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玫

隨著中國社會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給人們帶來諸多心理問題。正如當今的小學生,他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然而,他們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幸福、快樂,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在他們身上日益突出。我想除了一些客觀的原因外,更多的還在于社會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目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學校、社會都片面追求升學率,注重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習負擔過重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首先是家長期望過高,過度的溺愛、刻薄、指責或打罵等行為,都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不良影響。其次是課業過分繁重、生活單調、競爭壓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慮的重要社會原因。再次就是應試教育過分功利化的導向,導致部分家長和老師無暇顧及對孩子在人格和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要預防、減少和解決青少年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就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覺得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是實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1.校園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盡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筑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
3.學校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四風”建設。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能得到良好發展。良好的校風校貌能為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4.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后進生通常是紀律散漫,思想意識差,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是班級管理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做好轉化工作,我覺得在課堂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班的蔡小寶同學,課堂上經常拉攏同學講話,每次作業都欠交,不愿讀書背書,不肯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脾氣大,成績很差。可以說真拿他沒法子。偶然中我發現他原來是很關心集體的,他每天早上一到學校,就搶著幫同學值日,把衛生區打掃得干干凈凈。因此,我抓住這機會找他談心,教育他如果做作業也能像掃地這么認真的話,那么我相信他的成績肯定會很棒的。為了使他增強學習動機,我幾次的跟他談話及疏導他的心理和做心理游戲等,同時和他一起尋找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幫助他樹立學習目標,改變自卑心態,重拾學習信心。現在,他真的變了,作業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績有所進步。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中是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他們的良好情緒;善于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創設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學習;發現并表揚學生的優點,尤其是“弱勢群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他們進取。
2.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心理相容。一個學生只有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五、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正常、健康全面發展的保證。
一般來說,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時給予消除,任其長期積累,超過學生年齡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則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躁、粗暴等人格阻礙。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預防與消除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滋生,促進小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提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隨著社會的重視,目前學校教育已慢慢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這不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二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