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
漢英口譯教學中非流利現象與對策研究
張 楠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本研究基于PACCEL-S語料庫對中國大學生漢英口譯“非流利”現象進行分析,探討“非流利”類型以及漢英口譯中產生“非流利”現象的原因。通過確定研究對象、數據收集和分析,建立相應大學生漢英口譯“非流利”標注體系,進一步指出中國大學生漢英口譯“非流利”現象的特點以及該現象中出現的性別和組別差異。
漢英口譯;“非流利”現象;標注體系
1.1 “非流利”現象
關于“非流利”現象的解釋,目前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認識。《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定義為:任何有礙語言流利產出的形式即“非流利”,其中包括病理性言語失調。從語言產出角度來看,流利語言的產出應具備有話語填充時間的能力和自動監控語言的能力、產出的語言必須是有意義的、用于不同場合不同對象均是得體的、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1]。“非流利”現象與之相對,故可理解為口語中出現的無聲停頓、有聲停頓、重復及自我修正等情況,語言產出多無目的性、無正常信息量。
1.2 “非流利”現象分類
根據“非流利”語言的產出,可將其分為停頓(pause)、重復(repeat)和自我修復(self-repair)3種類型。其中,停頓和重復較容易理解,停頓指的是語流中斷現象,通常將語流中的無聲或沉默稱為無聲停頓,將說話者不愿產出所需的詞但仍可作為語言活動中的有聲證據稱為有聲停頓;重復指的是詞語、語句被重復,但卻不對句法和詞序做任何改動,基于雙語語料庫的特點,可將其進一步分為音節重復、單個詞語重復、兩個單詞重復和多個單詞重復。結合PACCEL-S語料庫,自我修復可進一步細分為不同信息修正、恰當修整和錯誤修整,以不同信息修正為例,指的是用不同的信息替換當前信息,如“I wish to record down our life and struggles here.”在語意中,“down”多余存在;還有一類是由于話語不正確或不合適而采用的不同事實修正,如“you have to-we have to-make a contract.”由“you”轉“we”的原因是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意識到人稱使用出現不當,故轉而放棄已產出的信息而以新的內容糾正。
2.1 研究對象
本文PACCEL-S語料庫共設計總規模為150萬詞次,分為口譯平行語料庫和筆譯平行語料庫,前者設計容量在50萬詞次左右,語料來源為我國大學英語專業八級口試的磁帶錄音語料,隨機抽取樣本庫中的磁帶經人工轉寫,所收集的語料充分體現出代表性、廣泛性和準確性的特點,同時對所有譯文文本進行文本頭標注,涵蓋每篇譯文成績、學生性別以及小組中的等級等信息。
2.2 數據收集
自編“非流利”標注體系,縱向分為停頓(pause)、重復(repeat)和自我修復(self-repair)三個大類。在停頓修正類型中,無聲停頓和有聲停頓對應的標注代碼分別為U-P、F-P;在重復修正類型中,音節重復、單詞重復、雙詞重復和多詞重復對應的標注代碼分別為SR-P、SR-SW、SR-DW、SR-MW;在自我修正類型中,各分類編制代碼對應關系分別為話語順序修正(DR-F)、不同事實修正(DR-F)、信息替代修正(DR-M)、恰當信息層次修正(AR-L)、恰當歧義修正(AR-A)、恰當銜接修正(AR-C)、恰當語用修正(AR-P)、恰當替換修正(AR-R)、恰當插入修正(AR-I)、恰當刪除修正(AR-D)、錯誤詞匯修正(ER-L)、錯誤語法修正(ER-G)、錯誤語音修正(ER-P)。按照學生“非流利”現象,使用標注工具對其逐一標注,提取語料庫頭文件信息,采用SPSS15.0軟件包統計“非流利”現象類別出現的頻次[2]。
2.3 數據分析
將各文本中已標注好的“非流利”現象各類型的頻數,均錄入search-pattern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統計結果,對學生英語口譯中“非流利”現象的特點進行分析,將已提取的語料庫文件信息分為
3.1 大學生漢英口譯“非流利”現象特點
統計結果顯示,口譯“非流利”現象中,U-P所占比重為28%,F-P為43%,SR-P為4%,SR-SW為12%,SR-DW為4%,SR-MW為2%,AR-L為1%,AR-R為1%,AR-I為1%,ER-G為1%。結合以往研究成果,“非流利”現象出現的頻率基本水平為每百詞5.79次,本次研究結果為每百詞8.30次,分析認為與口譯活動的特殊性有關,其中有聲停頓和無聲停頓所占比重較大,表明大學生口譯中更傾向于使用有聲停頓。對本次學生口譯語料庫進行考察發現,有聲停頓多停留在冠詞the之前或之后,連詞“and”后出現有聲停頓,連接的多為名詞或動詞,日常口語應用與之有一定的差異。定冠詞the是口譯中重復最多的詞,提示中國大學生對口譯名詞詞組的準確記憶面臨很大壓力,能夠準確口譯限定分句也面臨一定的難度,由此也能夠得出大量重復使用“is”、“are”的原因。總體來看,大學生口譯“非流利”現象中,停頓和重復所占比例最大,其中有聲停頓與重復的語用功能存在一定的地方,即作為猶豫詞在語言產出中起到停頓思考的作用。
3.2 大學生漢英口譯“非流利”現象性別差異
本研究標注的自我修正均為顯性修正,其中女生修正頻數人均30次,男生人均25次,可見使用自我修正策略在女生中更為普遍。不同性別在語言風格上存在明顯差異,女性多希望通過語言尋求共同點,來與對方建立和睦關系,而男性更傾向于用語言來確定自己的主導地位,前者更重視表達的適合性,后者則更重視正確性。大學生在口譯考試中使用低級語音的頻率較高,多位詞匯及語法錯誤修正,對于更高級別的語用修正則涉及較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還不足。
3.3 大學生漢英口譯“非流利”現象組別差異
本次研究中,高分段和低分段學生在重復、自我修正方面的“非流利”現象比較差異并不顯著(P>0.05)。由于受到語言技能的限制,低分段大學生使用有聲和無聲停頓的頻率較高,通過在一句話中出現多處停頓和單詞重復,表明的語言的連貫性較差;相對而言,高分段大學生在口譯時較少出現停頓,表明其在語言理解、組織和表達能力方面都更勝一籌。
[1]譚艷珍.基于語料庫的漢英交替傳譯自我修正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61-64+80.
[2]段燕,王文宇.漢英交替口譯非流利現象個案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04:29-36.
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non fluency in Chinese English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Suqian College, Suqian Jiangsu 223800)
This study PACCEL-S corpu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Interpreting "non fluent" phenomenon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of "non fluent" type and interpreting "non fluent" phenomenon. By determining the object of study,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students interpreting "non fluent" labeling system,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Interpreting "non fluent" phenomen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gender and group differences.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ng; "Non fluent" phenomenon; Tagging system
(責任編輯:張時瑋)
G623.31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6.092
1672–7304(2016)06–0195–02
張楠(1986-),女,江蘇宿遷人,研究方向:英語口語、口譯、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