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重君
(江西贛粵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
隧道洞內坍塌及地表凹陷的成因分析及處理方案
付重君
(江西贛粵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以國內某隧道為背景,詳細介紹了隧道洞內坍塌險情的發展過程。通過資料收集及現場實地調研,深入探討了地表凹陷與洞內坍塌的成因。針對洞內坍塌情況,分段采取注漿加固、超前管棚、弧形預留核心土分榀開挖等措施進行處理;在地表凹陷處澆筑3 m混凝土護拱,并用片石回填,粘土封頂。實踐表明,處理效果良好,為其他類似情況提供了參考。
隧道;坍塌;地表凹陷;方案
山嶺隧道翻山越嶺,工程水文地質復雜,施工時坍塌現象較為普遍,尤其是當洞內坍塌與地表凹陷同時出現時,往往后果嚴重,稍有處理不當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對洞內坍塌與地表凹陷采用恰當方案進行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正是從此處入手,在洞內坍塌及地表凹陷成因分析的基礎上,對山嶺隧道坍塌及地表凹陷處理進行研究,提出了通用性較強的處理方案。
某隧道起訖里程為DK146+98~DK148+198,長度2 090 m,隧道最大埋深約151 m,縱坡為-5.4‰、-4.0‰的下坡。隧道位于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較大,高程為100~260 m,相對高差20~160 m。地表植被茂密,多為灌木、草叢。
2.1 工程地質
隧道穿越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粉質粘土、細角礫土、粗角礫土、白堊系上統泥巖,泥盆系上統砂巖、石灰巖,泥盆系中統砂巖、石灰巖。隧道位于丹霞山盆地邊緣丘陵地帶,經歷了從加里東期到喜馬拉雅期的多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復雜,褶皺斷裂發育,以強烈的新華夏斷皺為主,形成規模各異的斷陷盆地。隧道洞身段發育有一條斷層F10,斷層破碎帶與隧道洞身相交于DK146+980,斷層性質不明,破碎帶及其影響帶寬度30~40 m。
2.2 水文地質
隧道出口段粗角礫土層內儲存有地下水,且為承壓水,水量較大,對隧道施工有一定影響;其他地段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一般較小,隧道正常單位涌水量q=1 766.82/2.095=843.35 m3/d.km。隧道出口段泥盆系上統石灰巖內發育有巖溶,施工時可能有較大巖溶水。雨季降水量較大時,在山間沖溝洼地地下水富集,可能在隧道內形成突水、突泥現象。
2014年1月22日隧道拱部掌子面掘進至DK146+325,下導支護至DK146+298,仰拱施工至DK146+260。1月22日約6∶00,拱部開挖面鉆眼工人交接班時發現DK146+298~DK146+302段已完成初期支護的拱部左側發生噴射混凝土掉塊現象,現場領工員立即組織掌子面施工人員迅速撤離至安全區域,約6∶10分此段拱部左側格柵及支護脫落造成拱部左側的巖體滑入洞內,約7∶30半圍巖坍塌基本穩定,滑塌量約80 m3。洞內無人員傷亡,掌子面1臺噴射混凝土運輸車、4臺噴錨機、2臺電焊機、1臺鉆爆臺車、50 m的電纜線及風水管等因撤離不及被埋,挖機在撤離過程中擋風玻璃被砸碎。1月 23日DK146+294~DK146+298段初期支護左側格柵于5∶00再次因圍巖壓力過大出現失穩損壞,洞內滑塌量增加約400 m3。通過變形觀測,DK146+284~DK146+294段初期左側拱部支護因變形過大造成侵入二襯,最大侵入厚度10 cm。1月23日~24日洞內支護變形已基本穩定,未再次出現脫落現象。
隨后施工單位進行對隧道地表進行調查,發現DK146+300里程線路左側有一處地表凹陷,陷坑面積約442 m2,深度約9 m,且地表原有一條沖溝被截斷,沖溝內水體流入凹陷坑后部分經其它滲水通道流走,未全部流入隧道洞內。塌陷坑四周坑壁陡立,邊坡土層逐漸滑落,坑底多為浮土。
該隧道出現洞內坍塌后,對整個隧道工期及施工安全產生較大影響,引起了參建單位高度重視,初步采取如下應急處理措施:
(1)將地表水溝通過埋管的方式繞過凹陷區域沿地表進行引排。
(2)加強洞內排水,確保未坍塌段的穩定。
(3)將DK146+260~DK146+298未坍塌段下導進行回填,完成后在回填面設橫向支撐,橫向支撐采用I18的工字鋼,并采用C25的噴射混凝土,厚度20 cm。
經初步處理后,地表沖溝已被改移順接,仰拱至鋼架脫落段下導已進行了回填反壓,地表水已通過截流改道的方式繞過凹陷坑排除,洞內積水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排水順暢。
地勘資料表明,隧道DK146+280~DK146+320段地表為一山間沖溝,溝心寬2~4 m,深1~2 m常年有水,雨季時水量較大,陷坑DK146+294~DK146+302段所處的地質情況如下:地表為2~4 m厚的細角礫土及坡、洪積的土夾碎石,下為約19 m厚的全~強風化砂巖、灰巖,底部為弱風化砂巖灰巖,隧道洞身位于全~強風化砂巖、灰巖層內。施工時左側圍巖為強風化泥盆系砂巖夾灰巖,右側為弱風化砂巖夾灰巖。
現場調查后確定隧道DK146+298~DK146+302段隧道左側有一豎直向發育的空洞(落水洞),洞口高程110 m,距地表約9 m,初期塌陷時可見2×2 m見方的洞口,洞口常年被土夾碎石封住,處于穩定狀態。因當地巖溶侵蝕基準面和隧道路肩頂部高差約20 m,推測落水洞垂直深度小于30 m。近日連續降雨加之隧道施工影響,造成落水洞洞口堵塞物松動,大量土夾碎石、地表水落入落水洞,對DK146+298~DK146+302段隧道左側形成壓力,并造成隧道左側拱肩部分變形坍塌,約480 m3土夾碎石涌入隧道,3 000 m3土夾碎石落入落水洞,造成地面砂土流失,形成長約28 m寬15 m深9 m的塌陷坑。
設計院會同業主、施工、監理等單位對洞內鋼架脫落及地表凹陷經過詳細調查,根據地質情況采取以下方案對洞內坍塌段及地表凹陷區進行處理。
(1)DK146+260~DK146+294段(已完成仰拱至鋼架脫落段)先填筑反壓平臺至拱腳,待穩定后對DK146+260~DK146+280段采用拱墻徑向注漿進行加固處理,DK146+280~DK146+294段采用全斷面徑向注漿進行加固處理以確保支護的穩定,注漿加固圈固結范圍為開挖輪廓線外3 m進行施工。其中DK146+284~DK146+294段因左側拱腳部位變形量過大造成支護侵入二襯,最大侵入厚度10 cm,在拱墻穩定的條件下,根據施工單位實測本段隧道內凈空圖確定加固及初期支護拆換范圍,對橫斷面侵限地段,在完成徑向注漿后分榀分臺階拆除支護格柵,加強支護完成后分段挖除反壓平臺。
(2)DK146+294~DK146+302段采用8~10 m超前管棚注漿進行加固,完成后按弧形預留核心土法分榀開挖支護,支護的同時挖除滑塌土石方。
(3)DK146+302~DK146+325段上臺階鋼架侵限,進行注漿加固施工后拆除上臺階支護格柵,此段格柵拆除前必須完成地表處理,以確保洞內穩定。
(4)DK146+260~DK146+325全段全斷面均采用I18工字鋼,間距50 cm加強支護,錨桿、鋼筋網及噴射混凝土按Vb級圍巖支護及襯砌進行施工。
(5)地表排水措施:將地表原有水溝繞過凹陷處,設臨時排水溝引排至下游水溝,引排長度約150 m。在確保塌陷坑周圍作業安全的情況下,坍坑面采用彩條布覆蓋,防止雨水下滲進入隧道。在完成地表凹坑回填后對原有水溝進行鋪砌,鋪砌采用M10漿砌片石梯形排水溝,頂寬2 m,底寬1 m,高度1 m,片石厚度50 cm。鋪砌長度為上游20 m,下游30 m。
(6)地表凹陷坑處理:在凹陷處隧道拱頂位置澆筑3 m厚的混凝土護拱,避免地表土石再次坍塌對洞內的影響。為保證山體穩定,確保運營安全,待洞內處理完善并將坍塌處二襯澆筑后進行地表陷坑回填,底部采用3 m厚片石填筑,回填片石采用注水泥漿的形式進行固結,頂部采用粘土回填作為封閉層。
山嶺隧道施工時坍塌偶有發生,對道施工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隧道發生坍塌前一般有所預兆,當已施作初支混凝土表面開裂、剝落、掉塊時則需引起重視,特別是在淺埋段或山間沖溝段出現上述現象時就更加危險,松散巖土體極有可能貫通至地表,引起大范圍坍塌及地表凹陷,后果嚴重。因此,需廣大施工技術人員提高認識,出現險情時,及時撤出施工人員、設備,減少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
總之,隧道開挖施工前應對隧址區地形地貌有充分的了解,對掌子面地質有足夠的認識;一旦發生坍塌及地表凹陷狀況,應立即停工,待查明地質、查清原由后再采取合理的處理方案,絕不能冒險蠻干。
[1]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S].
[2] 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G F60-2009) [S].
[3] 胡娟.通省隧道初期支護坍塌及變形處理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6,(4) :171-172.
2016-07-22
付重君(1978-),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師,主要從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U456.3
C
1008-3383(2016)11-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