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武
(莆田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轉型時期高校教師培訓課程改革研究
鄭宗武
(莆田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現(xiàn)有老師培訓課程體系存在結構不合理、內容不專業(yè)、實踐教學內容少等問題。為適應高校轉型發(fā)展的需要,應該加大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改革,努力提高老師實踐能力,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yǎng)力度。
轉型;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改革
第一,地方高師院校的轉型發(fā)展。地方高師院校是我國教師培訓發(fā)展的主體機構,發(fā)展至今我國大多數(shù)的地方高師院校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了多科性、綜合性的高校。師范類學生在教師培訓中的優(yōu)勢不再具備,即師范性減少。為此教師培訓課程改革需要突出師范生的師范性。第二,教師發(fā)展的轉型。教師是基礎教育發(fā)展和改革中的重要力量,對教育改革的成敗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培訓課程改革的方向標應該是基礎教育中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內容。在國家層面,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加強了對教師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即實現(xiàn)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化和個體的專業(yè)化。可見,教師專業(yè)化是教師培訓課程發(fā)展的重要引領。[1]第三,基礎教育的轉型。基礎教師是教師培訓改革發(fā)展的動力體現(xiàn),教師師資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需要最終經(jīng)過基礎教育的實踐檢驗,因此教師培訓改革需要和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內容相結合。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對學生學習富有愛心和責任性;具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完備的知識結構;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2]
第一,教師培訓課程結構設置不科學。課程結構是指不同課程門類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關系,現(xiàn)階段教師培訓課程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學科專業(yè)類課程多,教育類課程少;必修課多,選修課少;理論課多,實踐課少。第二,教師培訓課程內容中忽視了對教師培訓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當今的知識型社會,學會學習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普遍認知,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要求教師培訓課程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現(xiàn)階段的教師培訓課程體系中,仍然采用的是對傳統(tǒng)知識型、系統(tǒng)性知識的教學,沒有注重實踐教育教學。
3.1 積極調整教師培訓課程結構體系
第一,對通識課程內容、學科課程內容和教育課程內容進行結構性調整。我國高師院校教師培訓課程結構要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的課程體系結構安排。比如美國課程體系在重視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發(fā)展類課程比重,將通識課程內容、學科課程內容和教育課程內容按照平均的比例分配。現(xiàn)階段我國師范類教育課程中要提高教育課程所占的比例,在學科專業(yè)課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通過教育專業(yè)課的教學提升教師培訓專業(yè)的質量。第二,加強通識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結合,加強學習和做人的結合,加強通識知識和體現(xiàn)個性的知識的結合,構建平臺和模塊相結合的課程結構。第三,實現(xiàn)課程的多樣化發(fā)展,加強對課程的精品化和專題化改革,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和教學實踐課三結合教師培訓課程體系。
3.2 完善高等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
(1)積極探索人才引進、培養(yǎng)和適應的機制與體制。首先,加強對應用型教師隊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高師院校要鼓勵支持應用型教師考取博士學位,對高層次的人才采用多種獎勵和輔助政策。其次,借助高師院校與中小學的“校--校合作”機制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和實施能力。利用中小學和社會資源加強對應用型教師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師院校教師課程建設能力的發(fā)展搭建平臺。最后,采用引聘結合政策完善應用型本科教師隊伍建設。[3]
(2)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首先,制定有效的培養(yǎng)計劃,培養(yǎng)一批具有專業(yè)知識技能、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雙師型教師。其次,實行高校青年教師下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制度,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最后,積極引導教師參加中小學名師課程建設培訓活動。
3.3 升師范生的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
轉型背景下的教師培訓課程改革重視對師范生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培訓課程改革需要探索全程一貫的師范生職業(yè)養(yǎng)成教育模式。具體要求:第一,高校在師范生入學之初,聘請專門的教師對師范生的職業(yè)培養(yǎng)和專業(yè)發(fā)展進行指導。同時要編訂相關的學習手冊,對師范生的培養(yǎng)方案進行全面的匯總,對教師培訓課程進行介紹,對具體的實踐課程進行安排。將這些手冊上的內容作為師范生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指導他們四年的學習。第二,實現(xiàn)師范生專業(yè)化培養(yǎng)。在保持原有師范專業(yè)特色的基礎上,對師范生加強教師專業(yè)技能訓練,實施專業(yè)認證考核制度。第三,高師院校要建立師范生的素質檔案,在檔案內部裝上學生的各種技能課程考核成績、實踐技能作品以及獲獎證書等。第四,加強對師范生職業(yè)技能課程建設,比如普通話訓練、三筆字考核、教師口語、片段教學與說課、教師課件制作等課程的訓練。
3.4 加強對實踐課程設置的比例
教師職業(yè)是一種實踐性強的職業(yè),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為此在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改革中要對實踐課程予以足夠重視。首先,加強對實踐基地的建設,形成高師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實習學校三位一體的合作關系,將一次性的實習變?yōu)槿绦浴⒍啻涡缘膶嵙暋F浯危?guī)范教師實踐課程。將學校過往組織的具有實踐價值的活動納入到具體的教學計劃中,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教育動態(tài)的把握和了解。在實踐課程的開展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認可感。最后,將教育實踐課程和自主性課程進行結合。
3.5 改革傳統(tǒng)的課程測評模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培訓更加注重涉及到的新知識的內容,即重視科學知識之外的程序性知識在學生總體過程中的作用,并積極肯定程序性知識在學生學習全過程中的作用。因此教師培訓課程測試評價的內容和手段要對知識轉型背景下對教師培訓提出的新要求進行回應,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的測試和評價。對學生評估的方式從教育測量學角度上看,一般采用筆試的方式來對學生陳述性知識和顯著性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但是這種筆試檢測的方式不能測試評價學生對隱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此要教師培訓課程改革中要綜合發(fā)展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其中對于隱性的、程序性知識的考核和測試不能采用原有的量化的方式進行,應根據(jù)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質性評價和發(fā)展評價。
[1]紀麗蓮.困境與出路:轉型背景下的教師培訓課程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0,12:39-43.
[2]李建軍.從教育實踐意蘊的轉型看教師培訓課程的改革[J].江蘇教育研究,2011,10:13-17.
[3]胡建華.高等教育轉型視野下的教師培訓改革[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19:16-20.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raining 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ZHENG Zong-wu
(Putian University,Putian Fujian 351100)
The existing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such as unreasonable structure,the content is not professional,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is few and so on.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should increase the reform of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and strive to improve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training.
Transitio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責任編輯:吳 芳)
鄭宗武(1966-),男,福建莆田人,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理論。