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輝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批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后出現一種特殊社會群體——留守學生,這些正處在好動時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由于缺少父母的嚴格教育,久而久之,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他們遇事缺乏自信,不善與人交流,自律能力差,普遍表現出學習觀念淡薄、學習成績滑坡等特點,所以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成為不得不大力解決的問題。作者提出要解決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應該立足“四心”(愛心、耐心、細心、恒心);引導留守學生與父母書信、電話、視頻,適時溝通;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多與管護人交流。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學生 教育方法
甘肅省定西市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近年來,隨著我國快速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這些農民工絕大多數把子女留給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沒有父母監管、看護。于是,在農村教育中,出現一個特有群落——農村留守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現狀,成為困擾在我區許多教育部門和有關人士心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難題,成為不得不大力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我所教學的班級里,全班43名學生,其中22名為留守兒童,占班級人數的51.2%,這些留守兒童由于大多由爺爺奶奶管護,爺爺奶奶大多數年老體衰,加之農活比較多、文化程度低等因素影響,只是一味地對孩子溺愛、嬌縱或放任自流,輔導孩子學習少,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們由于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在心理上產生對孩子的負疚感,于是,便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所謂的“物質和精神補償”,使得留守孩子亂花錢、沉迷于上網,甚至整日游離在網絡世界,久而久之,這些孩子養成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如我班的張偉同學,父母長年在新疆打工,由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文化程度不高,一味寵愛孩子,無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爺爺奶奶總會想辦法盡可能滿足,這樣該同學逐漸形成了驕橫、自私、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學校里經常欺負、打罵同學,作業不想做了,就掏錢請人做,老師批評時肆意頂嘴。父母們長期在外,一年半載回家一趟,因無法照顧孩子,總覺得對不起孩子,以物質的滿足平衡心理的虧欠感。老師對其進行家訪時,爺爺奶奶總說他們沒辦法……
在當地,這樣的留守兒童很多,這些正處在好動時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由于缺少父母的嚴格教育,久而久之,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特點,他們遇事缺乏自信,不善與人交流,自律能力差,普遍表現為學習觀念淡薄,學習成績滑坡,成為名副其實的后進生。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我認為,要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就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四心”,關愛留守學生
社會、家庭、學校要多關愛留守學生,教師對留守兒童“高看一眼”。留守學生需要愛,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這樣幾點體會,即要對他們有四心:愛心、耐心、細心和恒心。
1.要有愛心: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顆愛心,愛每一個留守學生,因為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更需關愛。作為班主任,我提倡做留守學生的“半個家長”,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擔負起一部分家長的職責,學校是他們的第二個家,當這些學生得不到家庭的親情與溫暖時,學生會渴望在學校得到教師的呵護和同學的關愛,因此要求老師多與他們面對面地溝通,多給他們一點愛心,用自己寬廣的胸懷接納他們,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子女,讓他們感受到父母般的溫暖。
2.要有耐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與學生打交道特別是問題學生,比的就是耐心,要沉得住氣,始終以心平氣和的心態與他們交談,以一顆火熱的心感化他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之后”。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家庭教育本來對孩子有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無形中助長了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沖動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性格,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說服教育,用反復的、誠懇的、耐心的方式消除他們的不良習氣,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自己、賞識自己。
3.要細心: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可能地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一位教師要有母親般的愛心: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注意學生的生活。既要觀察他們的每一個反常舉動,更要留心他們的每一句不適宜的話語。一位教師要有明察秋毫的判斷力,要勤說(說道理),勤問(問情況),勤思(思方法),勤訪(訪原因)。細心駛得萬年船。只要我們細心做工作,一些意外就可以避免,一個不經意的關懷、諒解、寬容也許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4.要有恒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學生的教育本應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齊努力,而留守學生缺少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也非常薄弱,所以教師肩上的擔子很重,需要我們有打持久戰的耐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我國著名文學家夏丏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脫不了一個空虛。”做好留守學生的工作,是一個艱辛而又曲折的探索過程,只要我們對學生有滿腔的情愛,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留守學生,也就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撐起了一片天空。
二、多引導留守學生與父母書信、電話、視頻,適時溝通
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尤其是全面掌握其父母的詳細通信地址和聯系電話等信息,適時引導留守學生以信件或短信,甚至視頻等方式和父母交流溝通,反映自己的學習幾個方面的表現等情況,并要求父母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有一位同學陳悅,其父母均在北京打工,我幫助她經常與父母經常通過書信、視頻的溝通,這位同學在心理上感覺其父母就在身邊,之后在學習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三、要求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班主任多要求家長或監護人關心孩子,使其能夠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愛。平時,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成長情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管護人要真正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家庭結構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四、多與管護人交流
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有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找到學校,反映留守兒童在家中不聽話,不做作業,管不住,讓老師在學校多管管,這些同學往往由于其爺爺奶奶忙于農事或與孩子很少交流,不知孩子之所想和所需,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與管護人交流,從而使老師、管護人相互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建立有的放矢的雙向教育,從而使學校、家庭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達到預期的工作效果。
總之,我認為不要放棄,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一棵草都有泛綠的時候。用愛寬容他們,呵護他們,賦予他們怒放的生命,我相信野百合也有美麗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楊群.關愛“五失”農村留守學生[J].精神文明導刊,2008(1).
[2]謝志強,潘嘉.游走在城鄉夾縫中的留守兒童[J].精神文明導刊,2008(1).
[3]管曙光.扎實推進“留守兒童關愛工程[J].精神文明導刊,2008(2).
[4]顧秀蓮.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國婦女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