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迎慧
1.用微課彌補語文教材資源的缺陷。小學語文課文內容豐富,涉獵各個方面知識,靈動的才智無不棲于根深葉茂的語文之樹,教師應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始終帶給學生愜意、溫馨和靈動,讓學生在語文的世界里穿行,在真實與浪漫中感悟。但由于教材設計有時候與學生的閱歷相去甚遠,給學生理解課文造成很大障礙,而微課,卻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如在學習《葡萄溝》時,學生沒有去過新疆,對新疆的異域風情興致盎然,特別是對葡萄干的制作過程非常感興趣。課本沒有插圖,滿足不了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就制作了一段“葡萄干制作過程”的微課:“陰房修在山坡上,樣子很像碉堡,四周留著許多小孔,里面釘著許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掛在架子上,利用流動的熱空氣,把水分蒸發掉,就成了葡萄干?!敝谱髁鞒糖逦佻F,加之同步解說,學生一邊聽一邊看,終于明白了葡萄干的制作工藝。有的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特別強,還提出問題:我們這里為什么不能做好吃的葡萄干?投石問路,激起千層漣漪,學生暢所欲言,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爆發出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課,簡單高效,彌補了語文教材資源的不足,打造出了有特色的高效課堂。
2.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中的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其從以往抽象、枯燥難懂的學習內容中釋放出來,并利用信息技術的形象化、具體化特征讓整個教學內容變得更具有生機和活力。例如,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和《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時候,我們可在網絡上下載視頻、紀錄片及制作多媒體課件,對這些地方的氣候、環境、動植物生長情況進行介紹、展示,讓學生了解西沙群島、小興安嶺。利用信息技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3.開展書法教學,增強孩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漢字,是我們祖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方塊文字。它講求規矩、勻稱,其中蘊含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特別是毛筆書法講求的剛柔相濟、輕重緩急、虛實相生、抑揚頓挫。在平時教學中大力開展書法教學,既能讓孩子從中領略中國漢字、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的書法藝術,更能不斷規范孩子的書法品質、書寫習慣,讓孩子在藝術中領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以便使他們在學習工作中把書法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寫字教學,能增強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養孩子寫字,表面上看是教學的一部分,從本質上看,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延續和傳承,“周周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使得孩子更加喜歡語文,從源頭上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寫字教學中,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細心的學習態度,滲透對漢字的熱愛,激發孩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陶冶孩子情操及培養審美能力,教育孩子在寫一手漂亮字的同時,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責任感、自豪感和正義感。
4.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采用游戲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一年級的學生則剛剛從幼兒園走進學校。一進入小學就要認記這么多生字,確實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識字教學本身枯燥乏味,再加上課時安排又緊,使得識字成為孩子學習上的難點。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毙W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強,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模仿、游戲等。因此,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特點,在識字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法,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滿足其心理需要。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的娛樂、學習、交往和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等多是通過游戲活動進行的。幼兒游戲的主要特征是:自主的、愉快的活動,對兒童認知發展有重要作用。游戲是兒童認識周圍環境、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兒童通過游戲發展感知覺、思維和解決問題等心理活動,通過游戲發展想象力、創造能力,游戲還可以培養兒童的意志力、紀律性和協作精神。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兒童還具有學前兒童的特點,在知覺過程中,無意性仍然表現得很明顯。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通過觀察發現,小學一年級兒童觀察童話或標本、實物的時候,常常容易離開觀察的目的而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的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兒童往往只注意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感知過程常常受情緒或興趣的影響,感知一個與自己的經驗和興趣相符合的事物的時候,可能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反之則短。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5.充分挖掘文本資源,深入研讀文本,對文本有深刻見解。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是橋梁、是紐帶,是發展成長的階梯,旨在引起學生的認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收的對象和內容,更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它的利用、挖掘全面地發展人。所以教師要走進文本,融入文本,提煉精華,把握要旨,讀薄教材,提煉出學科素養、能力提升的關鍵點,發揮教材的范例作用,以一當十。怎樣做到挖掘文本資源,深入研讀文本,發揮教材的范例作用呢?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文本究竟說了什么,即體會編者意圖;二是文本想要說明什么,即體會作者意圖;三是文本能夠說明什么,即了解多種解讀;四是文本應該說什么,即體現個人見解,對各種意圖、各種理解進行選擇、整理、融合、優化,呈現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再確定恰當而又準確的教學目標,在次要內容上刪繁就簡,“減肥瘦身”,去偽存真,在重要內容上層層推進,在螺旋式反復中提升,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破解文字密碼、邏輯密碼、概念密碼、規律密碼等,以求一石三鳥,事半功倍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