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靜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任務。創新能力對于科學的發展、經濟的騰飛、民族的昌盛、國家的富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點燃學習興趣
在每一節課的一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可采用歌謠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戲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如我在講《常見的天氣系統》時,問學生:在每天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一些天氣圖并播放天氣形勢預報,你能識讀哪些天氣圖,聽懂天氣預報嗎?激發學生思索;在講季風氣候之前,我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提出諸葛亮為什么有先見之明,知道火燒連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懸念一出,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后面的知識就好講多了;在講洋流時引用二戰時期英軍與德軍的戰爭故事,從而設下懸念;在講自然地理時充分應用20元人民幣,學生便被吸引,在讓他們觀察人民幣兩面,猜猜上面風景是哪個著名景點,學生便觀察猜想并回答,引入喀斯特地貌,進入課堂,效果不錯,并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他們的斗志,追求美好的未來。
二、靈活運用語言藝術,創設地理情境
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地理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綜合性強,知識內容豐富,而大部分知識是學生沒有也不可能親自經歷的,因此,地理教學語言不僅要做到科學、準確、清晰,而且要靈活運用語言的藝術。如適當地加上一些諺語、詩歌、成語、歌訣等趣味語言,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地理情境,激起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實地理表象,使學生聽課時如身臨其境,聽后心馳神往、回味無窮,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我在講氣候特點時,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云過山坡濕,雨過山頭明”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得多;在講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垂直分異性規律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百花山上雪”等講述隨著海拔的升高及氣溫、水分的變化,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這樣既簡單又好記,重點也得到深化理解,這些趣味語言的運用,對地理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作用,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課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識。
三、加強情感教育,創造成功的機會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是點燃學生心中自尊和進取的火種。為此,教師應努力營造師生親密無間的和諧氛圍,像春風雨露般滋潤學生的心田。例如:在每一個課堂提問中,只要學生舉手回答,無論正確與否,我都首先肯定他們肯動腦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舉手時,我盡量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的關心和鼓勵似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特別是對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比較多,因此,情感教育顯得特別重要。所以,興趣是成功的向導,堅定的信念是勝利的保證,也是創新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強創造力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影像、動畫、聲音等表現信息媒體的優化組合,并通過計算機的綜合處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式的操作。對于地理學科而言,多媒體輔助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它具有形象、生動、逼真、直觀的特點。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優化地理課堂結構,使課堂素質教學達到更高境界,從而促進素質教育。
目前,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的利用越來越廣,而隨著家庭條件的日益富裕,家庭電腦的普及,因特網與校園網的并軌,當務之急是制作出更精美、更有趣的地理教學軟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有“學”、有“思”、有“樂”、有美的享受,有理想、思維的啟迪,也有知識的傳播,品德的熏陶,以改變重“教”輕“學”、重“講”輕“思”、重“灌”輕“趣”、重“知”輕“智”的現象。如在講授“地球公轉”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地球運動的條件:(1)黃赤交角增大或縮小,地軸的方向不變;(2)黃赤交角不變,但地軸方向變動;(3)黃赤交角為零。這樣可讓學生思考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的不同結果。學生在聯想、分析和發現這些假想運動與現實中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不符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構想的熱情,引發學生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動機及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五、參與小制作或社會實踐,發展綜合創造力
學生參與小制作或社會實踐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學習生動活潑、自覺積極、富有創造性,有助于較好地克服課堂上難于克服的困難。野外考察:通過對各地區的經濟、人文、土壤、氣候、水文、水利、交通的考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鄉土地理、生態農業、生產過程和諸多地理要素;地理資料收集:通過收集各種地理圖片資料,并裝訂成冊,以便講授地理知識時可以展示各類圖片,傳遞信息。
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思維受到啟迪,擴大知識面,增加信息量。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觀察、聯想、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創造力。
總之,只要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有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還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就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創新思維得到發展,真正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實現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幾十年前的愿望: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