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不斷嬗變。體驗教學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感知歷史生成與結構特點,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的關注。本文針對歷史體驗的現實要求,從著眼目標,構建基于學情的內容;師生互動,創設學生體驗的參與情境;尊重學生,優化學生體驗的良好氛圍;創新評價,激發學生體驗的內在活力等方面入手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歷史課 體驗教學
隨著高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歷史課改內容要推陳出新,其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轉變,要根據高中生的學習特點和歷史基礎進行。不僅要讓高中生學會必要的歷史知識,還要同步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之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創新理念,構建基于學情的教學內容
在特定學習目標的導引下,學生從自身認知能力出發,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活動中體驗課程內容,在思維碰撞中進一步收獲與解讀問題的視角與方法,達到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相對于“師講生聽”的內容性灌輸,“生學師導”的生本性課堂,更能夠加強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更能夠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增強對于歷史知識的內心體認。
例如在學習希臘民主的有關內容時,可以進行如下具體教學設計:
問題1:民主政治最早產生于古希臘的原因是什么,古希臘民主政治誕生有哪些條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從古希臘的地理環境中找找蛛絲馬跡。請看古希臘地形圖(見教材),并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①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征?這些特征對希臘文明產生了哪些影響?②古希臘的地形地貌具有什么特征?這些特征對古希臘文明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③結合地理知識分析古希臘屬于什么氣候類型?這種氣候類型對希臘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這樣讓學生始終聯系本課學習的主題——古希臘的民主政治,為學習指明方向。為了更清楚直觀全面地認識古希臘地理環境,演示古希臘地形圖,并分別從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征進行分析。問題的層層設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更有針對性。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古希臘地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及據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古希臘獨特地理位置的關注,使學生體驗到地理環境對民主政治的影響。
二、師生互動,創設學生體驗的參與情境
推進、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主動性的重要途徑。學生處于校園的象牙塔中,知識的積累基本都來自于書本,長期缺乏對知識的運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熱情。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多認知世界,了解廣闊的世間百態,豐富人生經驗,歷史課應該積極創設參與情境,通過接觸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大躍進”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分享一個“大躍進”時期的歷史人物的日記材料。并以此材料為線索進行這個問題的講述。
1958年9月2日 星期天 陰
最近的事情真是多,村里先是出現了一些生產漫畫,上面的肥豬比我家房子還高大,讓人情緒高漲。接著大家就把十幾畝地的水稻密密麻麻地堆到一畝田里,還向上報告說畝產達到三千多斤,報紙上還報道有的地方小麥畝產過萬斤。沒過多久,村里又把我家里煮飯的鐵鍋、吃飯的鐵盆、吃飯的鐵勺都收上去煉鋼了,為了社會主義建設,把這些交上去我也是愿意的,希望多為祖國煉鋼鐵,可是我的生活怎么辦?。亢呛恰?/p>
通過以上內容,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認識到“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經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現象,這時人們的思想情緒更狂熱起來,最終導致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學生不僅豐富了人生經驗,鍛煉了運用能力的能力,懂得了更多的歷史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的重要意義,更促進了學生以更主動積極的心態參與歷史學習。
三、尊重學生,優化學生體驗的良好氛圍
高中生的認知特點有相同之處,好奇心、興趣感、探索欲比較強,只有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切實尊重學生,學生才會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才能激發潛在的能量。因此,歷史教學要從學生個人體驗出發,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表達的需要出發改善歷史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更多歷史知識,而且在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自主學習上做足功課,將活動轉變為學習,將學習轉為教學,將教學轉變為思辨,將興趣帶入整個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學習鴉片戰爭的有關內容時,可以播放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親自感受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的真實影像。圍繞主題讓學生發表各自感受,比如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如果你是當時的老百姓,面臨喪權辱國的條約會有什么感覺?這樣的事件能否在當今的中國發生,原因是什么?面對以前問題,學生見仁見智,會有不同思考,甚至會發表極端性的觀點。教師不應一味壓制,而應通過相應的點撥引導,讓不同觀點的學生都能體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達到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歷史素質增強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創新評價,激發學生體驗的內在活力
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與文化基礎有限,難免在學習中出現偏差,這些偏差正是他們情緒、觀念、性情、價值觀的真實體現。如果教師能給予正確有效的評價,則所產生的矛盾、抵觸、爭論將有益于高效課堂構建,在交流、討論和競爭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效果也將更為持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點不在作出是非判斷給出結論,而是評估整個過程和學生表現,使其更加準確和合理地認識學習內容和自身,從而促進其內在成長進步;并不在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注重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同時在實施中,以注重學情,強化引導與激勵,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主體的知識體驗、能力培養與情感生成。
總之,推進高中歷史基于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將“教學”轉化為“學教”是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形成學生個體化、多元化情感與思維認知,培養獨立與健康人格的重要突破口,教師應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實踐與創新。
參考文獻:
[1]上官子木.中國歷史教育反思[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2]饒漢昌.高中歷史新教材體系問題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3]張莫宙,主編.歷史素質教育設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