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琪紅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學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出錯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說,出錯是學生的權利;教師絕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學生,更不必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要允許學生出錯,甚至誘導學生“犯錯”,并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燒得更旺,使數學課堂呈現無法預設的精彩。
一、允許出錯,提供平臺
一位教育家曾說:“疏松的土質能使植物更加茁壯成長,而寬松的環境則能讓心靈更加健康地發展。”如果能用開“綠燈”的方式對待學生的錯誤: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那么在課堂上,學生就沒有因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更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才會敢想、敢說、敢做、敢問,才可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反之,學生會因為怕被老師批評而惴惴不安,平時一個“怕”字當頭,對錯誤極力回避,不敢說、不敢做,長期下去,會扼殺學生好奇、求知的天性,導致他們形成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害怕困難的性格,長大怎能成為敢說、敢做的創新型人才?
二、誘導犯錯,引導深思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解題方法當然應該絕對可靠,可在教學過程的某些環節,如能人為地設置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再引導學生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完“圓的面積計算”,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塊長方形鐵皮,長是16厘米,寬8厘米,如果用它剪邊長2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用長方形鐵皮的總面積除以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即16×8÷(2×2)=32(個)計算。我問:“如果要把鐵皮改剪直徑是2厘米的小圓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呢?”許多學生理直氣壯地說:“這有何難,不就是16×8÷[3.14×(2÷2)2]≈41(個)。”好家伙,果然中計。此時,有一位學生提出:“在實際剪裁的過程中,會浪費掉一定的鐵皮。”計算的結果應該用“去尾法”保留整數,即40個。我趁勢問:“那么在剪裁過程中,每兩個圓片之間也要浪費一些鐵片,你們有沒有考慮到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為了加深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我讓學生在草稿上畫圖,當草圖躍然紙上的時候,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原來長邊只能排8個圓,寬邊只能排4個圓,根本不可能剪出40個。只能用(16÷2)×(8÷2)=32(個)。可見,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是一把“雙刃劍”,成功因為經驗,錯誤也可能因為經驗。“吃一塹長一智”,有時候反面的教訓比正面的經驗要深刻得多,只有歷經險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將印象深刻,記憶久遠,甚至終生難忘。若教師在教學中扶得太多,放得太少,學生在學習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趨,經歷的挫折少了,解決問題淺嘗輒止,就不會產生獨到的見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適當地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認認真真地錯一回,讓學生在摔打中學會對數學問題作深入的思考。
三、機智糾錯,變廢為寶
教學中的非預設生成可能來自于學生,也可能來自于老師。對于來自學生的錯誤,我們常能從容應對,但對于自己的失誤,我們有時卻會覺得不知所措。這里有個所謂的“面子”問題,特別是大型公開課時,有些人被所謂的“師道尊嚴”所困,采用掩飾或回避的方式,結果適得其反。其實,能否妥善處理失誤,恰恰是檢驗教師素質高低的大好機會。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教師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時此地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手段并且正確地加以運用。”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教學的其中一環節,在學生明確軸對稱圖形概念后研究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我提供給每組學生9個平面圖形進行研究,小組合作一段時間后,每組的研究報告陸續傳了上來。為讓學生對對稱軸的條數有概括性的認識。我請拿到大平面圖形的同學按要求貼到黑板上。如圖:
學生按要求貼好后
師:對黑板上貼的結果,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生1:3號貼錯了!(我在每個平面圖形上標了號)它是等腰三角形,應該有1條對稱軸。
我一看,剛才的同學把3號貼到了無對稱軸那里了。
師:哦!3號是等腰三角形,它應該有幾條對稱軸呀?
學生齊答:1條。
師:那剛才是誰貼的呢?上來改正一下好嗎?
學生站起來,我一看,他是我們班數學成績較好的同學。
生:老師,我剛才仔細折過了,發現折痕兩邊不能重合,那不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我想他折的方向肯定錯了。)
師:那你上來,再重新折一下好嗎?
學生上來一折:“老師你看,相差一點點!”我當時就一怔,確實,在電腦上畫的圖,再經過剪刀剪,這時的等腰三角形說嚴格點真的是不等腰。怎么辦?當時可是有很多聽課老師在場,我心里急速地盤算著怎樣處理這因為我的失誤而造成的尷尬。
師:同學們,真是對不起,由于老師的失誤,沒有把這個等腰三角形剪好,剛才這位同學真仔細!他通過仔細折,發現了問題!
生:老師,沒關系的,我們把它當做等腰三角形好了。(他們為了維護老師的形象,甚至有點責怪剛才那位學生不懂場合)
我靈機一動,何不這樣:
師:那既然3號不是個等腰三角形,誰有辦法使它變成等腰三角形呢?
生:只要剪一刀!把剛才折出來多余的部分剪掉,就是等腰三角形了。
一生拿出剪刀。“喀嚓!”一個等腰三角形便貼到了黑板上。
生:老師!用這樣對折再剪的方法,剪出來的圖形肯定是軸對稱圖形!
師:是嗎?那就讓我們來試一試,剪一個你喜歡的軸對稱圖形!
不一會兒,實物投影上放滿了學生頗有創意的作品:衣服,小兔,蘿卜,蝴蝶……課堂教學是復雜的活動,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也難免出現“卡殼”、“走調”現象,過失在所難免。這節課中,由于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沒有做到位,等腰三角形變得不等腰了,面對自身的失誤,我及時糾錯,并抓住契機發掘其中有價值的教學因素。正是這不等腰的三角形讓學生萌發了剪軸對稱圖形的意愿,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錯誤之所以是寶貝,其價值有時并不終于錯誤本身,而在于師生從中獲得新的啟迪。這不但需要我們有沉靜的心理和從容應變的機智,更需要樹立牢固的錯誤意識,課堂教學中的錯誤,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對老師來說,是一種機遇,在課堂中利用好錯誤資源,不僅使一些尷尬的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決教學中的疏與堵的矛盾,使得教學過程如同溪水碰巖石——有障礙而得以飄揚——更美。
四、巧妙導錯,成就精彩
對待孩子的錯誤,如果只是一味地原諒而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變成了縱容,后果將不堪設想。塞繆爾·斯邁爾德說:“與其說是人們的錯誤使其墮落,不如說是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導致他們墮落。”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在寬容之余,還必須加以正確引導,讓錯誤成為一種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讓學生說說怎樣寫一個分數,并說出這樣寫的理由。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按分子—分數線—分母的順序書寫,理由是按照漢字的書寫順序,應該從上到下寫。立即有同學提出應該按分母—分數線—分子的順序寫,應該從下到上寫。當提問到另一位學生,他認為應該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然后寫分子,問他理由時他竟然說:“沒有媽哪來的兒子?”頓時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師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數,先有平均分的份數才能有所取的份數,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數叫做分母,把取的份數叫分子,不就像先有媽后有兒子嗎?”話音剛落,教室里已是掌聲不斷。在這里教師并沒有直接否認前面兩種分數的書寫方法,而是通過對三種書寫方法的誘導,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比較。順著學生對分母、分子的比喻,使學生掌握了分數的正確書寫方法,并對分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使課堂錦上添花,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開發引導課堂的“寶藏”——錯誤,這是一門藝術。對于那些在設計好的教案外和常規課堂內突然出現的教育資源,尤其需要積極對待,及時抓取,細心呵護,用心挖掘妥當處理、巧妙引導,這樣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最終讓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為數學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