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乳腺腫瘤是婦科最常見的腫瘤之一。近年來,乳腺腫瘤的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其發病率的年增長率約為3.5%[1]。臨床實踐證實,提高早期乳腺腫瘤患者病情的確診率在控制其病情、改善其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在臨床上,彩超檢查、乳腺鉬靶檢查及磁共振檢查等影像學檢查手段是診斷乳腺腫瘤、評估此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3~4]。為了分析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在診斷乳腺腫瘤方面的臨床價值,我們將在我院腫瘤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194例乳腺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術前2周對其進行乳腺彩超檢查、乳腺鉬靶檢查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等影像學檢查,在術后對其進行病理檢查,然后對比分析其進行影像學檢查結果的靈敏度及準確度,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194例患者均為在我院腫瘤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乳腺腫瘤患者。這些患者均為女性,其年齡為35~72歲,平均年齡為(53.74±9.68)歲。
在本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2周對其進行乳腺彩超檢查、乳腺鉬靶檢查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在術后對其進行病理檢查。對本組患者進行彩超檢查的方案是:使患者取仰臥位,暴露其乳房,用B-K Medical A/S彩色多普勒掃描儀(探頭的頻率為6~12 MHZ)對其乳房進行扇形掃描,若在監視屏上發現腫瘤病灶應進行多次掃描,詳細觀察腫瘤病灶的位置、形態、大小、發生鈣化的情況及血流的情況。②對本組患者進行乳腺鉬靶檢查的方法是:使患者取坐位,將其乳房暴露并置于壓迫器和攝片臺之間,依次拍攝其雙乳的頭足位片、內外斜位片。對本組患者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方法是:使患者取俯臥位,使其雙乳自然垂入乳腺專用線圈內并進行固定,采用GE 3.0T乳腺用增強核磁檢測儀對其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為:橫軸面FSE-T1-WI的參數為:TR=450ms,TE=8 ms,層厚=5mm,間隔=1 mm,激勵次數=2,矩陣=320×220,視野=35 cm×35 cm。矢狀面抑脂序列FSE-T2-WI的參數為:TR=3900 ms,TE = 80 ms,層厚=5 mm,間隔 = 1 mm,激勵次數=1,矩陣=256×320,視野 = 20 cm×20 cm。橫軸面DWI的參數為:TR=6300 ms,TE = 75 ms,層厚=5 mm,間隔 = 1mm,激勵次數=3,矩陣= 256×190,視野= 35 cm×35 cm,B值 = 0和1000 s/mm2。單體素磁共振波譜檢查的參數為:TR=5000ms,TE=144ms,體素大小=2cm3 。對獲得的影像學數據應用GE專用圖像分析系統進行分析。在對本組患者進行乳腺彩超檢查、乳腺鉬靶檢查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后,參考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的BI-RADS評分標準分別對其病情進行診斷,若其BI-RADS的評分≤3分可判定其患有乳腺良性腫瘤,若其BI-RADS的評分>4分可判定其患有乳腺惡性腫瘤。對比分析對本組患者進行乳腺彩超檢查、乳腺鉬靶檢查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的靈敏度及其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 ±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在進行術后病理檢查后,有92例患者(占47.42%)被診斷患有惡性乳腺腫瘤,其中有65例患者(占70.65%)被診斷患有浸潤性導管癌;有102例患者(占52.58%)被診斷患有良性疾病,其中有79例患者(占77.45%)被診斷患有纖維腺瘤。?
在本組患者中,有85例患者經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被診斷患有乳腺惡性腫瘤,此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92.39%;有72例患者經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被診斷患有乳腺良性腫瘤,此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70.59%;有70例患者經彩超檢查被診斷患有乳腺惡性腫瘤,此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76.09%;有76例患者經彩超檢查被診斷患有乳腺良性腫瘤,此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74.51%;有49例患者乳腺鉬靶檢查被診斷患有乳腺惡性腫瘤,此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53.26%;有92例患者經被診斷患有乳腺良性腫瘤,此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90.20%。對本組患者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結果與進行病理檢查結果的總符合率為80.93%,對其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結果與進行病理檢查結果的總符合率為75.26%,對其進行乳腺鉬靶檢查的結果與進行病理檢查結果的總符合率為72.68%。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乳腺鉬靶檢查的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相比,對本組患者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總符合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對本組患者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靈敏度為92.39%,對其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靈敏度為76.09%,對其進行乳腺鉬靶檢查的靈敏度為53.26%。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乳腺鉬靶檢查相比,對本組患者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靈敏度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乳腺惡性腫瘤包括乳腺癌、乳腺肉瘤等,是一種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發病機制復雜的疾病[6]。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未得到及早的診斷可貽誤進行治療的最佳時機[7],使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8]。目前,臨床上常用于診斷乳腺腫瘤的方法主要為彩超檢查、MRI檢查和鉬靶檢查等影像學檢查方法。此類檢查方法在鑒別診斷乳腺良性腫瘤與乳腺惡性腫瘤方面的準確性有所不同。彩超檢查對形態不規則的乳腺病變邊緣組織的顯像效果較為模糊,而且可因受到胸腔內軟組織及骨骼的干擾而減弱回聲的強度[9],造成回聲粗糙或離散,其對血流情況的顯像效果也欠佳。乳腺鉬靶射線的透射率可受到肌肉及軟組織的影響,多數良性結節、骨骼毛刺及鈣化組織均會干擾其射線的透射率,造成惡性腫瘤星芒狀陰影的成像率較低。有研究結果顯示,乳腺鉬靶檢查對惡性腫瘤星芒狀毛刺表現的檢出率為45%[10],且存在10.1%的誤診率。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可清晰地顯現乳腺病變組織的形態、大小及內部結構,但對部分乳腺囊腫組織邊緣的顯像效果較差。有研究結果顯示,對乳腺腫瘤進行MRI檢查的特異度和敏感度約為87%,檢查結果的準確率約為90%[11]。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MRI-DWI)技術可利用核磁場對水分子的擴散能力進行成像,并可增強對比劑的顯像作用,因此對腫瘤病灶邊緣組織的顯像效果較好。此外,該技術還可根據不同微血管的密度、通透性及組織內水分子擴散的情況調整成像指標,進而更清晰地顯示惡性腫瘤組織[12]。目前,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已經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篩查乳腺腫瘤。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乳腺鉬靶檢查的結果相比,對本組患者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的靈敏度及其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總符合率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乳腺腫瘤組織內的細胞處于快速增殖期,其數量及所含的水分可顯著增多。對乳腺腫瘤組織進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能夠從形態學及微結構特征方面對其進行定性診斷[13]。
綜上所述,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法及乳腺鉬靶檢查法相比,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法診斷乳腺腫瘤的靈敏度及準確度較高,此法更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程流泉,李席如. 多參數MRI的BI-RADS分類對乳腺病變的診斷效能[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17(03):176-182.
[2] 吳曉燕,張貴祥. 增強與非增強組合序列 MRI 對乳腺病變篩查的比較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10(12):1424-1428.
[3] 楊濤,張朝蓬. MRI三維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殘余腫瘤范圍的準確性[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04):280-284.
[4] Li jun, Wang Dengbin. A rim-enhanced mass with central cystic changes on MR imaging: how to distinguish breast cancer from inflammatory breast diseases[J]. PloS one,2014,9(3):903-905.
[5] Gandini Giovanna, Mariscotti Nehmat. Accuracy of mammog raphy,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ultrasound and MR imaging in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breast cancer[J].Anticancer research,2014,34(3):1219-1225.
[6] Chang Yeun-Chung, Chang Yan-Hao. Computerized breast lesions detection using kinetic and morphologic analysis for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J]. Magnetic resonan ce imaging,2014,32(5):514-522
[7] 尤超,顧雅佳. 乳腺斷層合成結合全屏數字化乳腺攝影對乳腺腫瘤的診斷價值[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15,09(02):94-98.
[8] 蘇昆侖,徐海濱. 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查系統對致密乳腺中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5,24(01):55-59.
[9] Mariska D Hartogh,Marielle E P. MRI and CT imaging for preoperative target volume delineation in breast-conser ving therapy[J]. Radiation oncology,2014,10(09):63-63.
[10] 周志琴,蔣國元.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X線、超聲及MRI表現對比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5,01(01):10-12.
[11] Sawsan Taif.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dicat ions in current practice[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 cer prevention : APJCP,2014,15(2):569-575.
[12] 程流泉,李席如. 多參數MRI的BI-RADS分類對乳腺病變的診斷效能[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10(03):176-182.
[13] Kim Boram, Yi Doo Kyoung. Is there any correlation betw een model-based perfusion parameters and model-free parameters of 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on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Eu ropean radiology,2014,24(5):1089-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