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苑 申海燕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環狀管理模式對COPD患者的影響。 方法 收集佛山市南海區六聯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內的COPD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給予醫院管理,觀察組(30例)給予環狀管理,對兩組的急性發作次數、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對照組1年內急性發作共(35.0±5.3)次,觀察組患者1年內共發作(6.0±1.5)次,較對照組發作次數明顯降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對照組患者治療滿意度為50.00%,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觀察組QOL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121.5±5.9)VS(104.3±4.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COPD環狀管理能明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滿意度。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環狀管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01-10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yclic management mode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OPD, who were in 6-join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 of Foshan Nanhai District,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reated with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treated with cyclic management. To comparative analyze the times of acute attack,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s of acute attack in 1 year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6.0±1.5) times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35.0±5.3) times,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2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93.33%)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50.00%),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25). The total score of QOL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121.5±5.9) was high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104.3±4.2),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yclic management on COPD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yclic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發病具有不可逆性,死亡率高[1]。該病屬于呼吸科常見病、多發病。由于本病發病呈現出進行性發展,嚴重影響的患者的生活治療,因此,如何在疾病早期預防該病的發生、早期得到合理的診斷,并在早期進行干預顯得尤為重要[2]。環狀管理模式是由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家庭健康管理彼此形成的環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全方位、綜合、協調、無縫隙、連續并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的醫療服務模式,該模式有利于醫療成本的控制,同時還有利于提高醫療的
服務質量[3]。目前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表明,環狀管理模式對慢性病的預防及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根據我國2011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多數(76%)的社區醫師不清楚COPD的治療方案,56%的社區醫師沒有參與過COPD專業知識培訓[4];另外由于患者的依存性不高,對該疾病嚴重性認識不足,使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以上這些因素最終導致我國對COPD管理的收效甚微。我院呼吸科近年來通過對慢阻肺患者給予環狀管理模式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8月佛山市南海區六聯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內的COPD患者60例,COPD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5]。將入選病例按照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在47~75歲,平均(61.6±2.1)歲,病程2.4~14.6年,平均(7.5±2.1)年,給予醫院管理;觀察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在46~75歲,平均(61.6±2.1)歲,病程2.4~14.6年,平均(7.5±2.1)年,給予環狀管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組前都需要簽署知情同意書,該項目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醫院管理 患者在COPD急性發作期送往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入院后對住院注意事項及健康知識進行宣教,在治療期間做好護理工作,與患者及家屬做好有關COPD嚴重程度及預后的詳細溝通,急性期度過后出院,在患者出院時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項,當患者COPD急性期再次發作時再次送入醫院治療,平均住院天數為(6.5±2.5)d。
1.2.2 觀察組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環狀管理 是由醫院-社區-患者共同構建的管理模式,在緩解期患者可以進行自我管理,社區衛生站進行定期隨訪,在急性期入院進行治療,是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具體如下:普及COPD宣傳知識,早診斷早治療,這需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該社區的居民進行定期隨訪宣傳,或者借助媒體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對該疾病的認識,同時在緩解期需要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包括在春秋季節要預防感冒,在夏季要根據個體差異避免或減少使用風扇或空調吹冷風;對于吸煙者要勸其戒煙,同時避免吸入二手煙,避免去粉塵多的地方,可以隨身攜帶口罩。如果出現咳嗽加重,咳痰等加重癥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以取得及時就診,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加強社區管理,預防為主,防治并重,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站提高診療水平,具體方法是通過正規培訓。引導患者資助參與康復訓練[6]。隨訪1年后統計患者記錄并統計患者急性發作次數及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隨訪1年后統計兩組患者在這1年內急性發作的次數及對治療滿意度。急性發作次數的診斷根據患者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協助,由主治以上的醫師進行診斷,癥狀包括咳嗽咳痰突發加重,伴有氣促,嚴重者呼吸困難,實驗室檢查方面觀察白細胞有無升高,CPR有無明顯升高,血氣分析有無呼吸性酸中毒等。
1.4 評分標準
對治療滿意度的評價通過自制的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滿分100分,≥60分表示滿意,<60分表示不滿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QOL)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統計,該量表共38題,按照符合程度每項指標計1~5分,其中包括社會活動情況、日常生活情況、總的QOL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抑郁心理和焦慮心理的評分越低說明抑郁和焦慮心理越輕。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急性發作次數及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1年內急性發作共(35.0±5.3)次,觀察組患者1年內共發作(6.0±1.5)次,較對照組發作次數明顯降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對照組患者治療滿意度為50.00%,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采用生活質量測評量表(QOL)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兩組患者干預前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QOL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121.5±5.9)VS(104.3±4.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COPD是一種慢性疾病,呈進行性發展,疾病晚期常常并發肺心病,病死率高,無特效治療方法,目前治療的目標是預防感染,防止急性加重,延長緩解期,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空氣污染、呼吸道感染、吸煙、粉塵或化學物質吸入、遺傳等因素有關[8]。
COPD的治療包括急性發作期治療與緩解期治療。急性發作期治療包括吸氧、抗感染、擴張支氣管及靜脈使用糖皮質激素,緩解期的治療包括戒煙、肺康復訓練、心理調適、飲食調節、吸入糖皮質激素等[9]。在COPD急性發作期,由于患者病情重,患者及家屬會引起重視至醫院就診,但是在緩解期,由于患者能夠耐受癥狀,往往不易引起重視,從而導致肺部不可逆損害加快進展,這與我國目前對COPD緩解期的預防及治療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有一定關系[10]。
COPD環狀管理模式[11]是指由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患者(或家屬)共同參與,共同指定的個體化的針對COPD患者的管理模式,環狀管理模式在疾病方面涵蓋了COPD的急性發作期及緩解期,在醫療服務方面涵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及醫院,同時將患者作為管理環節中的一部分,讓患者參與其中[12]。
對于慢性病綜合的防治的前提是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以便進行系統化管理[13]。因此我們在實施階段需要每年對社區居民進行一次篩查,建立高危人群和慢阻肺患者管理檔案[14]。另外需要加大有關慢阻肺知識宣傳,包括慢阻肺的高危因素(長期吸煙、空氣污染、職業粉塵、呼吸道感染),讓患者對這些高危因素有充分的了解[15]。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該研究的醫師進過了專業的培訓,這為我們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本研究收集佛山市南海區六聯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內的COPD患者60例,分為兩組,分別給予不同的管理模式,經過1年的隨訪調查我們發現,環狀管理模式在降低急性發作次數方面明顯低于醫院管理組,這是因為環狀管理建立起了從患者-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再回到患者的通暢的回路,使得患者的疾病階段得到準確的判斷,并進行有效治療,同時加強了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對滿意度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環狀管理組滿意度較醫院管理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我們通過生活質量測評量表(QOL)評價后發現,環狀管理模式QOL總分明顯高于醫院管理模式(P<0.05),這說明環狀管理模式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綜上所述,COPD環狀管理模式有助于COPD患者的管理,能夠明顯降低患者急性發作次數,提高患者滿意度,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有關COPD環狀管理模式對COPD長期預后及壽命的影響有待我們繼續隨訪研究。
[參考文獻]
[1] 何權瀛.社區醫療應當成為防治慢性呼吸疾病的主戰場[J].中國社區醫師,2006,22(17):7-8.
[2] 王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區規范化防治[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412-413.
[3] 董麗榮,胡昌明.醫院與社區聯合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8):117-120.
[4] 馮玉麟,王嵐.中國 COPD防治的難題[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2,11(4):313-316.
[5]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07,6(2):67-80.
[6] 何權瀛,張榮葆,譚星宇.綜合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聯合防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8,7(8):553-555.
[7] 武曉蘭,胡曉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9):149-151.
[8] 白春學.應用物聯網醫學推動肺功能的普及和提高[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1):19.
[9] 謝馨予.社區管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8,14(10):1696-1697.
[10] 馮淬靈,徐麗英,侯雅靜,等.北京市城區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對社區管理慢阻肺需求的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3):305-306.
[11] 馮淬靈,徐麗英,于會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篩查問卷評價[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0(6):4-6.
[12] 胡世鳴.社區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益處[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1):23-24.
[13] 王俊英,張亞軍.健康檔案在高血壓社區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06,9(11):957-958.
[14] 王繼民,張志輝,楊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社區規范化管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3,10:356.
[15] 李凡,蔡映云,徐迅,等.社區全科團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本知識調查[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9,8(2):104-107.
(收稿日期: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