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芬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到底應該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學內容的難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這些都成了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找到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其終身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是信息技術課的重要責任。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術課,是信息技術教師研究的重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教學效率,這種追求是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我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做了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師能參與一同探討。
1.落實機房實踐目標,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計算機上機實踐課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如,我在教學工作表的使用一課時,確定了以下目標:①學會自己創建一張工作表(工作表的命名,工作薄的命名,單元格的名稱);②了解BOOK與SHEET的名稱和功能;③在工作表中分別輸入中文與英文的區別;④學會利用填充柄的輸入。例如,輸入一系列連續的學號時,要求學生用CTRL+鼠標拖動,按CTRL則是依次遞增,不按則是同一個數的多次重復,如果不用CTRL則有沒有其他方法,教師應以啟發為主,讓學生學會輸入像1、3、9、27……這樣的等比數列。整堂課,學生皆積極動手參與,效果良好。
2.運用多媒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課的理論知識,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課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大家的一個問題。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講,教材有些事物、現象、情景、過程等涉及理論原理,學生無法看到,問題難以得到滿意解決。實踐操作是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如何突破困惑呢,我在教學中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有效解決了由于不易觀察或操作不夠規范而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诶碚撝R比較枯燥,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在實際教學中,適當引入flash動畫、小游戲、熱點新聞等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原本枯燥的課堂頓時活起來。
3.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
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將能力需求不同的教學分為幾種層次,對基礎差一些的學生,讓他們充分學好教材和考綱范疇內的要點和內容,合理給學生分組。教師利用學生的上機活動時間調節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內容,教師是課堂駕馭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支配者,要適當調整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4.巧設懸念,給學生留有思考空間
新課標提出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提出一些問題,有意識地留下伏筆和制造一定的懸念,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和學習。例如,在教“文字處理軟件”時,雖然這部分內容在會考中占了60%的比例,大多數學生都已經很熟悉了,但需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細化。學生對WORD的興趣并不濃厚。有的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們從小伴隨著WORD長大的,這些內容我都滾瓜爛熟了,不用學了?!蔽覜]有反駁他們,而是設計了幾個技巧性問題給學生課上提出疑問,如:如何將頁眉中的暗線去掉,改變頁眉默認的樣式及文字與圖片按任意形狀環繞即編輯圖片頂點等。讓他們獨自思考和完成,多數學生做不出來,他們受到觸動,就會帶著懸念,挖掘未知領域,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過程。
5.合理利用評價機制,充分激勵學生
激勵性的評價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測評可以通過日常作業、定期的技能競賽、階段考試及學生作品展示等手段實現。教師的評價可以通過班與班之間的對比及學生對教師的認可程度、調查報告等形式完成。我在教學中第一學期給學生布置個人主頁,讓他們期末前提交到INTERNET上,各班級同學間互相展示,評出優劣,并讓生生間進行討論和評價,作為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指標,并作為一種督促和激勵手段。另外,還可以舉行各種形式的制作比賽,如課件制作比賽、小游戲制作比賽、編程比賽等,因為高中學生都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通過這些比賽展示,讓學生互相交流展現自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老師循循善誘,不僅讓學生展現自我,更讓學生學會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6.情境創設要以教學目標為準繩
情境的創設應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不能擺花架子、走過場,不求實效。要讓學生在情境的激勵誘導下,師生共同努力探索、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發展的目的。情境創設應該能讓學生學會搜集、處理和發布信息。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并非單純指向信息技術技能本身。確切地說,應當指向學生能夠應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時,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并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
7.采用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法
本教學法基于“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原則,以課本知識為依托,以教師制作的動態學習網站為課程載體,利用網絡這種互動媒體開發學生的智能,營造自主、創新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基于網絡資源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生利用專題學習網站自主學習、利用互聯網進行問題的解答,利用網站動態提交后臺,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互評、交流,從而使信息技術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很好地體現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有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