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可是高中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大多數學生都對語文敬而遠之。在各門學科中,語文已排到了“小四”、“小五”的地位。目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受學生重視,這其中固然有語文學科自身特點(需要不斷積累,不像理化學科短時間就能出成績)的因素。但作為一名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不得不承認,課堂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是老師在唱獨角戲。老師們在臺上投入地、忘情地表演,學生們在臺下卻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語文課不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等。課堂不應是老師一個人的秀場,而應該成為學生燃燒學習熱情的舞臺。老師們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也在積極想辦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用圖片、視頻、音樂、表演等手段,這些手段在最初使用時確實能激發學生興趣,但從長遠看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就如何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我結合在參與課改過程中的體會,以所教的學生為實驗對象,摸索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這種模式的流程是教師下發導學提綱,學生課下自主完成導學提綱上的預習任務;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合作解決疑難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拓展更深層次的問題。通過這幾個環節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該模式的特點是:1.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讓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發揮相得益彰恰如其分。2.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在自主學習階段對詞句、寫作方法、思想內容若有不解或者疑問則要敢于質疑,并把這些疑問拿到課堂上交流。3.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只有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依靠學生經驗、智慧進行教學,會使課堂變得更有潛力。4.學生角色的轉變。在這個模式中,學生會充當老師與學生的雙重角色。他們既是接受考評的學生,又是考評別人的老師,兩種角色并存。教師只需做旁觀者,關注學生的評價過程和學習狀態。
在具體實施這一模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需要深挖教材,精心備課,以充分的課前準備保證課堂的高效。
有些老師因為備課不夠充分、知識積淀不夠深厚或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課堂上不敢放開,這無形當中就限制了學生思維,導致課堂不夠高效。“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在課前下足工夫。備課不是單純地翻閱各種資料整理成教案,而必須花工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中的重難點,同時要研究考試大綱,對于大綱中規定考察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所教學生的情況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應急預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重視并設計好導學提綱。
利用好導學提綱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效率,一定要重視導學提綱的編寫設計。1.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指向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太籠統或者指向不明的問題會讓學生無所適從。2.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能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過難或者過易的問題不要設計,要讓學生“踮著腳摘桃子”,學生不用思維就能回答的問題沒有價值,學生怎么思維也思維不出來的問題同樣沒有價值。3.設計一些有意義、有梯度、有趣味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和小組探究,讓他們時刻保持新鮮感和探究的積極性。事實上,課本的知識容量是有限的,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加有限,更多的知識則應當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不斷拓展思維空間,增加知識的外延。日積月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漸增強,知識儲備相應變得豐富。4.要根據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水平和層次有針對性地編寫導學提綱,效果才更好。從網上下載或者用別的同學科老師編寫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班的學情。
三、小組合作很重要,評價與激勵機制要跟上。
“小組合作”的形式能營造學生之間互學、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之間互通有無,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同時把課堂延伸到課外。這種形式對于保證課堂的高效非常必要。小組合作探究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1.組長的確定。要挑選那些綜合素質較強的,有責任心,在同學中有一定威信的學生。能夠當好老師的助手,協調本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督促本小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2.組員的構成。每個小組應該是班級的縮影或截面,所以在構成上應該有合理差異。這種差異包括性別、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
小組劃分好之后,接下來就是在課堂上如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高效參與,老師需要有相應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學生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也需要被認可、被尊重。積極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保護與發展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了積極的評價,學生就會受到鼓勵,從而更愿意參與和回答問題。沒有一個學生從心底里愿意把問題答錯,所以不管學生回答正確與否,這種積極參與的精神都值得鼓勵,老師在評價學生時語言就要帶有激勵意義,肯定學生的優點。即便學生回答得并不完美也要肯定其勇氣,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有信心。老師在課堂上需要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
學生在展示完小組合作的成果后,老師就需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小組評分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每節課評出最佳團隊和最佳個人,無形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夢想都有激情,如果老師引導得當,則完全可以把他的潛力開發出來。
四、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構建高效課堂很重要。
“親其師,信其道”,正是這個道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面孔,要放下身段,用賞識的眼光看學生,用關愛的話語叩開學生心扉,啟迪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答題。課堂上老師的每一個鼓勵的眼神、每一句關心的話語都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們要嘗試著理解學生,將心比心。只有做到這一點,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才會變得自然、親切、順暢、有效。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五、探究拓展的內容不應脫離文本。
課堂上要求立足課本的同時,向課外適當延伸,將文本與生活相互融合,擴大語文的外延和內涵,使語文課堂豐富多彩,讓學生盡展語文才華。
當然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還有很多,單靠一種模式無法解決遇到的一切教學問題。教師只有理性地認識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冷靜思考,勇于實踐,善于總結,才會讓課堂真正高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了僅有的幾朵花兒燦爛,而是為了整個春天百花齊放。激發學生的潛藏在靈魂深處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讓他們在語文課上愛讀書、樂讀書、善讀書,是語文課程改革的目的,為此語文教師將不懈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