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甘科
國際石油價格波動趨勢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成都理工大學 甘科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撐,石油作為應用范圍最廣的能源對經濟的影響也最大,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會對整個經濟系統產生巨大沖擊。針對這種情況,本文以國際石油價格和中國經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國際石油價格對經濟總量、價格水平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能源對策。
國際石油價格 經濟 對策
國際石油市場包括三大基本原油價格,即布倫特原油價格(Brent)、德克薩斯米德蘭輕質原油價格(WTI)和迪拜原油價格(Dubai)。這三種原油價格的分類是根據原油出產地和在何地的石油交易所掛牌交易。布倫特原油價格、迪拜原油價格和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是英國北海油田、海灣國家和美國德克薩斯油田原油定價的基準價格。
國際石油價格一般以布倫特石油價格為代表。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分為四大階段:即1981年~2000年的震蕩調整期、2001年~2008年的強勢上漲期、2009年~2013徘徊上升期和2014年至今的逆轉下降期。2015年全球石油市場正趨向平衡,國際油價開始穩定,原油供給大于需求格局仍未改變,國際原油市場風雨飄搖,油價在底部反復掙扎,油價走低加劇了金融穩定面臨的風險,除了影響在石油行業擁有權益的銀行業,還會影響原油出口國的貨幣匯率,油價與匯率波動可能在全球各個行業引發避險潮,這一切都將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246億桶的石油儲備,但是依然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石油需要,為了彌補石油供應赤字,需要從其他石油出口國進口大量石油,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占全世界石油進口的15%,2014年,中國進口石油620萬桶/天。受經濟結構、環境和氣候政策推動,我國石油產量將不斷增長,但與需求量相比還有著不小的差距,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5%,石油進口依存度從2014年的59%升至2035年的76%。石油資源嚴重短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真正要素不是供給不足,而是市場上的價格風險,即以什么樣的價格買油更經濟、更合理。
2.1 國際石油價格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有關研究表明,國際石油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生產價格指數存在正相關關系。國際石油價格變動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的Granger原因,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不是國際石油價格的 Granger原因。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對PPI和CPI都存在沖擊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對PPI的影響程度大于對CPI的影響程度。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在總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抑制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使得社會消費下降。另外,石油價格的上漲,促進了通貨膨脹水平的提高,社會整體的價格水平上揚,降低了實際的工資水平,使得消費者不得不對消費品進行重新選擇,減少對耐用品的消費,擴大購買節能、高效使用的替代品。
2.2 國際石油價格對經濟總量的影響
國際石油價格和我國GDP顯著正相關,國際石油價格和我國GDP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國際石油價格是GDP的Granger因,而我國GDP不是國際石油價格的Granger因。國際石油價格對我國GDP的影響在之后期內表現都很顯著,表明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GDP的影響有著長期影響。在現有非充分競爭的市場架構下,如果國際油價走向過高或過低兩個極端,由于市場競爭不充分,不能通過多樣化、多層次的市場體系減震對沖,大型央企在勘探、采掘、煉油等環節都難以做到有效應對國際油價變化,從而穩定運營。當石油價格上升的時候,對石油依賴較大的生產廠商往往會減少對石油的使用,在一定的生產要素組合情況下,可以導致其他的生產要素比例會按比例下降,從而可能導致勞動生產率以及工廠產出的不斷下降,勞動生產率和產出的減少使得生產廠商有降低工資的意愿和傾向,因此在短期內廠商會通過裁員來應對石油價格的上漲,這樣的結果就會使得失業率在短期內上升,這樣又進一步降低了生產率和產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同時,當石油價格上升的時候,會導致資本的利用率降低,勞動力的邊際產出降低,這樣會使市場上的勞動力供給減少,這樣循環到降低資本的邊際產出和投資。
3.1 完善石油定價體系改革
受歷史和政治因素的影響,國內的石油市場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中央企業所壟斷,缺乏競爭和風險機制,石油進口出現了“買漲不買跌”的現象,政府的過多干預和管制引發了社會福利和生產效率的損失。在與國際石油價格接軌的過程中,必須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放寬石油行業的準入門檻,減少政府的干預行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真正讓國內消費者感到與國際石油價格接軌帶來的好處,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使成品油價格完全實現市場化。進一步放開石油、成品油交易市場,包括放開石油批發經營權、成品油進口權和配額的限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只有逐步開放石油和成品油市場,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服務理念,才能改善國內的行業環境。另外,應加快推進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混合制改革,將優質的民營企業資本引入石油行業,實現充分的市場競爭,破除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局面。
3.2 建立完備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共建成舟山、大連等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2860萬立方米。充足的石油儲備是應對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有效手段,只有擁有充足的石油儲備才能平準市場,但是當前我國現有的原油儲備量尚未達到國際標準水平,國家儲備油庫建設進度較慢,民營的商業油儲備體系幾乎沒有啟動。為此要加快儲備體系的建設、盡快充實油庫,完善國家石油儲備管理體制,使國家石油儲備的建設、管理、動用、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國家石油儲備建設和管理有序進行,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等市場力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石油儲備設施建設運營,進一步提高我國石油儲備的效率。
過度依賴石油來進行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加快能源產業轉型,促進國內石油供應方式的改變,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合理采用經濟政策引導和加快應用,大力度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改進終端能源消費結構,推進非電行業達標排放和超低排放的技術及應用,建立和規范市場準入機制,努力培育適合新能源推廣應用的政策和市場環境,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能源生產應用,促進形成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緊抓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把公共服務領域作為新能源推廣應用的示范口,在公共交通、通勤、旅游、郵政、物流、市政、環衛、工程等公共領域形成新能源應用群,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社會使用信心,對新能源產業發展要給予重點扶持,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研發、生產、運營項目落戶,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結構。
3.3 建設完備的石油金融體系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深化,中國油企與西方油企及投資機構在石油金融市場上的競爭越發的激烈,石油期貨、期權市場和柜臺交易市場等石油金融體系日益成熟,為此中國要與一些相對友好國家的油企開展合作,將石油與外匯儲備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資源進行相互對換,利用金融操作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投機性運動進行介入,組織綜合實力比較強的金融貿易公司進入期貨市場,利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實現風險采購,并有效預測石油價格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波動幅度,共同發展中國石油金融市場,中國石油企業要從金融層面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戰略目標,完善金融應對手段,繼續積極參與國內石油金融多級資本市場的建設及石油金融產品的交易活動,通過多級資本市場及各種石油金融的手段,參與產權交易,利用收購石油公司股份的手段,快速獲得石油的市場、資源、人才以及技術等,并在期貨市場和產權市場進行合理的組合和選擇,從而取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中國一直就是石油消耗大國,經濟發展嚴重受制于國際油價壟斷,為了緩解石油價格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調整產業結構、深化市場改革以及采用新技術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應對石油供給的長久之計。
[1] 孟巖,張燃.國際石油價格波動與我國宏觀經濟:基于VAR的分析[J].財貿經濟,2008(10).
[2] 邢宏洋.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1.
[3] 李文君.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基于VAR的實證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05).
F124
A
2096-0298(2016)08(a)-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