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順

韓國著名棋手李昌鎬說:“多出妙手不如減少失誤。”一場成功的考試,是指懂的、會的題目的分數(shù)都拿到了,即“零失誤+常態(tài)發(fā)揮=考試成功”。可同學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考試時由于審題習慣差,不注重細節(jié),答題習慣差,時間分配不合理等原因丟掉了很多不該丟的分,這往往使學生非常懊惱,每次考試前都發(fā)誓一定要把會的題都做對,但是考試成績出來,還是有很多不該做錯的題錯了,難道真的無法避免嗎?其實只要方法得當,這類問題就完全可以避免。下面談談必須重視的幾個問題。
考試的最重要原則:沉著冷靜,不急不躁;認真細心,條理答題;分時合理,檢查仔細。答題的基本方法:先易后難,順序作答;難題拆分,多得半分。經(jīng)驗分享:不要認為讀題是在浪費時間,在已知條件和關鍵詞上徘徊的過程就是我們求得正確答案的過程。
一、審題(審卷)是核心
瀏覽全卷,立足全局;明確答題要求,避免答非所問。
反對考卷一發(fā)下來就開始悶頭答題。在動筆答題之前,一般應將全卷瀏覽一遍,明確卷首或題首的提示或答題要求,按規(guī)范要求答題,杜絕不應有的失分。試題中的關鍵詞語常使用下劃線,以引起考生的注意。如“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不正確的是”等,在此提醒大家注意。
例1.物理知識滲透于我們的生活,以下警示語中與慣性知識無關的是( )
A.汽車后窗貼有“保持車距”
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減速慢行”
C.公共場所標有“禁止吸煙”
D.交通規(guī)則寫有“行車時系好安全帶”
例2.下列實例中,屬于防止慣性產生危害的是( )
A.跳遠運動員起跳前要助跑
B.乘汽車時,要系好安全帶
C.投出的籃球,離手后仍能向前飛行
D.錘頭松了,把錘柄往地上撞幾下,錘頭就套緊了
1.如何讀題?
無論是熟悉的題目還是“生題”,都要逐字逐句地讀題,不能跳躍,要先看完再寫,不要看到過程就立即產生解題的念頭。一定要看清楚問什么,題目條件是什么后再思考。千萬不要憑著經(jīng)驗和舊的思維定勢,在沒有完全看清題目的情況下倉促解答。因為同樣的內容或同樣的插圖,并不意味著有相同的設問。簡單的題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題目至少要看兩遍,難題和材料信息題甚至要反復斟酌。
例3.小明想通過實驗測定一塊具有吸水性的干燥礦石的密度。用調節(jié)好的天平測該物體的質量時,放上砝碼后發(fā)現(xiàn)指針在分度標尺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此時應如何調節(jié)?
解析:學生容易答成將平衡螺母向左移,因為沒看清稱量前與稱量時導致錯誤解答。
例4.用量筒裝某種液體,測得的體積為V,液體與量筒的總質量為m.改變液體的體積,重復上述實驗,得到了一系列V與m對應值,在m—V圖像上描述如圖所示,液體的密度為?搖?搖?搖?搖kg/m
解析:學生容易與過原點的圖像混淆,導致錯誤答案是2.5g/cm3。
例5.正在平直馬路上工作的灑水車,在勻速行駛的過程中,它具有的動能如何變化?
2.如何審題?
解題時審題是關鍵,否則將會離題萬里,前功盡棄。審題時需注意:
(1)要會抓住物理題中的關鍵“字眼”及隱含的條件。
一道物理題中的關鍵“字眼”,是題干內容的核心部分,能否抓住并理解關鍵“字眼”及關鍵“字眼”隱含的條件,是正確解答題目的關鍵。比如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意味著:速度不變;受到平衡力或不受力。
例6.對于小孩從滑梯上勻速下滑的過程,動能和勢能如何變化?
例7.在校運動會上,錢程同學用50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擲出了12m遠。這一過程中,他對鉛球所做的功為( );鉛球在地面滾動過程中,人對它做的功應為( )
A.0J B.360J C.6000J 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2)抓住物理本質,排除多余因素對解題的干擾。
物體水平移動時,不會克服重力做功,此時物體的重力就是干擾因素。物體以不同的速度勻速上升或勻速下降,表明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時的“上升”、“下降”及“不同的速度”均為干擾因素。兩燈串聯(lián),甲比乙亮。這里的“甲比乙亮”就是判斷電流相等的干擾因素。
例8.有甲、乙兩個質量相同的物體分別懸浮在水面下1m和2m深處,由此可以判斷甲物體受到的浮力?搖 ?搖?搖?搖乙物體受到的浮力。
例9.小紅用一水平的力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未推動,這是因為她的推力?搖?搖?搖 ?搖桌子受到的地面摩擦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二、單項選擇題的解題技巧和方法
1.直接判斷法:利用概念、規(guī)律和事實直接看準某一選項是完全肯定的,其他選項是不正確的,這時將唯一的正確選項答出。
2.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選項正確,也可以肯定哪些選項一定不正確,先把它們排除掉,在余下的選項中做認真的分析與比較,最后確定一個選項。單項選擇題一定不要缺答。
例10.下列用電器不是利用電流熱效應工作的是( )
A.電飯鍋 B.電取暖器 C.微波爐 D.電水壺
例11.為了判斷一根鋼棒是否具有磁性,侯雯同學進行了如下幾組小實驗,其中不能達到目的的是( )
A.讓鋼棒靠近鐵屑,鐵屑被吸引,則鋼棒具有磁性
B.用細線將鋼棒吊起來,使它能在水平面內自由轉動,靜止時總是指南北方向,則鋼棒具有磁性
C.讓小磁針靠近鋼棒,若鋼棒與小磁針相互排斥,則鋼棒具有磁性
D.讓小磁針靠近鋼棒,若鋼棒與小磁針相互吸引,則鋼棒具有磁性
三、解答填空題應注意的事項
先前后連貫,完整讀一遍題目,切忌斷章取義。對概念性和規(guī)律性的問題回答要求用詞簡練、到位,要用科學、規(guī)范的物理術語表述,且完成填空之后,前后要連貫、通順。
例12.小孩從滑梯上滑下的時候,臀部有灼熱感,這是用?搖?搖 ?搖?搖的方法改變小孩臀部的內能的;家庭炒菜的時候,勺把會變熱,這是用?搖?搖 ?搖?搖的方法改變勺把內能的。
解析:學生容易錯寫成“摩擦和加熱”,這都是生活語言而非物理名詞。
例13.在列車內的水平桌面上,放一杯水,如果水面突然發(fā)生了如圖所示的變化,則列車的運動狀態(tài)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搖 ?搖?搖?搖和?搖 ?搖?搖?搖。
解析:向前加速或向后減速是錯誤的,應向右加速或向左減速。
四、語言表達題的解法
要用規(guī)范的物理書面語言表述,就要做到準確、完整、嚴謹,條理清楚,前后連貫。
1.簡答題(說理題)
找準原理與規(guī)律。要尋找到題目中的關鍵詞及與之相關的物理原理和規(guī)律,然后組織好語言把這些詞鑲嵌到答案中。
例14.用久的燈泡壁發(fā)黑,在相同電壓下工作時,亮度比原來的要暗一些,為什么?
解析:要答到兩個方面。一是燈絲在高溫下升華,燈絲變細,電阻變大;二是根據(jù)P=U2/R,燈絲功率變小.
2.寫實驗步驟和判斷方法
例15.探究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時,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說出操作步驟。
答:物體放在水平桌面,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直線拉動物體,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摩擦力大小(二力平衡)。
3.歸納實驗結論
探究性實驗經(jīng)常要根據(jù)某些插圖或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在表述結論時,注意以下幾點:(1)緊扣探究的主題,套用已知的物理規(guī)律(原理)作答;(2)結論準確、全面,結論準確到什么程度,由題中的數(shù)據(jù)決定;(3)寫出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凡是有兩個以上影響因素的,寫結論時,一定要加上“當……一定時……;或當……不變時……”的條件,力求物理語言表述完整;(4)注意邏輯性,因果關系不要顛倒。
例16.小華在課外探究彈簧的伸長跟外力的變化關系的實驗,往往是在彈簧下掛成倍數(shù)增加的鉤碼,記下鉤碼的質量及彈簧指針到達的位置,然后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解析:常見的錯誤是:彈簧的伸長與鉤碼質量成正比。漏寫在一定范圍內且質量應改成拉力。
例17.為了探究物質的某種特性,某同學分別用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做實驗,實驗時,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別測出甲(或乙)液體在不同體積時的質量,下表記錄的是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及求得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分析上表中甲、乙兩種液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關系,可歸納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解析:寫結論時要突出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關于作圖題,計算題,材料信息題的答題方法,由于篇幅所限,以后有機會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