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浪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8)
?
預應力施工技術在公路橋梁中的應用
胡 浪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8)
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出相關解決策略,希望促進我國公路橋梁中預應力施工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
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技術;問題與策略
1.1 合理設計預應力體系
為了使公路橋梁的結構性能得到一定改善,會將一些必要的措施應用到道路橋梁施工中,通常在設計公路橋梁預應力體系過程中,特別是設計高速公路橋梁的預應力體系,常見預應力體系為OVM與XYM這兩種。其主要設計特點主要體現在:(1)預應力力臂的增加,只要在設計過程中布局良好,就能使其力學效應最大限度體現出來。鑒于其布局和模板之間相對較小的距離,所以實際施工期間的規劃多采取短途傳力方式進行。(2)如果能夠在承拖中錨固頂板束,則無需采取復雜的齒板作為構造,便可實現完全受力需要來設計控制箱梁尺寸。(3)按照同樣S線型在平面上錨固頂、底板鋼束于設計位置上,可直接消除集中產生在錨固點的橫向力。
1.2 合理選擇預應力錨具
通常合理選擇預應力錨具主指混凝土實際使用過程中,為對其預應力進行有效控制的錨具。以常見的摩阻錨固和機械錨具這兩個種類來說,前者是一種楔形錨具,它能夠形成錨旋狀態的構件,有利于確保公路橋梁整體預應力水平。這種錨具在市場較為常見,也有眾多可供選擇的品種,市場應用也較為寬廣,且它穿索方便錨力變化較大。不過這種錨具無法避免浪費大量應力、難以重復張拉使用等缺點。而后者則主要應用于大規?;炷令A應力施工中對施工鋼材端部的加工,以確保其提供給后續應用更充足的固定作用。一般機械模具多被用于較難加工的集束型高強鋼絲,還有由多根錨旋或單根錨旋的鋼絞線組成的鋼絲中??傮w而言,這兩種錨具應用于具體過程中,不僅連接簡便,還能有效減少壓力損失,特別是機械錨具可隨施工環境改變而多次進行應用,或調節預應力。
1.3 混凝土結構中的應用
預應力施工技術在公路橋梁中越來越成熟,其中最不能忽略在混凝土路面上預應力施工技術的應用,可以說這是近幾年普及發展最為迅速的舉措之一。實際上,比較起公路橋梁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預應力施工技術的應用原理,兩者間并無太大差異,同樣是通過預應力鋼筋配置約束混凝土路面,進而實現延緩路面裂縫的現象產生,并且恰當處理的情況下可防止裂縫問題的再次出現。
1.4 控制公路橋梁施工質量
(1)施工中質量控制
首先,預埋施工階段嚴格控制曲線形狀質量,即加強各個控制點標高的控制,同時檢查相應工序中是否破壞到曲線形狀或標高控制點。其次,張拉和灌漿施工階段確保張拉應力和伸長值變化等各方面符合設計要求,特別是灌漿劑量必須保證精確性。最后,控制施工過程的質量,密封處理外露的預應力孔道接縫處、灌漿孔以及排氣孔管銜接處等部位,以免管孔因異物或漏漿而發生堵塞問題?;炷翝仓陂g,振動棒應避免與預應力孔道和錨具的接觸?;炷翝仓瓿珊?,嚴格檢查孔道,并及時進行后期清理。
(2)施工后質量控制
嚴格檢查所有施工原料進場驗收實驗報告以及工程施工相關記錄,并嚴格遵循公路橋梁施工質量相關標準規范。特別是針對封錨施工要高度重視,施工時先切割預應力筋的多余長度,而封錨作業必須在完成張拉2日后進行。封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確保毛孔和錨具的清潔干凈,且嚴格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實施,避免外露錨具和預應力鋼絲頭的現象發生。
2.1 合理定位鋼絞線
施工人員在實踐施工過程中,要根據設計要求鋪設鋼絞線,并確保鋼絞線的正確位置,使其不纏繞保證平直。張拉端設置期間,要完全垂直鋼絞線和錨板,并妥善固定安裝承壓板,避免澆筑混凝土時發生移位。另外,注意非預應力鋼筋和預應力鋼筋之間相關性的核對,防止兩者間產生沖突,如果核對過程中發現沖突,必須優先考慮鋪設預應力鋼筋,同時,要在準確的位置固定預應力管道。
2.2 保證安裝的質量
預應力體系質量如何取決于波紋管和預應力筋的安裝質量。故施工單位在建設公路橋梁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把好其質量關,確保波紋管灌漿后使用性能不受影響。波紋管安裝之前必須進行嚴格檢查,棄用已破損且無法修復的波紋管,同時要注意波紋管折角卷邊、毛刺臼勺等現象應及時處理,并保證波紋管安裝位置準確無誤,嚴禁出現上下或左右浮動情況。若需在波紋管附近進行電焊作業,應積極覆蓋薄鐵皮或濕麻袋在波紋管上。另外,避免震蕩棒在施工過程中觸入波紋管。
[1] 李剛廠.淺談公路橋梁施工中預應力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J].文摘版:工程技術,2015,(37):199.
[2] 林富權.淺談公路橋梁施工中預應力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J].城市建筑,2013,(18):250.
[3] 劉文國.淺析公路橋梁在施工中預應力技術的運用[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5,38(3):75.
2015-12-25
胡浪(1987-),男,貴州貴陽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道路橋梁現場施工及管理。
U445
C
1008-3383(2016)11-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