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
摘 要: 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夠直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更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為切入點,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高中歷史 自主學習 教學方法
“中國的學生是知識太多,活的思想太少。”這是楊振寧先生對中國學生的概述。言辭犀利但是醍醐灌頂。中國的教育太重視一點一滴知識的積累,而忽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灌、學生學,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模式,但是實踐證明“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我以《皇權的加強,相權的削弱》之一教學內容談談具體做法。
一、激發學生的歷史課堂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它推動人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只有對于所學知識感興趣,才能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愿意在歷史課堂上培養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前首先充分做好準備工作,課堂中要把每一堂課講得生動,讓學生學懂弄通,使其對你所講授的課程感興趣。如何能夠激發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首先要在導入新課上下工夫。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導入新課一環非常重要。教師從一開始導入新課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堂成功課的關鍵環節之一。設計妙趣橫生、形式多樣的導入語,能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積極心理因素。比如在講授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的教學內容時,我為學生展示了中國歷史上幾位著名的皇帝和丞相,如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明太祖朱元璋和胡惟庸等,并且為學生簡單講解了他們之間的關系。由于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并想深入挖掘,立馬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大家的思緒快速進入教學內容的學習中。
二、指導學生閱讀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指導學生的閱讀要做到閱讀前明確提出閱讀的目的和要求,閱讀中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閱讀后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例如我在講皇權加強、相權削弱這一內容時,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第四課知識鏈接關于“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的原始材料,明確要求通過閱讀概括出變化的表現及原因。后來在提問時,學生都能概括出官員地位在不斷下降,并通過表現得到皇權加強的結論。
三、啟發學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善于學習,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甚至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了啟發學生思考,應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如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設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疑難點設問。對較難或較綜合的問題,用按認知層次分化知識的方法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地發問,對學生錯誤或不全面的答案進行反問,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例如我在講漢朝加強皇權的措施時,先要學生回答秦朝的制度,以及丞相的地位和權力,再談談丞相權力過大帶來的危害,最后設問漢代應該如何限制相權?這樣通過層層設問,由淺至深,使學生理解漢代實行中外朝制度的前因后果,并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四、組織學生討論
討論是學生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合作討論學習,通過鼓勵學生合作與交流,創設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無心卻有意地向學生灌輸了一種社會觀念,即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過人之處,學生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的學習資源。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道路乃至人生道路都是益處良多。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課氛圍,鼓勵學生之間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從相互啟迪中提高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明朝廢丞相,設內閣的子目教學中,我創設了問題情境:“假如你是朱元璋在面對元末明初的政治狀況時,你是要保留還是廢除丞相制度呢?”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個時代,儼然以朱元璋的身份思索答案,甚至有的學生還入木三分,分析其中的原因,加強皇權必然的結果,非常準確到位。當然,由于受認知水平和個體的差異的限制,學生思考的結果或所持的觀點不可能科學、合理,教師要從中發現其合理的因素并給予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悅,才會繼續參與辯論。
五、引導學生總結
歸納總結是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納的過程,教師不能包辦。為了使學生掌握總結技能,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充分挖掘不同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例如在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的講解中,各個朝代的措施和變化,教材中沒有歸納,散見于兩課的教學內容中。因此,在課堂閱讀、討論、學習后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從漢朝到清朝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通過觀察發現,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興趣時,學得好;當學生能學以致用時,學得更好;當學生能自主參與探索創新時,學得最好。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客體,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