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亞



在日常教學中,我不斷實踐著這一理論,漸漸的,數學課堂變得有活力了,實效提高了。我認為老師要成為學習的引路人,必須做到精心備課,全心上課,潛心反思。學生要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必須做到靜心前置,專心探究,慧心反思,細心練習。下面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教學做合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在前置作業中自主喚醒相關的舊知和技能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需要學生在正確理解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學生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及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學習,這些已有的舊知,都是探究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生長點。雖然通過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學習,學生明確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對邊平行且相等,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并且能正確畫出任意底邊上的高。但由于過了一個暑假,部分同學對這些基礎知識有所遺忘,作高的技能也有所生疏,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精心完成前置作業,進而喚醒相關的舊知和技能,提前為新課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
前置作業:
(1)給學生一張格子紙,要求學生在格子圖里畫3個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
(2)過平行四邊形左上角A點,畫出平行四邊形不同的高。
(3)長方形面積=( ),字母公式S=( );正方形面積=( ),字母公式S=( )。
(4)長方形周長=( ),字母公式S=( );正方形周長=( ),字母公式S=( )。
二、在動手探究中自主建構活動的經驗和方法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探究是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探究的基礎,學生一旦積累了相關的學習經驗,就能自主運用到后續學習中,因此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一課有著重要的價值。
1.在交流中體會轉化的價值。
(1)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如下圖)
學生獨立思考片刻之后,展示交流了兩種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不規則面積是12平方厘米。(如下圖)方法一是剪去上面2個小正方形,平移到下面空缺的位置,把不規則的圖形變成長方形。方法二是剪去下面2個小正方形,平移到上面空缺的角上,結果也把不規則的圖形變成長方形。
(2)剛才大家都用了“轉化”的方法,解決了實際問題。對于“轉化”,你有什么疑問?如果學生沒有,老師提問:①為什么要轉化?②怎樣轉化?③轉化的結果怎樣?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集體反饋,讓每個學生感悟轉化思想的本質:轉化的目的就是要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規則圖形,即把不能解決的問題轉化成能解決的問題;轉化的結果,圖形的形狀變了,但面積大小沒有變。
(3)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如下圖)這一題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價值,理解轉化前后圖形的面積始終不變。
2.在探究中尋找轉化的策略。
學生主動探究之后,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方法一:剪下一個三角形平移,轉化成長方形。因為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面積是24平方厘米,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是24平方厘米。方法二:剪下一個梯形平移,轉化成長方形。因為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面積是24平方厘米,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是24平方厘米。
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后,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兩種不同的轉化方法之間有沒有共同之處?一番思考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不同轉化方法的背后隱藏著相同的數學本質: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剪一刀,就會出現4個直角,因此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
3.在創新中領會轉化的精髓。
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我及時追問:“誰還有其他轉化方法嗎?”于是有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發言了,他想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一刀,然后再拼成學過的圖形。大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演示,但嘗試了多次,都不能將兩個三角形拼成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或正方形。雖然是錯誤的生成資源,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轉化的目的是把新問題轉化成老問題,如果不能轉化成老問題,那么轉化也就失去了價值。
三、在反思討論中自主經歷公式的推導和運用
1.利用推理,創造面積公式。
結合剛才剪拼的經驗,已經有個別學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秘密了。于是讓學生先在小組里進行交流,然后再進行全班反饋。最后大家都利用推理,創造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因為轉化后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后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2.利用畫圖,凸顯對應關系。
如果已知平行四邊形水池的底是8米,高是6米(如下圖所示),這個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有的學生脫口而出48平方米,但有的學生說不能計算,因為高6米的底沒有已知,缺少條件不能計算。
為了讓每孩子深刻感悟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我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前置作業第(2)小題的作圖結果,過A點可以畫兩條高,為了方便表述,底和高分別標注了相應的字母:“a”、“h”、“a”、“h”。由此孩子直觀理解了:S=a×h或S=a。
3.利用變式,學會靈活運用。
接著老師補充了平行四邊形水池的另外一條底是16米,學生很快計算出水池的面積是16×6=96平方米。緊接著老師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另一條高是多少米?思維活躍的孩子很快找到了問題的方法,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即96÷8=12米。
四、在開放練習中自主提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思考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在數學活動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5]。解決實際問題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等數學思維能力,但題海戰術、機械練習都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為此我總是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在挑戰多層次、多樣化的開放練習中自主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1.試一試:一塊平行四邊形玻璃,底50厘米,高70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這一題是基礎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公式的認知程度。因為底和高都已知,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直接利用面積公式計算即可。
2.練一練:這一題主要考察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結合直觀圖,啟發學生自主發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隱含關系:長相當于底,寬相當于高。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用“長×寬”即可。
3.畫一畫:這一題是比較綜合的題目,對數學思維能力的要求較前2題明顯提高。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思考結果。通過讀圖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長6厘米,寬3厘米,面積是18平方厘米。因此很容易聯想到:平行四邊形的底6厘米,高3厘米即可。接著畫第二個平行四邊形的時候,有的學生有困難了,于是請有新答案的學生進行展示。通過小老師的講解,剛才有困難的同學豁然開朗了。通過仔細觀察,大家還發現了一個規律: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可以不同,但面積一定相等;反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形狀不一定相同。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啟發學生繼續思考:“還有畫出其他形狀的平行四邊形嗎?”短暫思考之后,有學生想到了底是3厘米,高5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底15厘米,高1厘米的平行四邊形,或者底1厘米,高15厘米的平行四邊形。于是請學生具體說說解題的思考過程: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是15平方厘米,所以只要思考( )×( )=15即可,15=1×15或15×1;15=5×3或3×5。一共可以畫4種不同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而每種平行四邊形又可以畫出等底等高的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
教學至此,學生人人都親身參與問題解決的發現過程、探索過程及創新過程。解題能力得到提高,數學思維得以培養,不同學生都收獲了思考的樂趣,感受了數學的魅力。
雖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至今已有九十多年,但它并沒有被淘汰,相反在新時期的教學改革中,還起著積極的借鑒作用。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地理解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精髓,老師真教,學生真學,唯有這樣,我們的教學就充滿希望,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