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嬌美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把注意力放在了教學過程的結構、教學設計和氛圍等上,卻沒有真正傾聽學生的心聲,捕捉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細節,忽視對這些最細微的環節處理,導致了種種不完美。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雖相當細小,但在課堂教學過程和促進學生發展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功能和價值。所以絕不可忽視細節,而應牢牢抓住,發揮其作用。現就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哪些方面關注細節談談我的拙見。
1.學生動手操作中關注細節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課程要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于強烈的認知沖突,并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于為后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在五(2)班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一直舉手想要說出自己的不同方法。這個小細節讓我在五(3)班的教學中,沒有局限于課本上的方法,只是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積,結果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真的想出了許多方法。
①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占大部分,通過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
②有數方格的;
③把一個梯形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④把一個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⑤把梯形剪開再拼成一個三角形;
⑥把梯形剪開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就這樣,學生通過探究、交流,發現規律,生成了梯形的面積公式。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內容有很多,教者要設計好方案,把握好時機,盡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2.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中關注細節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信息,達到更好的效果。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要使他們樂于接受,能主動探索,最有效的教學是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其中,身體力行知識的生成和發展,主動地發現知識,有效地建構知識。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第一個班級我就按照教學的一般結構講圓的周長,發現一個小細節,很多孩子聽得云里霧里,失去了聽的耐心。在第二個班級,我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創造條件讓學生成為真實的探索者:通過充分操作,得出“繞”、“滾”、“截”三種“化曲為直”的方法測出圓的周長,像數學家一樣經歷“問題—猜測—測量—再測量—歸納—驗證”的探究過程,完成數學的再創造。我發現這個班級的學生學得不亦樂乎,很快接受了新知識。
教師和學生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共同參與者和知識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師是項目和課題主任,學生與教師一起負責研究、發現、設計和建造。教師先要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篩選,將那些中等難度的、與學生舊知聯系緊密的、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利用各種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教師還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
3.小組合作學習中關注細節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細節很重要。小組成員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合作這樣的細節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要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就要對每個學生的素質進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學生的特性,分組時要考慮每個組的成員的組織能力、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教師要使每個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使他們體驗到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解決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合作學習可以提高每個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處,從而對小組合作學習產生認同感。此外,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這樣使小組成員更樂于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有選擇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于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一人不能獨立解決的、并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有合作的價值。教師應該認識到,一些簡單和顯而易見的問題也讓學生合作學習,討論研究,那是毫無意義和極不科學的。合作學習的項目和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要達到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要設計好一堂課的每個環節大約用多少時間,什么內容需要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是多少等。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和目標要非常明確,并且是學生合作行為的指南,要給學生留有實驗、提問、嘗試的機會和空間,讓所有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其中。
在數學教學中,假如學生在課堂上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那么他們不但可以在學習時獲得愉快的情緒,而且可能對學習產生積極的體驗,越來越喜歡學習。研究表明,當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之時,他們的學習會更有效率,收獲更多。
只要注重細節的把握和合理的處理,就會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精致,更有成效,就能使數學成為最有魅力的學科。當然,數學教學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細節,關注教學細節的設計將成為每個教師的教學要求,如何處理這些細節,是數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