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剛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宿州采煤塌陷區的基本情況,初步分析了采煤塌陷區對環境產生的危害,對采煤塌陷區生態系統的重建進行了探討;通過采煤塌陷區的生態治理,可以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進一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宿州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塌陷區;危害;生態治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 04-82-02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Wetland in Suzhou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Xu Lianggang
(Suzhou Forestry Bureau,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uzhou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and preliminarily analyzes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and discus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Through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we can change waste for good,produce enormous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promot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to maintain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uzhou′s economic and social.
Key words:Subsidence area;Harm;Ecological management;Mode
縱觀國內外針對塌陷區治理方面的研究,積累了不少的成功經驗,但是單純的生態治理模式目前還非常少。隨著宿州已建和在建煤礦的進一步生產,宿州市采煤塌陷區的面積會逐年增加,塌陷區已經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嚴重問題,塌陷區治理必須盡快展開。
1 宿州采煤塌陷區基本情況
宿州市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該市埇橋區中南部,涉及埇橋區7個鄉鎮、82個村(居委會),人口53.15萬人,面積829.74km2。目前已投產的6座煤礦,塌陷區面積已達86.48km2,其中:沉陷深度小于1.5m的面積為59.04km2,1.5~3m的面積18.09km2,大于3m的面積9.35km2。根據有關資料,目前埇橋區采煤塌陷區積水面積約為27.44km2,到2030年積水面積將達到60.5km2。
2 采煤塌陷區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2.1 污染地表水體 隨著地面的不斷塌陷,礦井含硫鐵礦煤層的酸性很大的礦井水,會不斷與地表水融合,造成地表水的污染。酸性廢水如不經處理就外排,將嚴重污染地面水體,淤塞河道和農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結,對農作物影響較大。
2.2 導致地形地貌改變 采煤塌陷區改變了原有的地質地貌,區域塌陷后會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土地坑坑洼洼、溝壑縱橫,基本河流水系、道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遭到嚴重破壞。
2.3 造成生態系統破壞 塌陷區原有的陸地生態系統,已經因為地面的塌陷而破壞殆盡,塌陷區的水生生態系統在短期內又難以建立,所以不少塌陷區都是一片黑水和死水,局部生態環境惡化嚴重。
3 采煤塌陷區治理參照生態樣本
對比生態環境特點,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可作為宿州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的參照模式樣本。
3.1 濕地公園基本情況 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黃淮海平原南緣的宿州市泗縣南部,位于大路口鄉、墩集鎮境內,北距泗縣縣城15km,南接安徽省五河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3'18″~117°56'20″、北緯33°20'02″~33°22'39″。石龍湖濕地公園地處石梁河下游、天井湖上游、龍須溝和石梁河交匯處,屬石梁河水系,總面積為1 485hm2。其地理位置與宿州采煤塌陷區經緯度相近。
3.2 濕地生態系統情況(植物動物種群)
3.2.1 濕地植物 石龍湖濕地公園濕地植被具有生物多樣性豐富、地理成分復雜多樣、廣布植物繁多的特點,這在植物資源和濕地植被貧乏的淮北平原尤為難得。主要植物群落類型包括:堤岸邊的意楊群落、水杉群落、狗牙根群落等;近岸及淺水的蘆葦群落、菰群落、香蒲群落、蓮群落、水蓼群落、喜旱蓮子草等挺水植物群落;水中的水鱉群落、浮萍群落、槐葉萍群落等浮水植物群落以及聚草群落、金魚藻等沉水植物群落。
3.2.2 濕地動物 石龍湖處于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帶,生物資源較為豐富,是許多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湖區留鳥日益增多,也是脊椎動物最為集中分布地之一。石龍湖濕地公園現有鳥類41科133種,魚類6目13科37種,兩棲類1目3科7種,爬行動物3目7科15種,哺乳類6目9科18種。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9種,省級保護動物若干。
4 采煤塌陷區生態治理的初步思路
健康的生態系統是具有自我組織、自我維持以及自我設計的生態系統。采煤塌陷區水體污染嚴重,需引進植物進行治理,通過植物生長過程中對污染物的吸收和吸附,推進塌陷區水質的凈化,隨著水體的凈化,植物種群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動物種群隨之得到恢復。植物種群和動物種群產生了良性互動并維持動態平衡,才能成功完成塌陷區生態系統的構建。
4.1 植物生態體系的構建
4.1.1 大力發展挺水植物群落 眾所周知,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推進水體的凈化。水生植物分為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因前期塌陷區水質較差,故在生態修復中,濕生植物、浮葉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暫時不予考慮。有資料表明,挺水植物蘆葦、香蒲、菰等能夠有效對抗酸性環境,可以作為生態修復的目的物種,參與塌陷區水體的治理與凈化。同時也通過這些植物群落的發展,帶動塌陷區生態系統的修復。
4.1.2 發展零星植物群落 對于豐水期在水位線下,枯水期又露出水面的邊岸和灘涂??梢赃x擇適宜本地生長且耐水濕的樹種,如楓楊、柳樹、水杉、池杉等,也可以考慮濕生的灌木和草本,在局部地區進行零星栽植,構筑小生境系統。
4.1.3 建設環塌陷區生態防護林 建設生態防護林,對阻止塌陷區周邊水土流失,防止塌陷區水資源的二次污染,阻斷煤矸石塵灰的向外擴散,均有顯著效果。對那些已經停止塌陷,長年在水位線以上的穩定的塌陷區邊岸,可考慮建設生態防護林帶。林帶的建設可結合造林項目,廣泛選用主要鄉土樹種參與,根據發展的速度和能力,逐年發展并最終形成環塌陷區防護林帶。考慮到生態防護功能的發揮,防護林的建設寬度應考慮在300m以上。
4.2 在適宜區域建立濕地公園 對于適宜建立濕地公園的塌陷區,可結合農業、林業、水利、旅游等工程項目,多方爭取資金嘗試建立濕地公園。通過建設濕地公園,合理劃定各功能區,使采煤塌陷區濕地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濕地公園水體在一個相對較為穩定的環境下,會不斷發揮水體自我凈化能力,完成塌陷區濕地水體的自我修復,同時在水體修復過程中,也能促進塌陷區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和完善。
4.3 加強塌陷區水環境綜合治理 水是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沒有健康的水體,就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前面已有表述,塌陷區水體本身就會有酸性污染,因而防止水體的二次污染就更加重要。塌陷區水體面臨的二次污染威脅主要有煤礦生產污水、工業生產廢水廢渣和居民生活污水等。這些需要有關部門加強源頭治理,切實發揮塌陷水環境的保護職能。
5 治理后的效益分析
采煤塌陷區均靠近宿州城市規劃區,如果采煤塌陷區治理成功,對宿州經濟社會將產生巨大的綜合效益:一是凈化水面超過0.33萬hm2,增加清潔水源2.7億m3,按照到203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40m3計算(國務院提出的目標是降低到40m3以下),一次性靜態計算,可以支撐675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二是顯著改善采煤塌陷區的生態環境,培育旅游、水產養殖等新型產業;三是生態治理后,周邊可輻射814km2、人口46.15萬人,推動治理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四是推動新城區建設,改善城區水環境,增添水景觀,提升城市品位,打造親水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張冰.淮北臨渙采煤塌陷區水環境特征及污染性狀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1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