通過患者的具體情況,可改為每隔0.5~1小時對血壓進行一次測量,對患者血壓的變化情況認真觀察[4]。有效控制平均動脈壓,使其處于
80~100mmHg內,有助于腦血管灌流量的顯著提高。本研究
23例患者中,低血壓癥狀出現在術后12h內的有13例患者,低血壓癥狀出現在術后12~24小時內的有10例患者,所以,對術后患者12h的血壓變化情況實時監測十分必要。
1.3.2 藥物護理干預 尼莫地平注射液對腦血管痙攣具有限制的預防與治療效果的藥物,對鈣超載情況具有顯著的防止效果,將腦血管痙攣癥狀充分的解除,因此,此藥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中得到有效應用。但尼莫地平注射液會誘發低血壓的出現,所以需要嚴格按照醫囑合理用藥。根據醫囑在應用時選擇階梯療法[5],也就是在第1天,用1瓶,劑量為10ng。第2天用2瓶,第3天用4~5瓶,采用此種方式益處為:由于劑量的逐步增大,將人體內的血壓反饋機制有效打開,對低血壓的出現具有預防作用,對痙攣具有抵抗作用。本研究中的全部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選擇尼莫地平微泵注射治療的過程中,3mg/h,其血壓有所降低,把尼莫地平注射液的用法調整為1~1.5mg/h進行微泵注射,其血壓慢慢的恢復到標準水平。有2例患者在停止注射尼莫地平2~3h后,血壓逐步恢復標準水平,還可以將尼莫地平的用量不減少或停止,采用多巴胺6~15μg/(kg?min)進行為泵靜脈推注,使血壓控制到正常標準。
1.3.3 血容量充分 不充分的血容量可直接導致顱內動脈瘤術后出現低血壓癥狀。患者由于受到疼痛、惡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飲食異常,術前常規禁止飲食,術中有部分液體有流失的現象,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補液,術后采用利尿劑等相關藥物,均會導致低血壓的出現,引發血容量不充分,進而出現遲發性腦缺血以及腦血管痙攣的癥狀[6-7]。針對這類患者來說,通常實施常規性的深靜脈置管,對中心靜脈壓定時、密切的監測,對補液量與輸液速度給予合理指導,中心靜脈壓保證在13~15cmH2O,對出入量的平衡給予嚴格的控制。在對中心靜脈壓密切監測的前提下,在中心靜脈壓不足13cmH2O的過程中,需要使輸液速度適當的加快,在中心靜脈壓處于13~15cmH2O的過程中,輸液速度保持勻速,在中心靜脈壓超過15cmH2O的過程中,需要將輸液速度放緩。如果液體量不充足,需要使輸液量適當增加保證血壓,一定情況下,還可以根據醫囑采用白蛋白以及血漿,保證血容量的充足[8]。對患者的意識變化與瞳孔變化給予密切觀察,對患者是否出現煩躁、焦慮、心率過快以及電解質密切監測,避免大量補液導致腦水腫、心功能受損以及水中毒現象的出現。本研究中的23例患者中,有17例因為血容量不充足出現低血壓,經過科學的輸液后得到明顯的好轉。
1.3.4 對出血情況的預防 顱內動脈瘤接受介入栓塞術以后,對患者的術側股動脈敷料是不是干燥與情況給予密切觀察,并觀察術肢的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同時和另一側進行對比,每次對患者巡視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血壓進行測量以外,還應該對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術側肢體是不是濕冷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是都存在創口出血導致低血壓情況給予及時的發現,與此同時,需要對介入治療后出現的嚴重腹膜后血腫情況充分灌注,查看患者是否有腹痛情況出現,避免由于腹膜后出血產生低血壓癥狀,一旦有異常狀況出現,應該立即告知責任醫生并針對性處理。對于接受開顱手術的動脈瘤患者而言,需要對患者的意識、瞳孔變化情況等給予密切的觀察,預防顱內再出血。本研究中的23例患者中,出現顱內再出血者2例,通過有效的搶救治療痊愈的有1例。
1.3.5 心理護理干預 一般情況下,患者都會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上述不良情緒會對手術的療效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所以,在手術前,護理人員應該把顱內動脈瘤的含義[9]、術前準備工作以及手術的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充分的向患者與家屬充分的講解,強化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勤與患者溝通與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內心想法,指導患者家屬多關心與鼓勵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實施心理干預,促使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明顯增強,進而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促使治療治療效果的提高,同時,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23例患者中,有18例痊愈,占78.26%,輕殘3例,占13.04%,重殘1例,占4.35%,死亡1例,占4.35%。
顱內動脈瘤術后都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其中低血壓屬于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其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為了降低顱內動脈瘤術后低血壓的發生率,護理人員應該對接受顱內動脈瘤術后出現的相關并發癥情況認真觀察,特別是低血壓的出現,與此同時,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術后患者在病房內的病情發展以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認真觀察;嚴格按照標準用藥,規范輸液管理工作,通過靜脈置管的方式確保血容量較充分;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患者的出血情況進行有效預防,并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以及瞳孔的變化情況,防止顱內出血癥狀的出現;與此同時,還應該強化患者的心理干預,并在整個過程中都實施心理護理,將顱內動脈瘤的癥狀、顱內動脈瘤接受夾閉術與栓塞術之間的差異、術前準備的意識以及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充分的向患者與家屬講解,促使患者對治療信心明顯增強,使其對護理與治療滿意度明顯,并使致殘致死率明顯降低。
[1] 劉秀梅,林英華,卓玉榮,等.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低血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7):669-670.
[2] 麥蘭桂,馮苑珍,鐘艷嫦,等.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術后整體護理干預效果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452-454.
[3] 吳雪影,任曉棠,戰敏,等.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腦脊液置換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及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34(15):2049-2051.
[4] 萬從香,封曉燕.預見性護理在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28(9):162.
[5] 孫麗娜.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4,27(19):255.
[6] 潘春柳.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12):1077-1078.
[7] 曾梁楠,楊昌美,陳秀,等.顱內動脈瘤栓塞治療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5,13(14):1310-1312.
[8] 舒海英.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失眠的護理對策[J].當代醫學,2015,21(25):119-121.
[9] 李艷,范玉瀅,田甜,等.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醫學,2014,20(17):100-10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72
江西 330009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院(吳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